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嘉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永嘉郡当前版本,由CatOnMars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3年7月12日 (三) 16:13 徵引文獻及註釋:​ // Edit via Wikiplus)。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永嘉郡中国东晋时设置的

建置沿革

[编辑]

東晉南朝

[编辑]

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分臨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治所设于永宁县,領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晉孝武帝寧康三年(375年),分永寧縣立樂成縣。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揚州東揚州,永嘉郡改屬東揚州。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年),省東揚州併揚州,永嘉郡還屬揚州。[1]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復置東揚州,永嘉郡改屬東揚州。[2]

隋唐

[编辑]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永嘉郡,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并為永嘉县,置處州。开皇十二年(592年),改處州為括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括州为永嘉郡,治括苍县(今浙江省丽水市),領四縣:括倉、永嘉、松陽、臨海。[3]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李子通,改永嘉郡為括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温州為永嘉郡,治永嘉縣,領四縣: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安固(今浙江省瑞安市安阳镇)、橫陽(今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樂城(今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永嘉郡為温州。[4]

人口

[编辑]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永嘉郡有6250戶,36680口。[1]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永嘉郡有10542戶。[3]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永嘉郡有42814戶,241694口。[4]

地志

[编辑]

郑缉之撰《永嘉群记》,是温州最早的地志,今存孙诒让辑本一卷。

行政長官

[编辑]

永嘉太守(323年—461年)

[编辑]

永嘉內史(461年—466年)

[编辑]

永嘉太守(466年—493年)

[编辑]

永嘉內史(493年—495年)

[编辑]

永嘉太守(495年—552年)

[编辑]
  • 范述曾,字子玄,吳郡錢唐人,齊明帝建武中在任。[23]
  • 丘遲,字希範,吳興烏程人,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年)到四年(505年)在任。[24]
  • 沈旋,吳興武康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25]
  • 王沖,字長深,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26]
  • 蕭子恪,字景沖,蘭陵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27]
  • 王筠,字元禮,一字德柔,琅邪臨沂人,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除,以疾固辭。[28]
  • 秦遠,蕭棟天正元年(551年)十月降於張彪。[29]

永嘉內史(552年—557年)

[编辑]
  •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梁敬帝太平元年(556年)除,未拜。[30]

永嘉太守(557年—583年)

[编辑]

永嘉內史(583年—589年)

[编辑]
  • 毛喜,字伯武,滎陽陽武人,陳後主至德元年(583年)到三年(585年)在任。[31]

永嘉郡太守(607年—621年)

[编辑]

永嘉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

國主

[编辑]

南朝宋永嘉國(461年—466年)

[编辑]
永嘉國(461年—466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永嘉郡王 劉子仁 461年—466年 宋孝武帝第九子
伏誅,國除

南朝齊永嘉國(493年—495年)

[编辑]
永嘉國(493年—495年)/桂陽國(495年—498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永嘉郡王→桂陽郡王 蕭昭粲 493年—498年 齊文帝第四子
伏誅,國除

南朝梁永嘉國(552年—558年)

[编辑]
永嘉國(552年—558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永嘉郡王 蕭莊 552年—558年 蕭方等子
即皇帝位,國除

南朝陳永嘉國(583年—589年)

[编辑]
永嘉國(583年—589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永嘉郡王 陳彥 583年—589年 陳後主第三子
陳亡,國除

參見

[编辑]

徵引文獻及註釋

[编辑]
  1. ^ 1.0 1.1 《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2. ^ 《陳書 卷三 本紀第三》
  3. ^ 3.0 3.1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4. ^ 4.0 4.1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5. ^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6. ^ 《晉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7. ^ 《搜神記 卷十》
  8. ^ 《晉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9. ^ 《晉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10. ^ 10.0 10.1 《晉書 卷十 帝紀第十》
  11. ^ 《宋書 卷一 本紀第一》
  12. ^ 《宋書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13. ^ 《宋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14. ^ 《宋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15. ^ 15.0 15.1 《隋書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
  16. ^ 《宋書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17. ^ 《南齊書 卷五十四 列傳第三十五》
  18. ^ 《南齊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19. ^ 《南齊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20. ^ 《南齊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十九》
  21. ^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22. ^ 《梁書 卷十四 列傳第八》
  23. ^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24. ^ 《梁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四十三》
  25. ^ 《梁書 卷十三 列傳第七》
  26. ^ 《陳書 卷十七 列傳第十一》
  27. ^ 《梁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28. ^ 《梁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29. ^ 《梁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五十》
  30. ^ 《陳書 卷十二 列傳第六》
  31. ^ 《陳書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32. ^ 《唐刺史考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