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中心定向爆破陰謀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塔、6號樓和7號樓(右上)的廢墟鳥瞰圖。在7號樓廢墟的左側可以看到受損的威瑞森大樓

一些陰謀論主張,世貿中心的坍塌英語Collapse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不僅僅是由九一一襲擊事件中客機撞擊及其引起的火災所造成的,而且是由預先裝在建築中的爆炸物造成的。[1]定向爆破理論是九一一事件陰謀論的主要組成部分。

該理論的早期擁護者包括物理學家史蒂文·E·瓊斯英語Steven E. Jones、建築師理查德·蓋奇英語Architects & Engineers for 9/11 Truth#Activities、軟件工程師吉姆·霍夫曼英語Jim Hoffman神學家大衛·雷·格里芬英語David Ray Griffin。他們提出,飛機撞擊及其引起的火災並不能徹底削弱建築物並引發災難性坍塌英語Structural integrity and failure。而且,如果沒有額外的能量來削弱其結構,這些建築不會完全倒塌,更不會以它們實際倒塌的速度而倒塌。[2]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簡稱NIST)和《大眾力學英語Popular Mechanics》雜誌審查並否定了這些理論。結構力學結構工程專家接受了「世貿中心建築由火災引起、由重力造成坍塌」的模型,該解釋並不涉及使用炸藥。[3][4][5]NIST「沒有發現確鑿的證據,能夠支持其它假說,例如主張世貿中心塔樓是由定向爆破摧毀的,而使用的炸藥是在2001年9月11日之前埋入大樓的。」[6]一些教授,如西北大學茲德涅克·巴贊特英語Zdeněk P. Bažant[7]麻省理工學院的托馬斯·伊格(Thomas Eagar)[4]馬里蘭大學詹姆斯·昆蒂爾英語James Quintiere[8],也駁斥了定向爆破陰謀論。

2006年,瓊斯猜測,一些政府內部人員可能使用鋁熱劑超級鋁熱劑英語Nano-thermite來摧毀這些建築,他們既可以獲取此類材料,又可以進入建築物本身。[9][10][11][12]2009年4月,瓊斯、戴恩·尼爾斯·H·哈里特(Dane Niels H. Harrit)和其他7位作者在《開放化學物理雜誌英語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The Open Chemical Physics Journal)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導致了編輯瑪麗-保爾·皮萊尼英語Marie-Paule Pileni教授的辭職,她指責出版商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出版了該文;[13][14]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在九一一世貿中心災難的灰塵中發現的活性熱敏材料》(Active Thermitic Material Discovered in Dust from the 9/11 World Trade Center Catastrophe),並稱他們在世貿中心塔樓坍塌期間所產生的灰塵樣本中,發現了納米鋁熱劑英語Nano-thermite的證據。[15]NIST回應說,沒有「明確的監管鏈英語Chain of custody」來證明這四個灰塵樣本來自世貿中心現場。瓊斯邀請NIST使用他們自己的在已知「監管鏈」下的粉塵進行他們自己的研究,但NIST並沒有進行此研究。[16]

歷史[編輯]

定向爆破陰謀論於2001年9月首次提出。[1]埃里克·赫夫施密德(Eric Hufschmid)於2002年9月出版了著作《痛苦的疑問:對九一一襲擊的分析》(Painful Questions: An Analysis of the September 11th Attack),其中明確提出了定向爆破理論。[1]大衛·雷·格里芬英語David Ray Griffin史蒂文·E·瓊斯英語Steven E. Jones是該理論最著名的倡導者。[1]格里芬2004年出版的著作《新珍珠港英語The New Pearl Harbor[17]已成為九一一真相運動英語9/11 truth movement的參考書。[11]同年,格里芬出版了《九一一調查報告:遺漏和扭曲》(The 9/11 Commission Report: Omissions and Distortions)一書,他在書中認為,調查報告英語9/11 Commission Report中的缺陷相當於政府官員的掩蓋,並稱布什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George W. Bush是九一一襲擊的共謀。[18]

史蒂文·E·瓊斯也是定向爆破理論的支持者之一。[19]2006年,他發表了論文《為什麼世貿中心大樓確實會完全倒塌?》(Why Indeed Did the WTC Buildings Completely Collapse?)。[9]2006年9月7日,楊百翰大學以其言論「帶有越來越多的猜測性和指責性」為由,令瓊斯帶薪休假,等待對其行為進行正式審查。六周後,瓊斯從該大學退休。[20][21][22][23][24]該大學的結構工程系發表聲明稱,他們「不支持瓊斯教授的臆測」。[4][25]

NIST在其最終報告中表示,它「沒有發現確鑿的證據能夠證明其它的猜測。這些猜測包括,世貿中心塔樓是因定向爆破而坍塌的,而炸藥是在2001年9月11日之前埋設的。NIST也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能證明有導彈射向或擊中了塔樓。相反,多角度的照片和視頻清楚地顯示,坍塌是從起火和被撞擊的樓層開始的,並從起始樓層向下發展,直到視線被灰塵遮擋。」[26]他們還於2006年8月在其網站上發布了相關問題的常見問題解答[6]主流工程學術圈發現,定向爆破的指控缺乏科學價值。[3][27]大眾力學英語Popular Mechanics》雜誌在其特別報道《揭穿九一一神話》(Debunking the 9/11 Myths)中也發現這些理論缺乏科學支持。[28]

定向爆破支持者的一些文章、信件和評論已經被發表在科學和工程期刊上。2008年4月,史蒂文·E·瓊斯、弗蘭克·萊格(Frank Legge)、凱文·瑞恩(Kevin Ryan)、安東尼·桑博蒂(Anthony Szamboti)和詹姆斯·R·古利(James R. Gourley)在《開放民用工程雜誌英語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The Open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了一封信,題為《與官方政府報告關於世貿中心摧毀的十四點共識》(Fourteen Points of Agreement with Official Government Reports on the World Trade Center Destruction)。[29]同年7月,瑞恩、古利和瓊斯又在《環保主義者英語The Environmentalist》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世貿中心的環境異常:高能材料的證據》(Environmental anomalies at the World Trade Center: evidence for energetic materials)。[30]同年10月,《工程力學雜誌英語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發表了化學工程師兼律師詹姆斯·R·古利的評論,[31]在評論中他認為,巴贊特和維杜爾在2007年一篇關於漸進坍塌力學的論文中存在根本錯誤。[3]在同一期中,巴贊特和Le則反駁了古利的論點,認為他的評論在科學上是不正確的。[32]他們建議批評者應該「從適當的結構力學教科書中熟悉相關材料」,否則可能會「用不正確的信息誤導和錯誤地影響公眾」。[33]

2009年4月,哥本哈根大學的丹麥化學家尼爾斯·H·哈里特(Niels H. Harrit)等八位作者,在《開放化學物理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在九一一世貿中心災難的灰塵中發現的活性熱敏材料》。論文的結論是,灰塵樣本中似乎存在由未反應和部分反應的超級鋁熱劑或納米鋁熱劑所組成的碎屑。[15]該刊物的主編隨後辭職。[9][10][15][11]

有理論認為,世貿中心是被埋設在其中的炸藥摧毀的,而互聯網站和視頻促進了支持該理論的個人運動的增長。九一一真相的建築師與工程師英語Architects & Engineers for 9/11 Truth的網站稱其成員有2,400多名建築師和工程師。[34]定向爆破理論通常包括這樣的指控:美國政府內部人員計劃和/或參與了摧毀世貿中心,以便有正當理由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35]該理論在流行娛樂類型的電影中占有突出地位,例如《脆弱的變化》,[36]以及一些紀錄片,例如舊金山地區的建築師理查德·蓋奇英語Architects & Engineers for 9/11 Truth#Activities的《九一一:真相藍圖》(9/11: Blueprint for Truth)。[37]

儘管主流媒體對定向爆破理論倡導者的貶損標籤、描述和解釋由來已久,(如,2006年《紐約》雜誌報道說:「新一代陰謀論者正在研究紐約最恐怖日子的秘密歷史。」[38])該理論仍然得到了許多廣受歡迎的演員、音樂家和政治家的支持,包括查理·辛[39][40]威利·納爾遜英語Willie Nelson#Activism[41]明尼蘇達前州長傑西·文圖拉[42]脫口秀主持人羅茜·奧唐納[43]以及演員愛德華·阿斯納丹尼爾·順加塔英語Daniel Sunjata

主張與假說[編輯]

雙塔[編輯]

9月11日,撞擊北塔(1號樓)的美國航空11號航班和撞擊南塔(2號樓)的美聯航175航班,均為波音767飛機。南塔在撞擊後56分鐘倒塌,而北塔則在102分鐘後倒塌。[44]NIST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坍塌是由兩種因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飛機撞擊摧毀了支撐柱和防火層;另一方面,航空煤油起火削弱了柱子和地板。[6]NIST還認為,「沒有發現確鑿的證據,能夠支持其它假說,例如主張世貿中心塔樓是由定向爆破摧毀的,而使用的炸藥是在2001年9月11日之前埋入大樓的。」[45]

瓊斯等人指出,在世貿中心廢墟中工作的許多人,都描述過廢墟中存在鋼水,[9][15]而且南塔在倒塌之前就有熔融金屬從中流出,[4]作為其溫度超過火災所產生溫度的證據。瓊斯認為,熔融金屬可能是元素,是由鋁熱反應產生的。瓊斯和其他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世貿中心大樓的灰塵樣本,並報告他們發現了灰塵中存在納米鋁熱劑的證據。[15]瓊斯將他的發現告知了NIST,NIST回應說沒有「明確的監管鏈」可以證明灰塵確實來自世貿中心現場。瓊斯邀請NIST對他們自己保管的灰塵進行自己的研究,但NIST並沒有這樣做。[16]

NIST發現,塔樓殘骸中鋼材的狀況,並未提供關於倒塌前建築物狀況的確切信息,並得出結論認為,從南塔流出的材料是熔融,鋁來自飛機,而且其熔點低於鋼。NIST還指出,要切斷立柱,需要在高度安全的建築物中不引人注意地埋設大量炸藥,並且在炸藥保持與柱子接觸的同時遠程點燃它。[6]高能材料研究與測試中心英語Energetic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sting Center使用傳統鋁熱劑進行了測試,但無法切割立柱,儘管該柱比世貿中心使用的要細得多。[46]瓊斯和其他人回應說,他們相信使用的不是鋁熱劑,而是一種稱為納米鋁熱劑的特殊鋁熱劑,這是一種為軍事用途、推進劑、炸藥或煙火而開發的納米能量材料。從歷史上看,傳統鋁熱劑作為爆炸物使用,受到其能量釋放速度相對較慢的限制。但由於納米鋁熱劑是由接近原子尺度的反應物微粒所構成的,因此能量釋放速度大大提高了。[47]

NIST的報告只對坍塌開始之前的建築結構響應進行了分析,並斷言由於建築物下落部分傳遞的巨大動能,一旦開始坍塌,漸進式坍塌英語Progressive collapse便不可避免。茲德涅克·巴贊特的一篇論文指出,一旦坍塌開始,上部分墜落到下層施加在樓板上的動能,比下面部分所能支撐的要大一個數量級。[3]

調查雙塔倒塌的工程師普遍認為,定向爆破並不需要了解建築物的結構響應。當一座塔樓的頂部確實發生明顯傾斜時,它最終並不能掉到街道上,他們爭辯說,因為任何這種傾斜都會對下部的樓層(作為支點)施加足夠的壓力,不等到頂部的重心發生足夠的偏移,坍塌早就開始了。事實上,他們認為,根據結構在坍塌開始之後所能提供的阻力,有沒有爆炸物對於漸進式坍塌來說並沒有什麼區別。[3][48]按照建築規範,建築物的定向爆破需要數周的準備工作,包括埋設大量炸藥和切斷立柱,這會使建築變得非常危險,而且完成這些工作還不能引起建築中數以千計工作人員的注意。[9][49]傳統上,定向爆破是在建築底部進行,而不是頂部,儘管根據結構設計也有例外。沒什麼爭議的是,坍塌是從高處的飛機撞擊點開始的。此外,任何爆炸物都必須經受住飛機的撞擊。[9]

九一一真相的學者英語9/11 truth movement#Scholars for 9/11 Truth小組成員收集到了目擊者的描述,[50]稱在臨坍塌前出現了閃光和大爆炸。[17][51]多名目擊者報告稱,世貿中心大樓在坍塌前發生了爆炸,「國際九一一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9/11 Studies)組織發布了從NIST獲取的視頻,並註明了何時可以聽到此類爆炸。[52]但是,有多種響亮尖銳的噪音並非由爆炸物引起,[53]坍塌時的地震記錄也沒有顯示出爆炸的證據。[54]瓊斯和其他人認為,在塔樓坍塌期間看到的水平方向噴出的煙,表明塔樓的坍塌是由定向爆破造成的。[55][56]NIST將這樣噴出的灰塵歸咎於氣壓,由於上部建築的墜落導致樓內容積減小,空氣沿電梯井向下運動,並從較低樓層打開的電梯井門釋出,從而產生了這種煙。[44]

2011年9月,擁有交通工程和規劃博士學位的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表示,兩架噴氣式客機不可能僅僅通過撞擊塔樓就將其摧毀,一定發生了某種有計劃的爆炸。[57]基地組織在他們的英文出版物《激勵英語Inspire (magazine)》中尖銳地批評了艾哈邁迪內賈德,稱他的結論是「一種無視所有邏輯和證據的荒謬信念」。[58]

7號樓[編輯]

世貿中心7號樓與世貿中心其它建築間的位置關係。世貿中心1號、2號和7號樓均在2001年9月11日倒塌。

世貿中心定向爆破理論的支持者宣稱,世貿中心7號樓是被故意炸毀的。7號樓是一座47層摩天大樓,位於世貿中心遺址英語World Trade Center site主體部分以北的維西街對面。與雙塔不同的是,7號樓並沒有被飛機撞擊,但它被雙塔的碎片擊中了,並被大火燒了7個小時而燒毀,直到9月11日大約17:20完全坍塌(在舊址上重新豎起的新樓在2006年5月啟用)。公共領域存在多個坍塌事件的視頻,因此可以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比較分析。[59]支持者通常會說,7號樓的坍塌在《九一一調查報告英語9/11 Commission Report》中並沒有提及,並且負責調查該事件的聯邦機構NIST需要七年時間進行調查及發布報告。[60]

2010年11月,福克斯新聞記者傑拉爾多·里維拉英語Geraldo Rivera主持了名為「建造什麼?」(BuildingWhat?)的電視廣告活動,在這一系列商業廣告中,九一一家庭的成員提出了7號樓的問題,並呼籲對其坍塌進行調查。里維拉稱電視廣告「不像那些示威者那麼容易被忽視」,並表示,「如果涉及爆炸物,那將意味着近年來最令人討厭的抗議者……是對的。」[61]幾天後,里維拉與法律分析師安德魯·納波利塔諾英語Andrew Napolitano法官一起出現在福克斯財經網上的《自由觀察英語Freedom Watch with Judge Napolitano》節目中,討論「建造什麼?」電視廣告活動。納波利塔諾說:「我很難相信(世貿中心7號樓)會自己倒塌。我很高興看到傑拉爾多·里維拉對它進行調查。」[62]

一些世貿中心定向爆破理論的支持者認為,摧毀7號樓可能是因為它是摧毀雙塔的控制中心;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政府內部人員可能想要銷毀大樓中保存的與公司騙局相關的關鍵檔案。世貿中心大樓設有數十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機構。[63]根據BBC報道的一份聲明,《脆弱的變化》電影的製片人迪倫·艾弗里英語Dylan Avery認為該建築被摧毀是可疑的,因為它容納了一些不尋常的租戶,包括25樓的CIA秘密辦公室、美國特勤局的前哨、證券交易委員會,以及紐約市的緊急指揮中心。[63]總統的前首席反恐顧問理查德·A·克拉克英語Richard A. Clarke認為7號樓並不神秘,並表示任何人都可以租用該樓的樓面空間。[64]

當時,還沒有鋼結構的高層建築因火災而坍塌,儘管以前曾發生過小型鋼結構建築因火災而坍塌或部分坍塌的案例。[65]然而,2017年德黑蘭普拉斯科大廈[66][67],以及次年巴西聖保羅威爾頓·佩斯·德阿爾梅達大樓英語Edifício Wilton Paes de Almeida的坍塌,都證明了火災能夠使這種建築完全坍塌。[68][69][70][71][72]此外,7號樓也因1號樓在坍塌過程中所崩出的碎片而遭受了嚴重的結構損傷。[73]

BBC新聞在7號樓實際倒塌前二十分鐘即報道了其倒塌。[74]BBC表示,在襲擊發生當天,許多新聞來源都在報告7號樓即將倒塌。[75]過早宣布坍塌消息的記者簡·斯坦德利(Jane Standley)稱其為一個「很小但很誠實的錯誤」,因為她收到了一份報告卻又無法證實,只好自己加以思考。[76]

在2002年9月播出的PBS紀錄片《美國重建》(America Rebuilds)中,7號樓的所有者、世貿中心其餘大樓的承租人和保險單持有人拉里·希爾弗斯坦回憶起與消防部門的討論,當時他對防止火災蔓延表示了懷疑。希爾弗斯坦回憶說:「我們經歷了如此可怕的生命損失,也許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撤出來(pull it)。」「他們做出了撤出的決定,」他回憶道,「我們眼睜睜地看着大樓倒塌。」希爾弗斯坦發表聲明稱,我們說的「拉」(pull)指的是「撤出」消防隊,而不是「拆除」建築,這反駁了理論家將「拉」用於「拆除」相關含義的說法。[64][77][78]

NIST報告[編輯]

2002年,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開始對世貿中心的坍塌進行全面調查,但很快決定先將重點放在雙塔的倒塌上。[79]其關於7號樓坍塌的最終報告的草稿於2008年8月發布。該機構將這項調查的緩慢歸咎於它所使用的計算機模型的複雜性,該模型模擬了從開始坍塌一直到完全坍塌;NIST表示,調查7號樓所花費的時間與調查一起飛機失事所花費的時間相當。[79]該機構還表示,另外還發現了80箱與7號樓有關的文件需要進行分析。已經有些人在質疑九一一襲擊的真實性,這些延誤更加劇了他們的懷疑,而該機構正在努力得出一個看似合理的結論。[78]

2008年11月20日,NIST發布了世貿中心7號樓倒塌的最終報告。[80]調查人員通過視頻、照片和建築設計文檔來得出結論。調查無法包括物證,因為來自建築物的材料缺乏可以被積極識別的特徵,因此在調查開始之前就被處理掉了。[79][80]報告得出的結論是,建築的坍塌是由於大火燃燒了近七小時而造成的。第13層的坍塌,削弱了一根關鍵的鋼立柱,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而且極端高溫導致一些鋼立柱失去了強度,進一步導致整幢建築內失去支撐,整個結構屈服,對建築物造成了致命打擊。另一個因素是,旁邊的塔樓坍塌,破壞了城市水管,導致建築物下半部分的自動噴淋系統裡沒有水。

NIST考慮了7號樓被炸藥炸塌的可能性,並得出結論,認為沒有發生爆炸情況,「2001年9月11日在7號樓,使用鋁熱劑[……]切斷立柱,這不太可能」。[79]調查引用的證據包括,在該樓坍塌的錄音中聽不到爆炸聲,在目擊者的報告中也沒有提到爆炸聲;調查還指出,如果存在爆炸,在半英里的距離內,應該可以聽到130-140分貝的聲音。定向爆破理論的支持者表示,目擊者多次報告在塔樓坍塌前發生了爆炸,並發布了從NIST獲得的視頻,並且標示了在何時可以聽到這些爆炸聲,以此來支持倒塌前存在爆炸聲的說法。[52]

NIST的結論還有,所需鋁熱劑的量較大,不太可能在未被發現的情況下帶入建築物。定向爆破的倡導者則回應說,他們沒有說使用的是鋁熱劑,而是說比鋁熱劑更強力的納米鋁熱劑。最後,NIST調查還排除了建築物中儲存的大量柴油起火導致坍塌的理論。[79]

批評[編輯]

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英語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結構工程研究所(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stitute)發表了一份聲明,呼籲進一步討論NIST的建議。[81]英國的結構工程師學會英語Institution of Structural Engineers於2002年5月發表聲明,歡迎FEMA的報告,並指出該報告所表達的觀點與其專業團隊所持觀點相似。[82]

在瓊斯的論文《為什麼世貿中心大樓會完全坍塌?》發表之後,[9]2006年9月,楊百翰大學稱瓊斯的報告帶有「越來越多的投機和指責」,並讓瓊斯帶薪休假,從而剝奪了他在兩個班的教學,等待對他的報告和研究進行審查。六周後,瓊斯從大學退休。[23]該大學的結構工程系發表聲明稱,他們「不支持瓊斯教授的假說」。[4][25]2005年9月22日,瓊斯在楊百翰大學為其在物理和天文學系的一群同事舉行了一場關於其假說的研討會。按照瓊斯的說法,研討會結束後,除了一位同事外,其他所有人都同意進行調查,而唯一的反對者也在第二天同意了瓊斯的建議。[25]

西北大學土木工程教授茲德涅克·巴贊特是第一個發表了坍塌理論且經過同行評審的人,他將「幾個局外人聲稱存在埋設爆炸物的陰謀」稱為例外。[7]巴贊特和維杜爾將這種「奇怪的想法」追溯到一種「錯誤的印象」,即設計中的安全冗餘使其不可能倒塌。他們說,對漸進式坍塌進行更詳細建模的影響之一,可能是「打破了埋設炸藥的神話」。事實上,巴贊特和維杜爾已經提議檢查來自定向爆破理論的數據,以便更好地模擬塔樓的漸進式坍塌,這表明漸進式坍塌和定向爆破並非兩種獨立的失效模式(如定向爆破陰謀論所假設的那樣)。[3]

麻省理工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托馬斯·伊格也駁斥了定向爆破陰謀論。[4]伊格說:「(九一一真相運動)這些人使用的是『反科學方法』。他們先斷定發生了什麼,再丟棄所有與其結論不符的數據,然後聲稱他們發現的是唯一可能的結論。」[83]

按照瓊斯的理論,塔樓是用納米鋁熱劑摧毀的,並且說在灰塵中發現了鋁熱劑和納米鋁熱劑複合材料,在三座建築倒塌後的廢墟里也發現了,而這被認為是建築物被炸藥摧毀的證據。[9][10][11][15]《美國爆破拆除史》(A History of Explosive Demolition in America)的作者布倫特·布蘭查德(Brent Blanchard)指出,瓊斯理論的可行性問題仍未得到解決,例如在塔樓倒塌後八個月的廢墟清理過程中,沒有拆除人員注意到鋁熱劑的任何跡象。布蘭查德還表示,需要為所測試的立柱建立可驗證的所有權鏈,而瓊斯測試的立柱並沒有考慮這種情況,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用來測試的金屬件是否可能是用乙炔炬、剪切機,或其它可能受到污染的設備,在現場從廢墟上切割下來的,或是在處理、儲存或者從歸零地轉移到紀念地時,暴露於微量鋁熱劑或其它化合物中的。[53]懷疑的詢問者英語Skeptical Inquirer》雜誌的戴夫·托馬斯英語Dave Thomas (skeptic)指出,由於其氧化鐵和鋁的成分,所討論的殘留物據稱是熱的,並指出這些物質存在於雙塔的許多常見物件中。托馬斯表示,為了切斷鋼立柱,必須使用特殊的高溫容器以防止鐵水掉落,而且鋁熱反應太慢,無法實際用於建築拆除。托馬斯指出,傑西·文圖拉曾聘請新墨西哥科技進行演示,當使用納米鋁熱劑去切一根大型鋼立柱時,納米鋁熱劑會產生大量煙火,但立柱並未損壞,即使它處於最有利的水平狀態。[84]

準備對建築物進行定向爆破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85]必須拆除塔樓幾十層樓的牆。[9]需要將幾千磅的炸藥,以及導火索和點火裝置偷偷繞過安檢,並放置在塔樓中,[9][86]還不能引起在世貿中心工作的幾萬人的注意。[1][49][85][86]哈特福德倡導者英語CTNow#Hartford Advocate》雜誌有一篇文章提到了與心理學教授斯圖爾特·維斯英語Stuart Vyse的一次談話,他問道:「你需要幾百人來獲取炸藥,把它們埋設在建築中,安排飛機去撞 [……] 而且,也許最難以置信的是,從來沒有將這個陰謀透漏一句?」[87]

世貿中心的開發商拉里·西爾弗斯坦說:「希望這份詳盡的報告能夠平息各種九一一陰謀論,這些陰謀論侮辱了在那可怕的一天喪生的人們。」針對NIST關於7號樓坍塌的詳細報告,九一一真相建築師和工程師組織的領導人理查德·蓋奇(Richard Gage)說:「7號樓的坍塌被掩蓋了,我們還要忍受多久?」NIST的首席調查員S·希亞姆·桑德(S. Shyam Sunder)博士說,他無法解釋為什麼懷疑論不會消失。「我確實不是心理學家,」他說,「我們的工作是提出最好的科學。」[35]馬里蘭大學消防工程教授詹姆斯·昆蒂爾英語James Quintiere不相信是炸藥摧毀了塔樓,他質疑該機構是如何得出結論的,他說:「他們沒有炸藥方面的專業知識」,儘管他補充說NIST浪費了時間去聘請外部專家來考慮它。[8]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Clarke, Steve.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the Internet: Controlled Demolition and Arrested Development [陰謀論與互聯網:定向爆破與發展受阻]. 知識英語Episteme (journal). 2007, 4 (2): 167-180 (英語). 
  2. ^ The 9/11 enigmas... [九一一之謎……]. World Architecture News. [2021-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英語). 
  3. ^ 3.0 3.1 3.2 3.3 3.4 3.5 茲德涅克·巴贊特英語Zdeněk P. Bažant; Mathieu Verdure. Mechanics of Progressive Collapse: Learning from World Trade Center and Building Demolitions [漸進式坍塌的機制:世貿中心與建築拆除中的學問] (PDF). 工程力學雜誌英語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07-03, 133 (3): 308–319 [2007-08-22]. doi:10.1061/(ASCE)0733-9399(2007)133:3(3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8-09) (英語). 正如結構力學和結構工程的專家群體所普遍接受的那樣(儘管不是少數局外人所聲稱的陰謀埋設爆炸物),失效的場景如下 [...](As generally accepted by the community of specialist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though not by a few outsiders claiming a conspiracy with planted explosives), the failure scenario was as follows [...]) 
  4. ^ 4.0 4.1 4.2 4.3 4.4 4.5 Gravois, John. Professors of Paranoia? Academics give a scholarly stamp to 9/11 conspiracy theories [偏執狂教授?學者給九一一陰謀論打上學術印記]. 高等教育紀事報. 2006-06-23 [200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8) (英語). 托馬斯·W·伊格是一位關注了定向爆破假說的科學家——儘管他並不情願。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材料工程師,伊格先生寫的一篇論文是關於建築物坍塌最早的論文之一,該論文後來也成為了PBS一部紀錄片的基礎。這使他受到了陰謀論者的詳細審查及攻擊。他說,有一段時間,他每周都會收到一兩封憤怒的電子郵件,許多人指責他是政府僱傭的騙子。在瓊斯先生的論文發表後,令人討厭的消息增加到了每天一兩條。(Thomas W. Eagar is one scientist who has paid some attention to the demolition hypothesis — albeit grudgingly. A materials engineer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r. Eagar wrote one of the early papers on the buildings' collapses, which later became the basis for a documentary on PBS. That marked him for scrutiny and attack from conspiracy theorists. For a time, he says, he was receiving one or two angry e-mail messages each week, many accusing him of being a government shill. When Mr. Jones's paper came out, the nasty messages increased to one or two per day.) 
  5. ^ Asquith, Christina. Conspiracies continue to abound surrounding 9/11: on the eve of the fifth anniversary, a group of professors say the attacks were an "inside job." [圍繞九一一的陰謀持續大量存在:在五周年前夕,一群教授說襲擊是「內部任務」。]. Diverse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09-07: 12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英語). 
  6. ^ 6.0 6.1 6.2 6.3 NIST's Investigation of the Sept. 11 World Trade Center Disaster [NIST對9月11日世貿中心災難的調查]. NIST. 2006-08 [2014-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2) (英語). 
  7. ^ 7.0 7.1 Professors of Paranoia? [偏執狂教授?]. 高等教育紀事報.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8) (英語). 
  8. ^ 8.0 8.1 McClatchy. World Trade Centre building seven not destroyed by explosives, says US study [美國研究稱世貿中心七號樓不是被炸藥摧毀的]. 衛報 (倫敦). 2008-08-22 [2009-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英語).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Dwyer, Jim. 2 U.S. Reports Seek to Counter Conspiracy Theories About 9/11 [兩份美國報告試圖反擊關於九一一的陰謀論]. 紐約時報. 2006-09-02 [200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2) (英語). 
  10. ^ 10.0 10.1 10.2 Dean, Suzanne. Physicist says heat substance felled WTC [物理學家說世貿中心是被熱物質摧毀的]. 德撒律晨報英語Deseret News. 2006-04-10 [2009-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0) (英語). 
  11. ^ 11.0 11.1 11.2 11.3 Barber, Peter. The truth is out there [真相就在那裡]. 金融時報. 2008-06-07 [2009-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3) (英語). 
  12. ^ Great Day Talks To Architect Richard Gage About 9/11 [與建築師理查德`蓋奇關於九一一的會談的美好一天]. KMPH Fox 26. [2009-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8) (英語). 
  13. ^ Hoffmann, Thomas. Chefredaktør skrider efter kontroversiel artikel om 9/11 [在發表關於九一一的有爭議文章後,主編採取措施]. Videnskab. 2009-04-28 [201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丹麥語). 這封電子郵件立即使她砰的一聲關上了雜誌的門。(Mailen får hende til med det samme at smække med døren til tidsskriftet.) 
  14. ^ Oder, Norman. Hoax Article Accepted by "Peer-Reviewed" OA Bentham Journal [惡作劇文章被OA邊沁雜誌「同行評審」接受]. [201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0) (英語).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Harrit, Niels H.; Jeffrey Farrer; Steven E. Jones; Kevin R. Ryan; Frank M. Legge; Daniel Farnsworth; Gregg Roberts; James R. Gourley; Bradley R. Larsen. Active Thermitic Material Discovered in Dust from the 9/11 World Trade Center Catastrophe [在九一一世貿中心災難的灰塵中發現的活性熱敏材料]. 開放化學物理雜誌英語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 2009-04-03, 2 (1): 7–31. Bibcode:2009OCPJ....2....7H. doi:10.2174/1874412500902010007 (英語). 
  16. ^ 16.0 16.1 Levin, Jay; McKenzie, Tom. The Elements of a Great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ispute [重大科學技術爭端的要素]. 聖巴巴拉獨立報英語Santa Barbara Independent. 2009-09-17 [2009-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3) (英語). 
  17. ^ 17.0 17.1 Powell, Michael. The Disbelievers [不相信者]. 華盛頓郵報. 2006-09-08 [2009-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英語). 被稱為「九一一真相運動」的鬆散聚集地(The loose agglomeration known as the '9/11 Truth Movement') 
  18. ^ The 9/11 Commission Report: Omissions and Distortions [九一一調查報告:遺漏和扭曲]. C-SPAN. 2005-04-18 [2015-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英語). 
  19. ^ Rudin, Mike. The evolution of a conspiracy theory [陰謀論的演變]. BBC. 2008-07-04 [2009-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1) (英語). 
  20. ^ Walch, Tad. BYU places '9/11 truth' professor on paid leave [楊百翰大學令「九一一真相」教授帶薪休假]. 德撒律晨報. 2006-09-08 [2009-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8) (英語). 
  21. ^ Sullivan, Will. BYU takes on a 9/11 conspiracy professor [楊百翰大學接受了九一一陰謀論教授].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 2006-09-11 [2009-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30) (英語). 
  22. ^ BYU Professor Who Believes WTC Brought Down by Explosives Resigns [相信世貿中心被炸藥摧毀的楊百翰大學教授辭職]. 福克斯新聞頻道. 2006-10-21 [2009-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英語). 
  23. ^ 23.0 23.1 Walch, Tad. BYU professor in dispute over 9/11 will retire [因九一一引發爭議的楊百翰大學教授將退休]. 德撒律晨報. 2006-10-22 [2009-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31) (英語). 
  24. ^ Steven E. Jones. Retired Professor [史蒂文·E·瓊斯 退休教授]. 楊百翰大學. [2009-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6) (英語). 
  25. ^ 25.0 25.1 25.2 McIlvain, Ryan. Censor rumors quelled [審查謠言平息] (PDF). 每日宇宙英語The Universe (student newspaper) (楊百翰大學). NewsNet英語NewsNet. 2005-12-05: 1;3 [2020-07-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7-22) (英語). 
  26. ^ Shyam-Sunder, S., Federal Building and Fire Safety Investigation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Disaster: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Safety Team on the Collapses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Towers [世貿中心災難的聯邦建築和消防安全調查:國家建築安全小組關於世貿中心塔樓坍塌的最終報告], NIST: xxxviii, 2005 [2022-03-28], doi:10.6028/NIST.ncstar.1, NIST NCSTAR 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3) (英語) 
  27. ^ 茲德涅克·巴贊特; Le, J. L.; Greening, F. R.; Benson, D. B. What Did and Did Not Cause Collapse of World Trade Center Twin Towers in New York? [是什麼導致了紐約世貿中心雙塔的坍塌?] (PDF). 工程力學雜誌. 2008, 134 (10): 892 [2022-03-28]. doi:10.1061/(ASCE)0733-9399(2008)134:10(89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3) (英語). 
  28. ^ Debunking the 9/11 Myths: Special report [揭穿九一一神話:特別報道]. 大眾力學英語Popular Mechanics. 2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7) (英語). 
  29. ^ Kevin R. Ryan. Fourteen Points of Agreement with Official Government Reports on the World Trade Center Destruction [與官方政府報告關於世貿中心摧毀的十四點共識]. 邊沁科學出版社英語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 2008 [201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6) (英語). 
  30. ^ Kevin R. Ryan; James R. Gourley; Steven E. Jones. Environmental anomalies at the World Trade Center: evidence for energetic materials [世貿中心的環境異常:高能材料的證據]. 環保主義者英語The Environmentalist. 2008, 29: 56–63. doi:10.1007/s10669-008-9182-4 (英語). 
  31. ^ Gourley, J. R. Discussion of "Mechanics of Progressive Collapse: Learning from World Trade Center and Building Demolitions" by Zdenĕk P. Bažant and Mathieu Verdure [茲德涅克·巴贊特和馬修·維杜爾關於《漸進式坍塌的機制:世貿中心與建築拆除中的學問》的討論] (PDF). 工程力學雜誌. 2008, 134 (10): 915–916 [2022-03-28]. doi:10.1061/(ASCE)0733-9399(2008)134:10(9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4-01) (英語). 
  32. ^ 茲德涅克·巴贊特; Le, J. L. Closure to "Mechanics of Progressive Collapse: Learning from World Trade Center and Building Demolitions" by Zdenĕk P. Bažant and Mathieu Verdure [茲德涅克·巴贊特和馬修·維杜爾關於《漸進式坍塌的機制:世貿中心與建築拆除中的學問》的閉環] (PDF). 工程力學雜誌. 2008, 134 (10): 917–921 [2022-03-28]. doi:10.1061/(ASCE)0733-9399(2008)134:10(9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4-01) (英語). 古利既是化學工程師,又擁有法學博士學位,其跨學科的興趣值得讚賞。儘管討論者的批評在科學上沒有一項是正確的,但他的討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消除最近在結構力學和工程之外的社區中的一些人提出的疑問。(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rests of Gourley, a chemical engineer with a doctorate in jurisprudence, are appreciated. Although none of the discusser's criticisms is scientifically correct, his discussion provides a welcome opportunity to dispel doubts recently voiced by some in the community outside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33. ^ 茲德涅克·巴贊特; Le, J. L. Closure to "Mechanics of Progressive Collapse: Learning from World Trade Center and Building Demolitions" by Zdenĕk P. Bažant and Mathieu Verdure [茲德涅克·巴贊特和馬修·維杜爾關於《漸進式坍塌的機制:世貿中心與建築拆除中的學問》的閉環] (PDF). 工程力學雜誌. 2008, 134 (10): 917–921 [2022-03-28]. doi:10.1061/(ASCE)0733-9399(2008)134:10(9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4-01) (英語). 儘管每個人當然都有權就任何關注的問題發表意見,但有興趣的批評者應該意識到,為了幫助釐清諸如世貿中心坍塌之類的工程問題的真相,有必要從適當的結構力學教科書中熟悉相關材料。否則,批評者就有可能會用不正確的信息誤導和錯誤地影響公眾。(Although everyone is certainly entitled to express his or her opinion on any issue of concern, interested critics should realize that, to help discern the truth about an engineering problem such as the WTC collapse, it is necessary to become acquainted with the relevant material from an appropriate textbook on structural mechanics. Otherwise critics run the risk of misleading and wrongly influencing the public with incorrect information.) 
  34. ^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for 9/11 Truth [九一一真相的建築師與工程師]. [201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 (英語). 
  35. ^ 35.0 35.1 Eric Lipton. Fire, Not Explosives, Felled 3rd Tower on 9/11, Report Says [報告稱,9月11日使第三座塔樓坍塌的,是火災而非爆炸物]. 紐約時報. 2008-08-22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9) (英語). 
  36. ^ Pilkington, Ed. They're all forced to listen to us [他們都被迫聽我們的]. 衛報 (倫敦). 2007-01-26 [2009-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7) (英語). 
  37. ^ Moskowitz, Eric. Airing of 9/11 film ignites debate [九一一電影的播出引發爭論]. 波士頓環球報. 2007-11-29 [2009-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4) (英語). 
  38. ^ Mark Jacobson. The Ground Zero Grassy Knoll [歸零地的草丘]. 紐約. 2006-03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3) (英語). 
  39. ^ Charlie Sheen Questions Official 9/11 Explanations; "Young and Restless" Star Weighs in on Political Topics [查理·辛質疑官方的九一一解釋;「年輕而躁動」的明星參與政治話題]. CNN. [202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英語). 
  40. ^ Charlie Sheen doesn't buy 9/11 spin [查理辛不接受九一一的說法]. 波士頓先驅報英語Boston Herald. 2006-03-23 (英語). 
  41. ^ Willie Nelson: I Question Official Sept. 11 Story [威利·納爾遜:我質疑官方的九一一故事]. 福克斯新聞頻道. 美聯社. 200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9) (英語). 
  42. ^ Ventura Regrets Not Being More Skeptical Over 9/11 [文圖拉後悔沒有對九一一持懷疑態度]. [2008-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5) (英語). 
  43. ^ Dwyer, Jim. A Notion From 9/11 Is Kept Alive [九一一的一個想法被保留下來]. 紐約時報. 2007-05-30 [2009-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3) (英語). 
  44. ^ 44.0 44.1 Gross, John L. NIST NCSTAR 1-6: Structural Fire Response and Probable Collapse Sequence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Towers [NIST NCSTAR 1-6:世貿中心塔樓的結構火災響應和可能的坍塌順序]. NIST: liv. 2005-09 [2009-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英語). 
  45. ^ NIST NCSTAR 1: Federal Building and Fire Safety Investigation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Disaster: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Safety Team on the Collapses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Tower [NIST NCSTAR 1:世貿中心災難的聯邦建築和消防安全調查:國家建築安全小組關於世貿中心塔樓坍塌的最終報告]. NIST: xxxviii. 2005-09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6) (英語). 
  46. ^ 9/11: Science and Conspiracy. 國家地理. [2009-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5) (英語). 
  47. ^ Effect of Al particle size on the thermal degradation of Al/teflon mixtures [鋁的顆粒尺寸對鋁/特氟龍混合物熱降解的影響] (PDF). Informaworld.com. 2007-08-08 [2010-03-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2-04) (英語). 
  48. ^ Building on Ground Zero [歸零地的建築]. PBS. [2008-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17) (英語). 
  49. ^ 49.0 49.1 Wilkinson, Tim. World Trade Center - Some Engineering Aspects [世貿中心——某些工程方面]. 悉尼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2006-01-14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4) (英語). 
  50. ^ Hunt, H.E. The 30 greatest conspiracy theories - part 1 [30個最大的陰謀論 - 第1部分]. 每日電訊報 (倫敦). 2008-11-19 [2009-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6) (英語). 許多目擊者——包括消防員、警察和當時在樓內的人——說他們在坍塌之前,甚至是襲擊本身之前,在飛機撞擊處的下方(包括地下室)都聽到了爆炸聲。(Many witnesses - including firemen, policemen and people who were inside the towers at the time - say they heard explosions below the aircraft impacts (including in basement levels) and before both the collapses and the attacks themselves.) 
  51. ^ Asquith, Christina. Who really blew up the twin towers? [真正摧毀雙塔的是誰?]. 衛報 (倫敦). 2006-09-05 [2009-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1) (英語). 
  52. ^ 52.0 52.1 Neue Videos vom 11. September aufgetaucht [新的九一一視頻浮出水面]. 圖片報. 2010-09-10 [2010-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1) (德語). 在該中心的YouTube頁面上可以找到十幾個新視頻。一些視頻還包含了可以看到或聽到此類爆炸的指示。目擊者多次報告在雙塔倒塌前發生了爆炸。(Mehr als ein Dutzend der neuen Videos ist auf der Youtube-Seite des Zentrums zu finden. Unter den Videos stehen zum Teil Hinweise, wo solche Explosionen zu sehen oder hören sind. Augenzeugen hatten immer wieder von Explosionen berichtet, bevor die beiden Türme zusammenbrachen.) 
  53. ^ 53.0 53.1 Blanchard, Brent.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ollapse of WTC Towers 1, 2 & 7 from an Explosives and Conventional Demolition Industry Viewpoint [從爆炸物和常規拆除行業的角度對世貿中心1、2、7號樓坍塌的批判分析] (PDF). implosionworld.com. 2006-08-08 [2008-09-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18) (英語). 
  54. ^ Debunking the 9/11 Myths: Special report – Seismic Spikes [揭穿九一一神話:特別報告——地震峰值]. 大眾力學. 2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7) (英語). 
  55. ^ Grossman, Lev. Why the 9/11 Conspiracy Theories Won't Go Away [為什麼九一一陰謀論不會消失]. 時代雜誌. 2006-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0) (英語). 九一一真相運動,許多陰謀論者提到他們的熱情(the 9/11 Truth Movement, as many conspiracy believers refer to their passion) 
  56. ^ Debunking the 9/11 Myths: Special report – Puffs Of Dust [揭穿九一一神話:特別報告——噴出的灰塵]. 大眾力學. 2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7) (英語). 
  57. ^ Diplomats depart as Ahmadinejad speaks [外交官在艾哈邁迪內賈德講話時離開]. Newsday英語Newsday. 美聯社. 2011-09-22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5) (英語). 
  58. ^ Al-Qaida calls on Ahmadinejad to end 9/11 conspiracy theories [基地組織呼籲艾哈邁迪內賈德結束九一一陰謀論]. 衛報. 2011-09-28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英語). 
  59. ^ Videos Show Building 7's Vertical Collapse [視頻顯示了7號樓的垂直坍塌]. wtc7.net. [201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英語). 
  60. ^ 7 Facts about Building 7 [關於7號樓的7個事實]. rememberbuilding7.org. [201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30) (英語). 
  61. ^ Webster, Stephen C. Geraldo 'much more open minded' about 9/11 thanks to NYC television ads [傑拉爾多關於九一一的「思想開放得多」,感謝紐約市的電視廣告]. 原始故事英語The Raw Story. 2010-11-14 [201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8) (英語). 
  62. ^ CNN政治部門. Fox takes heat from left and right over analysts [福克斯對分析師左右為難]. politicalticker.blogs.cnn.com. 2010-12-01 [201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8) (英語). 
  63. ^ 63.0 63.1 Salazar, Cristian. Mystery surrounds loss of records, art on 9/11. 美聯社. 2011-07-30 [2014-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8) (英語). 
  64. ^ 64.0 64.1 Q&A: The Collapse of Tower 7 [問答:7號塔坍塌]. BBC. 2008-07-04 [2008-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1) (英語). 
  65. ^ FEMA, World Trade Center Building Performance Study [世貿中心建築性能研究]: 4 (英語) 
  66. ^ Tehran fire: Many feared dead as high-rise collapses [德黑蘭大火:許多人擔心因高層建築坍塌而死亡]. BBC. 2017-01-19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4) (英語). 
  67. ^ Bengali, Shashank. 50 firefighters killed in Iran as burning high-rise collapses [伊朗50名消防員因高層建築燃燒坍塌而喪生]. 洛杉磯時報. 2017-01-19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英語). 
  68. ^ Blazing building collapses in Sao Paulo [聖保羅建築物燃燒坍塌]. 路透社. [2018-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3) (英語). 
  69. ^ Brazil fire: São Paulo building collapses in huge blaze [巴西大火:聖保羅大樓在熊熊大火中坍塌]. 2018-05 [2018-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英語). 
  70. ^ Prengaman, Peter. Building in Sao Paulo collapses in fire; at least 1 dead [聖保羅建築物在火災中坍塌,至少1人死亡]. 波士頓環球報. [2018-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英語). 
  71. ^ Bohone, Flavia. Blazing building collapses in Sao Paulo; one dead, three missing [聖保羅建築物燃燒坍塌,一死三失蹤]. 雅虎. [2018-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英語). 
  72. ^ Dilorenzo, Sarah; Prengaman, Peter. 'Occupied' Sao Paulo high rise collapses amid fire, 1 dead [「被占領」的聖保羅高層建築在火災中坍塌,1人死亡]. 華盛頓郵報. [2018-05-01] (英語). [失效連結]
  73. ^ Interim Report on WTC 7 [世貿中心7號樓中期報告] (PDF). Appendix L. NIST: L–17–L–26. 2004 [2015-10-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8-09) (英語). 
  74. ^ BBC Sept. 11, 2001 4:54 pm - 5:36 pm (September 11, 2001) [BBC 2001年9月11日16:54 - 17:36(2001年9月11日)]. Archive.org. 2001-09-11 [2010-11-09] (英語). 
  75. ^ Porter, Richard. Part of the conspiracy? (2) [陰謀的一部分?(2)]. BBC. 2007-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3) (英語). 
  76. ^ The Weekend's TV: The Conspiracy Files: 9/11 – The Third Tower [周末電視:陰謀檔案:九一一–第三座塔樓]. 獨立報. 2008-07-06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3) (英語). 
  77. ^ Identifying Misinformation: 9/11 Revealed? [識別錯誤信息:揭露九一一?]. 2005-09-16 [200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4) (英語). 
  78. ^ 78.0 78.1 Barber, Peter. The Truth Is Out There - Part III [真相就在那裡 - 第三部分]. 金融時報. 2008-06-07: 14 [2008-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7) (英語). 
  79. ^ 79.0 79.1 79.2 79.3 79.4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the NIST 7 WTC Investigation [關於NIST對世貿中心7號樓調查的問答]. NIST. 2008-08-21 [2008-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8) (英語). 
  80. ^ 80.0 80.1 NIST NCSTAR 1A: Final Report on the Collapse of World Trade Center Building 7 [NIST NCSTAR 1A:關於世貿中心7號樓坍塌的最終報告]. NIST. 2008-11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2) (英語). 
  81. ^ Testimony of Dr.James Harris, PhD, P.E. [詹姆斯·哈里斯博士的證詞,PhD, P.E.] (PDF). 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英語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2005-10-26 [2010-07-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03) (英語). 
  82. ^ Welcome - The Institution of Structural Engineers [歡迎 - 結構工程師學會] (PDF). 結構工程師學會英語Institution of Structural Engineers. [2012-12-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9-30) (英語). 
  83. ^ Walch, Tad. Controversy dogs Y.'s Jones. 德撒律新聞英語Deseret News. 2006 [2006-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2) (英語). 
  84. ^ 戴夫·托馬斯英語Dave Thomas (skeptic). The 9/11 Truth Movement: The Top Conspiracy Theory, a Decade Later [九一一真相運動:十年後的頂級陰謀論]. 懷疑的詢問者英語Skeptical Inquirer. 2011-07-08: 34-40 (英語). 
  85. ^ 85.0 85.1 Mol, Phil. 9/11 Conspiracy Theories: The 9/11 Truth Movement in Perspective [九一一陰謀論:九一一真相運動透視]. 懷疑論者英語Skeptic (U.S. magazine). 2006-09-11 [2009-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8) (英語). 
  86. ^ 86.0 86.1 Knight, Peter. Outrageous Conspiracy Theories: Popular and Official Responses to 9/11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離譜的陰謀論:德國和美國對九一一的大眾和官方反應]. 新德國批判英語New German Critique. 2008, 35 (1 (103)): 165–193. doi:10.1215/0094033X-2007-024 (英語). 
  87. ^ Abel, Jennifer. Theories of 9/11 [九一一的理論]. 哈特福德倡導者英語CTNow#Hartford Advocate. 2008-01-29 [201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30)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