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利语diṭṭhi梵语dṛṣṭi),又译为知见,佛教术语,为佛教的中心概念之一。对于十八界,直接性的认知、理解、知识,称为见。正确的了解名、色与行,称为正见巴利语sammādiṭṭhi);而错误的了解,称为邪见、不正见。正见为八正道之首。

概论[编辑]

无法正确认知名、色与行,称为无明。因无明,生起无惭、无愧,就会生起邪见。因为,生起惭愧,就会生起正见,生起正见后,就能生起八正道[1]

正见[编辑]

正见可概分为世俗正见,与圣正见二者。世俗正见是指知道应该布施,实施十善,乃至于相信世间有阿罗汉等,这种正念是有,有的,但有助于转向善道。圣正念是指以智慧思维四圣谛,这是出世间,无漏无取的正见[2]

有益正知、适宜正知、行处正知和不痴正知。

邪见[编辑]

恶见,又称邪见,可分为三,身见戒禁取见疑见。又可分为五见

注释[编辑]

  1. ^ 《杂阿含经》卷28:“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明为前相,故生诸恶不善法。时,随生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生已,随生邪见;邪见生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2. ^ 《杂阿含经》〈785经〉:“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