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命根(梵文及巴利语Jīvitindriya),佛教术语,二十二根之一,为生命存在的根源,佛教认为它具备了寿、煖、识三个特色。说一切有部将它列入心不相应行法之一。南传上座部将命根分为色命根(rūpa-jīvitindriya),与非色命根(arūpa-jīvitindriya)二者。非色命根是心所法之一,为七个遍行心所之一。

概论[编辑]

命根(Jīvitindriya)由Jīvitaṃ(生命)与Indriya()两个单字组成。

佛教认为,所有生命的本体,称为命根,它又被称为寿命,能够维持身体的温度(煖)及意识(识)。当生命失去命根,失去寿、煖、识三者,即变成单纯的色蕴堆积,分解为四大,即是死亡[1]

说一切有部认为,它是一种身心相续的状态,并没有实体,也不是灵魂。因此列入心不相应行之中[2]。《俱舍论》将它的作用分为能续及能持二者[3]

注释[编辑]

  1. ^ 《杂阿含经》卷10〈265经〉:“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份,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
  2.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43:“问:何故于诸不相应行,唯命立根?答:唯命根有根义故。谓彼唯是有情数摄,唯是异熟,能遍任持,故立为根,余皆不尔。所以者何?四有为相,三义皆无;无想异熟,无遍持义;其众同分,非唯异熟,由彼亦通,等流性故;二无心定,名、句、文身,得、非得等,无后二义,故彼一切,皆不立根。
  3. ^ 玄奘译《俱舍论》卷3:“命根二者。谓于众同分能续及能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