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義民廟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23日 (三) 17:48 (补救8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北港義民廟
北港義民廟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雲林縣北港鎮旌義街二十號
主神義民公
建立时间清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北港義民廟
旌義亭
建成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网站www.facebook.com/peikang.yimin.temple/
類型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北港義民廟是一座位在臺灣北港義民爺信仰廟宇。該廟建立並改建於北港當地泉州台灣閩南人協同官府抵抗漳州台灣閩南人所發動的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後,以紀念北港當地義民為抵禦此類民變而殉難之事跡。因為本廟屬泉州閩南人的義民廟系統,拜的是「旌義」牌,而不是客家人系統的「褒忠」牌。

該廟之主要祭典為每年農曆五月三十之義民爺過爐;當日,當地居民將在此舉行盛大祭拜儀式。[1]

歷史

林爽文事件

1786年(清治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會同天地會反清復明為號召,發動抗清民變,攻克彰化之後揮兵南下,戰事擴至雲林沿海,於此同時沿海盜匪亦趁著時局混亂而為害地區安寧。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北港地區居民為免於抗清兵勇與盜匪騷擾,集結當地鄉勇組成義民團對抗(相傳有一百零八名勇士與一猛犬),經過多次戰役,義民團終因陷入敵方詭計陷阱而全數陣亡。後福康安率兵渡海來台平亂,1788年(清治乾隆五十三年)將此事件全數弭平,北港地區獲清朝廷頒贈「旌義」金匾以表彰鄉勇協助政府平亂有功,同年北港仕紳倡議將犧牲鄉勇屍骨合葬,建立旌義亭,並訂義民團罹難之日為其祭辰以資奉祀。[2][3]

戴潮春事件

1862年(清治同治元年)發生戴潮春事件,北港地區鄉勇再度集結協助官方,除維護當地居民生命財產之安全,更隨清朝官兵南下嘉義退敵。事件結束後計有三十六名當地鄉勇犧牲,於是合祀於旌義亭中。

1863年(清治同治二年)黃玉琮敬獻一刻有「義民公」字樣之石雕香爐,於是義民廟之稱呼便逐漸取代原有旌義亭舊稱。[4]

建築

北港義民廟建築整體玲瓏小巧,內部木構件細緻精美,並存大量珍貴文物。主殿供奉義民公,後殿配祀有土地神以及義犬,在義民廟兩側還有兩座義塚為當初埋葬犧牲鄉勇之處。[5][6][7]

相關條目

參考

  1. ^ 北港義民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2. ^ 北港義民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3. ^ 鄭螢憶. 義民信仰是怎麼來的?說一段泉州人與北港義民爺的故事.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07-02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6). 
  4. ^ 北港義民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5. ^ 北港義民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6. ^ 北港義民廟. 台灣大百科. 2017-04-21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1). 
  7. ^ 北港義民廟. 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