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种性(梵语:Gotra),佛教术语,又可作种姓,有多种意义。字面上有种族、族类、种属、或族姓的意思在,指一个人的出身、血统、阶级等。拥有这个出身、血统,代表某个人具备这个族姓的某些性质,因此也有性质、特性之意。
有情众生的根性。虽根性的差别是由于众生过去劫中造作的种种善、恶、净、不净、无记等身口意行所成就的熏习种子而成,故广说有情根性可有许多不同种类,包含世间技艺工巧、世智辩聪、世间道德伦理、人天善法等种种世间法的种性差别。但以佛法而言,却专指于对于佛法修行内涵的熏修解证的方向与层次差别来说。
阿含经论述
[编辑]种性人
[编辑]对于有情因过去世于佛法程度不同的熏修与实证,故有今世有不同的种性,《阿含经》中单独将所谓的解脱道之“种性人”同列于四向八果的声闻解脱道的果证差别之中,同是九种能离于苦患的人,这可视作种性体现的说明。[1]
无种性
[编辑]长阿含所摄《寂志果经》中将六十二种外道称作是“无种性”。[2]
大乘佛教论述
[编辑]不同经典中,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三种性
[编辑]《解深密经》分成“声闻乘种性”、“独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三种[3]。
四种性
[编辑]《瑜伽师地论》举出两说四种种性:一说分成声闻种性,独觉种性,佛种性,无种性[4];一说分成声闻有种性,独觉种性,如来种姓,不定种性[5]。
《大般若经》中,也举出声闻乘性决定、独觉乘性决定、无上乘性决定、三乘性不定等四类众生[6]。
五种性
[编辑]《楞伽经》根据于过去现在对三乘菩提的修证方向及层次差别,将有情的种性分成五种来说明:声闻种姓、缘觉种姓、菩萨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7]。
前三种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是三乘种姓;不定种姓则指于三乘的种姓尚未决定;无种姓者,则指于三乘佛法的善根皆尚未成熟。
这种有情的分类方法,是基于有情原本既有的菩提种子之差别而分(代表有情在过去无量劫以来的熏习),乃是相对于今时、后时因值遇善知识德闻修佛法而有之新熏种子而言[8]。这里所说的“种姓”,并非一般所说代表印度不同社会阶的种姓制度之种姓,而是指的是有情的法种根器差别,故常作“种性”。
参考文献
[编辑]- ^ 《增壹阿含经》卷40〈44 九众生居品〉:““今有九种之人,离于苦患。云何为九?所谓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种性人为九。是谓,比丘!如来出现世间,甚为难值,人身难得,生正国中,亦复难遭,与善知识相遇,亦复如是,闻说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生,时时乃有。比丘当知,如来今日现在世间,得闻正法,诸根不缺,堪任闻其正法,今不殷勤,后悔无及。此是我之教诫。” 尔时,彼比丘闻如来教已,熟视尊” (CBETA, T02, no. 125, p. 767, a19-29)
- ^ 《寂志果经》卷1:“其六十二种者,无种性,俱说六十二事,与种性俱,无用思想。入其八难,皆当弃捐,常得增益,便得安隐。已得安隐,常在于天,已在于天,便有八十四大念,与幻术俱,与微妙俱,便起老病苦。无有道人,亦无梵志。” (CBETA, T01, no. 22, p. 272, a7-12)
- ^ 《解深密经》卷2:“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说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 ^ 《瑜伽师地论》卷37:“云何所成熟补特伽罗?谓所成熟补特伽罗略有四种:一者住声闻种性,于声闻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二者住独觉种性,于独觉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三者住佛种性,于无上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四者住无种性,于住善趣应可成熟补特伽罗。”
- ^ 《瑜伽师地论》:“若广建立种种种性。或诸声闻所有种性。或诸独觉所有种性。或诸如来所有种姓。或有种种不定种性。”“问回向菩提声闻。从本已来当言声闻种性。当言菩萨种性。答当言不定种性。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诸有情类于般涅槃法性聚中。当知此是不定种性。”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93:“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通摄声闻、独觉、菩萨及正等觉一切法故。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为具宣说如来境智!若有情类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若有情类于独觉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若有情类于无上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
- ^ 《成唯识论述记》卷1:“依瑜伽等有五种姓。一菩萨。二独觉。三声闻。四不定。五无姓。” (CBETA, T43, no. 1830, p. 230, a14-15)
- ^ 《成唯识论》卷2:“又诸有情既说本有五种性别故。应定有法尔种子不由熏生。” (CBETA, T31, no. 1585, p. 8, a29-b2)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CBETA, T16, no. 672, p. 597, a29-b2)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彼于自乘见所证已,于五六地断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正师子吼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修习人无我,乃至生于得涅槃觉。大慧!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言能觉知我人众生养者取者,此是涅槃;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无我故。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于未出中生出离想,应勤修习舍此恶见。” (CBETA, T16, no. 672, p. 597, b2-14)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云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竖悲泣流泪,离愦闹缘无所染著。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无所违逆,当知此是缘觉乘种性;应为其说缘觉乘法。” (CBETA, T16, no. 672, p. 597, b14-19)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如来乘种性所证法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刹广大法。大慧!若有闻说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是如来乘性。”(CBETA, T16, no. 672, p. 597, b19-23)
- ^ “不定种性者,谓闻说彼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大慧!为初治地人而说种性,欲令其入无影像地,作此建立。大慧!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 (CBETA, T16, no. 672, p. 597, b23-2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此中一阐提,何故于解脱中不生欲乐?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经调伏解脱之说。’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槃。云何为无始众生起愿?谓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终不入。此亦住一阐提趣,此是无涅槃种性相。”” (CBETA, T16, no. 672, p. 597, c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