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孔維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孔維益
孔維益(約1960年代).jpg
1960年代的孔維益
孔子第七十八世嫡長孫
个人资料
出生(1939-11-07)1939年11月7日
 中華民國重庆市沙磁區歌乐山桂花灣蝦蟆石7號
逝世1989年2月26日(1989歲—02—26)(49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縣新店市天主教耕莘醫院
墓地 中華民國新北市三峽區龍泉墓園
籍贯山東曲阜
配偶于曰潔1971年结婚)
儿女孔垂梅
孔垂長
父母孔德成
孫琪方
亲属孔維鄂(姐姐)
孔維崍(妹妹)
孔維寧(弟弟)

孔維益(1939年11月7日—1989年2月26日),魯僑,祖籍山東曲阜孔子第七十八代嫡長孫;末任衍聖公、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長子。

生平[编辑]

早年[编辑]

中国抗日战争期間,在時任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的命令下,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孫桐萱護送孔德成、孫琪方夫婦,緊急從曲阜縣撤退到重慶市[1]。時值重庆陪都时期,為躲避日軍轟炸,政府單位奉命遷往市郊,向西疏散到距離七十公里外的歌乐山;其中桂花灣一地被劃為甲種住宅區,用以興建要員公館、別墅。孔德成一家所居住的奉祀官邸跟著疏散至此,他們住進一座快速建起的木造洋樓,在雲頂寺附近樹林中的蝦蟆石7號[2][3];孔德成的老師呂今山也來到重慶,官邸落成後,他根據相傳為孔子所作的《猗蘭操》,將其命名為「猗蘭別墅」[4][5]

民國二十八年九月廿六(1939年11月7日),孫琪方即將分娩,孔德成請來李士偉醫生到家助產,孫琪方於當日下午生下一子。幾天後的十月初二阳历11月12日),呂今山為新生兒起名;由於重慶在古代屬於益州,因此將他命名為「維益」,並取表字魯僑、小魯[6]。抗戰結束時,孔維益與姐姐都在重慶就讀小學[7]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由於交通不便、曲阜由中国共产党控制,孔德成並沒有馬上離開重慶,直到1946年9月,一家人才遷往南京市[8][9]:125,曾住過位於琅琊路5號的臨時公館、桃源新村的黨政高官宿舍、以及四海里1號[10][11]。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期間,孔維益隨家人前往臺灣省臺中市,孔德成隨後自美国抵台會合,一家人住在復興巷(臺中車站後站附近)的兩間日式平房裡,作為奉祀官府的臨時辦公室[12][13]

就學時期[编辑]

在臺灣,孔維益就讀省立臺中第二中學(今臺中市立臺中第二高級中等學校[14]。孔德成隨政府遷台後,受蔣中正總統重用而極為忙碌,無法親自督導子女的課業,由秘書李炳南教導他們儒學;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之後,邀請湖南省平江县人方典成來教導孔維益四書[15]。他自己所接受的嚴格傳統儒者教育,不用來教導子女,面對新式教育採尊重態度。王曾才曾評論,古代貴族教育是採延聘老師到府的方式,而現代教育的課程設計已經完全不同、古老的教育方式並不適用,在新時代中即使是孔氏嫡孫,也無法避免現代升學的競爭壓力[16]。孫琪方形容,孔維益在青少年時曾有「輕狂之舉」,不過邁入成年以後就變得穩健;若非已離開孔府,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可能更難管教。後來,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劉真協調下,教育廳出資二十多萬元、由省立農學院(國立中興大學前身)撥地,在南區頂橋子頭興建一棟平房,作為奉祀官邸。1960年9月官邸建成,孔維益隨父舉家遷入居住[13][9]:167-168。不久,由於孔德成在國立臺灣大學任教,他在長女孔維鄂(孔維益的姐姐)考上台北實踐家專後,向瑞三礦業創辦人李建興借了一層房子居住,位於臺北市信陽街瑞三大樓。

根據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第二二九次行政院會決議,以及在附錄交議事項中、時任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提議的「查優遇至聖四配嫡裔求學,前經中央一四七次常會決議,由國家給資培植至大學畢業」,行政院在民國五十年(1961年)核准,孔維益可以免試入學[17][18]。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胡適台大醫院休養期間,適逢七十歲生日,毛子水親筆在其祝壽簽名冊開頭寫了一篇說明;在祝壽冊上面有超過一百人簽名,孔維益及父親也是訪客之一[19]。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孔維益高中畢業後在大專聯考落榜,於是依規定免試分發到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就讀[16]。在台北就讀大學期間,他就跟父親在信陽街寓所同住。隨後,李建興又以孔德成公務需要、兒女就學的緣故,將武昌新村(位於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123巷)的一戶四樓公寓贈予孔家。孔維益之弟孔維寧從高中畢業後也聯考落榜,援引同一條款申請分發至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後改輔仁大學中文系[18][20];於是,孔德成一家在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搬去武昌新村定居[9]:223-224。不久有報紙報導分發事件,引起輿論大譁。當時不僅報紙社论、讀者投書曾批評此舉有違公平,還有民眾在所撰文章、新詩中表達不滿;此事也被二十名監察委員聯名糾正,指教育部徇情違法[18][21][22]。不過中華民國教育部認定,分發有先例可循、還有國民政府的憑證為據,而且同時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卫兵「亂民」以及發生搗毀曲阜孔庙「蓄意滅絕中國固有文化」之事,為彰顯「我政府優遇聖裔,益徵彼暴我仁」與維護中國道統的一貫精神,最後還是決定維持禮遇[18]。孔維益身高183公分,熱愛篮球棒球球類運動,就讀大學二年級時,結識在同校邊政學系就讀的于曰潔,後來兩人結為夫妻。

文教生涯[编辑]

大學畢業後,孔維益先後在育達商業職校黎明工業專科學校任教十四年。孔維益身為長子,一開始按照傳統與父母同住在武昌新村,後來搬到臺北縣新店市。經多年醞釀以後,旧金山齊魯會館理事長宋正介倡議在美国舉辦首次祭孔大典,並受推舉為召集人;在第一次籌備會議中,孔維益與曲阜旅美代表陳伯豪兩人負責財政組,孔氏宗族代表孔維祺等人負責禮儀組。在國內外準備完畢後,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八月二十八日上午十點,祭孔大典於舊金山金门公园音樂廣場舉行,由孔德成擔任總主祭[23]。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孔維益獲聘為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專任副教授,負責教授國文,又兼任中國文化大學夜間部教授[24]。他有兩份儒學研究著作,《朱注四書二程子語考略》以及《论语郑氏注研究》[25][26]

過世[编辑]

由於孔府飲食傳統,孔維益並不注重保健,他跟弟弟兩人都不忌口;體重逾九十公斤,相當肥胖。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二月二十三日,孔維益感到左肩不適,不過他不以為意,照常授課。兩天後的星期六,孔維益在藝術專科學校上課後,感到身體不適,下午回家休息。孔垂長回憶,當天父親突然叫他過去說:「給爸爸親一個,現在不親以後就沒機會了。」孔垂長照辦,給父親擁抱後就回房去。孔維益隨後又去文化大學夜間部授課,晚上十一點返家。此時,其身體狀況繼續惡化,感到相當不適、忽然喘大氣;凌晨三點時昏迷,被送去新店市耕莘醫院急診。在二月二十六日凌晨四點,孔維益因心肌梗塞導致循环系统衰竭,最後宣告不治,享年五十歲[24]。時任考試院院長的孔德成請了一個月的喪假,移居媳婦家隔壁;三月九日,孔德成的學生、部屬及山東同鄉籌備治喪委員會[27],以劉安祺為治喪主任委員。同月二十三日上午八點,孔維益家祭在於臺北市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上午九點公祭李登輝總統特頒「詩禮怡徽」輓額,多位各級政要都親自前往祭悼。公祭後,孔維益被安葬在台北縣三峽鎮龍泉墓園[9]:292, 294-295[28]

孔維益雖然是世襲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法定繼承人,但是他的早逝,使他未能承襲父職;他的獨子、孔德成的長孫孔垂長,因而成為下一代奉祀官繼承人[28]。孔垂長當時還年輕,在臺北市私立再興高級中學就讀初中二年級[29];孔德成父子都沒有告訴他,未來要做什麼。之後孔垂長前往澳洲留學,回臺灣在貿易公司上班。直到2000年代,孔德成已經年邁,才告訴孫子以後要接任奉祀官,要學習相關事務[1][30][31]。因此在孔德成逝世後,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一職就由孔垂長接任[32]

個人生活[编辑]

孔德成與孫琪方育有二子二女,其中孔維益是夫婦兩人的長子、四名子女中排行第二。

孔維益的夫人于曰潔,其父親于蘇民曾在國立臺灣大學任職,母親冠夫姓,名為于穆允鶴[42][9]:228, 231。孔維益與于曰潔於民國六十年(1971年)一月十七日結婚,由孫中山之子、前行政院長孫科證婚,兩位介紹人為劉安祺台静农,儀式在台北市自由之家舉行。婚後,兩人育有一子一女;據其弟媳吳涯形容,孔維益管教子女嚴格,不過他的兒子孔垂長較為木訥,也很少被責罰[16]

  • 岳父:于家慶,號蘇民,山东省莒县人,于昌泰與劉氏之子;外祖父為沂水县人劉福航,濟南電燈公司創辦人。[43]
    • 妻:于曰潔,曾於中華航空訓練中心服務。
      • 長女:孔垂梅(1971年—),於中華航空服務;2001年與周孔德結婚,育有一女周詠萱[9]:335
      • 長子:孔垂長(1975年—),2005年與高雄人吳碩茵結婚,育有一子孔佑仁、一女孔佑心。2009年,承襲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44][45]

家譜[编辑]

孔令貽王寶翠
孔德齊孔德懋孔德成孫琪方
包雅志孔維鄂于曰潔孔維益孔維崍李仰弼孔维宁吳涯
包尚恩周孔德孔垂梅孔垂長吳碩茵李舜容李自平孔垂玖孔垂永
周詠萱孔佑仁孔佑心

參考來源[编辑]

  1. ^ 1.0 1.1 汪士淳. 孔德成先生傳奇的一生. 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3). 
  2. ^ 藏密. 蜀道吟——尋訪雪公入川遺蹤. 《明倫月刊》(第449期).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3. ^ 高小余. 《沙坪学灯耀千秋:重庆“沙磁文化区”抗战纪实》. 重庆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2-10-31: 227–228. ISBN 9787562495468. 
  4. ^ 淨域. 猗蘭別墅著書圖文解. 蓮榮. 2018-12-21, (119)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5. ^ 顧易、張中之. 《漢字美學》. 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18-12-28: 189. ISBN 9789888571048. 
  6. ^ 孔德成. 孔垂長、葉國良 , 编. 《孔德成先生日記》. 藝術家出版社. 2018-12-01: 116–117. ISBN 978-986-282-223-4. 
  7. ^ 孔德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 编.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三輯.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01: 66. 
  8. ^ 林蔚芳. 一幅珍貴的畫——猗蘭別墅著書圖題畫詩文探源. 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汪士淳. 《儒者行:孔德成先生傳》. 聯經出版. 2013-10-24. ISBN 9789570842760. 
  10. ^ 王重陽. 琅琊路5号民国建筑曾是衍圣公南京官邸. 金陵晚报. 2023-05-05. 
  11. ^ 濯生. 三返鄉關不及家. 《明倫月刊》(第399期). [2023-05-14]. 
  12. ^ 闞正宗、于凌波. 李炳南居士與台中佛教蓮社. 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13. ^ 13.0 13.1 王雯慧. 中國儒家文化的傳承──孔德成. 中興大學鹿鳴文化資產中心.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14. ^ 林辰彥. 我所知道的曉波. 海峽評論. 2020-08, (356): 247 [2023-02-08]. doi:10.29925/SR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15. ^ 方典成. 教育工作三十年. 《湖南文獻》. 1983-07, 11 (34): 55.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合編版)
  16. ^ 16.0 16.1 16.2 林天人; 李川濟. 孔子傳人國中生:孔垂長十四歲成為法定奉祀官. 《時報周刊》. 1989-03-20, (577): 59. 
  17. ^ 監察院公告,(五六)監臺院機字第〇三一四號. 《監察院公報》. 1967-04-05, (609): 6410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18. ^ 18.0 18.1 18.2 18.3 韓道誠(寒爵). 《知白守黑集》. 星光出版社. 1986-01: 102–106. 
  19. ^ 胡頌平.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10卷. 聯經出版. 1984-07: 3835–3837. ISBN 9789570805130. 
  20. ^ 李敖. 《遺失的部分》.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9: 221–222. ISBN 9787538721003. 
  21. ^ 監察院決查究孔維寧聯考落第,以孔子後裔分發臺大就讀案. 《監察院公報》. 1967-02-15, (607): 6387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22. ^ 陳光政. 《生命的吶喊》·《孔維益》.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021-09-17: 55. ISBN 978-986-376-243-0. 
  23. ^ 美國孔子文教基金會、美國孔子大學籌備會 (编). 《世界尊孔運動紀要》. 旧金山: 美國孔子大學孔子紀念圖書文物館出版部. 1984-09-28: 255, 259-260. 
  24. ^ 24.0 24.1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四輯. 國史館. 1990-06: 52–53. ISBN 9786690420267. 
  25. ^ 孔維益. 朱道序 , 编. 《朱注四書引二程子語考略》. 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76-06-15. 
  26. ^ 孔維益. 詹儀正 , 编. 《論語鄭氏注研究》. 全友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7-06. 
  27. ^ 陳柔縉. 奉祀官繼承人 孔維益逝世. 《聯合報》第03版/焦點新聞. 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 1989-03-06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28. ^ 28.0 28.1 周玉蔻. 孔維益之喪今公祭. 《聯合晚報》第02版/話題新聞. 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 1989-03-23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29. ^ 【台北訊】孔維益之喪今公祭. 《聯合報》第14版/台北市民生活. 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 1989-03-23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30. ^ 童清峰. 孔子後代在台灣世襲特任官. 風傳媒.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31. ^ 胡清暉、曾偉禎. 至聖先師奉祀官 喝洋墨水型男. 自由時報. 2010-09-28 [2021-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32. ^ 王朝鈺. 孔子嫡長孫孔垂長 最年輕國策顧問. 中央通訊社. 2015-04-19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33. ^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郭鳳明.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 2004-11-01: 860. ISBN 9570180919. 
  34. ^ 國民政府公報. 成文出版社. 1988, 88 [2023-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 
  35. ^ 葉國良. 孔德成先生的青少年與抗戰時期生活. 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36. ^ 付鸿杰. 【政协文史】孔德成夫人孙琪方史料讹误两处. 曲阜政协.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37. ^ 李珊瑋. 世紀風華.儒者行:孔德成百年紀念系列活動. 台灣光華雜誌.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6). 
  38. ^ 孔德墉、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 (编). 《孔子世家譜》 第二冊.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 622. ISBN 9787503937897. 
  39. ^ San Mateo man charged for elder abuse. San Mateo Daily Journal. 2020-04-28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40. ^ 李晗. 孔子後人涉虐母案檢方撤訴. 舊金山世界日報. 2020-11-11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41. ^ 周萍. 寻求思想被桎梏的出路——论台湾诗人李莎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 华文文学. 2015-04: 66–72. :「……1973年49岁的李莎真的跨越了孤独,结束了单身生活,迈进了婚姻殿堂,和孔子的第77代长孙、袭封32代衍圣公孔德成的二女儿孔维崃女士结婚,成了孔门女婿。」
  42. ^ 心律大樹. 92歲于穆允鶴 捐佛光山義診車. 人間福報. 2006-06-23 [2023-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 
  43. ^ 王衢. 孔奉祀官德成先生與莒縣人之淵源. 《山東文獻》. 1998-09-20, 24 (2): 93–94. 
  44. ^ 孔垂长会长全家在京看望百岁圣裔孔德懋女士. 孔府档案研究中心.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45. ^ 王霜舟. 對話孔子第79代嫡孫孔垂長. 纽约时报中文網. 2014-11-24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參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