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19年11月9日 (六) 06:46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新營土庫竹馬陣
位置臺南市新營區土庫里
官方名称竹馬陣
類型登錄等級:其他-雜技
登錄種類:傳統表演藝術/傳統表演藝術
评定时间西元2007年9月11日
竹馬陣
漢字 竹馬陣
白話字 Tek-bé-tīn
臺羅拼音Tik-bé-tīn

竹馬陣始於雍正9年(1732年),由一位竹馬陣師傅攜帶「田都元帥」金身乙尊輾轉至山東後,再自山東蒞台,首先落腳於屏東;最後與所信奉的「田都元帥」定居於台南市新營區土庫里。田都元帥威靈顯赫,有求必應,於是成為土庫的守護神,村民建廟奉祀名為「土安宮[1]。經文化部臺南市政府核定為臺南市定傳統表演藝術,亦是首批登錄傳統表演藝術之陣頭。

簡介

  「竹馬陣」應當是屬於清朝時中國大陸南方的劇種,不過現在大陸已失傳亦不見文獻記載。這位從唐山來的師傅教村民「竹馬陣」,以後代代相傳迄今將近270年。「竹馬陣」命名自12生肖中的「馬」,意思是祈求「祿馬交馳,大富大貴」;另有一說是馬在十二生肖中扮成「白馬書生」,在古代以讀書人為貴的觀念下,乃將此十二藝陣命名為「竹馬陣」[2]。。近年來,由於竹編12生肖模型技術已失傳,改以服飾代之,並在臉上依照生肖的屬性畫上面譜或戴上頭冠。如「龍」扮者臉上塗以紅色底,再畫面譜;戴上龍的頭冠。旦角則頭飾珠花彩帶,不畫面譜。演員不具有上下場的觀念,屬落地掃演出型態。演員妝扮屬於醜扮,演員人數以二人與三人為主,但三人演出有時並不是為了劇情所需,而是為演出排場之美觀而安排;演出場地為平地上的廣場,可讓觀眾四面可欣賞;演員的身段動作相當簡單,並不斷重複表現,而且演出行進是以前後方向為主。

  「竹馬陣」是一種兼具宗教性、藝術性、音樂性和戲劇性的綜合文化活動。12名演員出陣,無女性演員,除了有祈福鎮煞作用,其中包涵南管樂器演奏,梨園的身段、唱腔,亦為當地農閒的娛樂。全部以歌唱藝弄作為表演,一組完整的藝弄演出包括有「環繞藝弄」、「按生肖順序,各自表演一次」、「對弄及三人弄」的一組完整的藝弄演出。是歌唱演奏之音樂近似南管樂,約有一百首樂曲,如〈元宵十五〉、〈看燈十五〉、〈將軍走〉、〈陳三五娘〉、〈牽君手雙〉等,每曲名稱都有特定劇情含意均呈現在唱詞哩,歌唱時一曲接一曲依照劇情發展的連貫性,展現歌聲和音樂的美。

可惜竹馬陣有一個「教外別傳」的神咒禁忌,只能傳當地人,且傳男不傳女。如今僅存的演出藝人不過10多位,平均年齡60幾歲,迫使「竹馬陣」有後繼無人,藝陣失傳之虞[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