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極超新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山二,位於船底座,是最接近極超新星的候選者之一。

極超新星(英語:superluminous supernovahypernova。也稱為駭新星),是超新星的一種,是年老的特超巨星在臨終前的爆發。這種超新星的威力比起一般的超新星要大得多,剩下的核心會直接塌縮為黑洞,在黑洞自轉的兩極會以接近光速射出高能量等離子體,充滿著伽瑪射線,成為科學家認為伽瑪射線暴的可能源頭之一。透過近幾年的多項觀測結果,人們對伽馬射線暴的瞭解增多。

1990年代,極超新星是指爆炸能量相當於100倍超新星爆發。現在則將所有極超巨星發生的爆發全部歸入極超新星的範疇[1]

又由於會演變為黑洞的超巨星的數量極少,極超新星爆發的現象也同樣極少,天文學家預測在我們的銀河系內,平均每兩億年會出現一顆極超新星。[2]

歷史

[編輯]

在1980年代,「極超新星」一詞被天文學家用來描述一種理論上的超新星,現在則被稱為不穩定對超新星。它的爆炸能量遠超過典型核心坍縮的超新星。該術語以前曾用於描述來自不同事件的恆星爆炸類型,例如超星、早期宇宙中的第三星族恆星或黑洞合併等爆炸。

1997年2月,荷蘭-義大利衛星BeppoSAX衛星發現GRB 970508來自60億光年外的一個微弱星系。天文學家藉由分析GRB 970508及其宿主星系的光譜數據,於1998年認為是極超新星所引起。 同年,波蘭天文學家玻丹·帕琴斯基詳細地假設極超新星由快速旋轉的恆星所產生。

從20世紀後期開始,極超新星一詞已經被認定是那些散發異常巨大能量的超新星。天文學家觀測到的第一顆極超新星是SN 1998bw,其光度比標準Ib型超新星高出100倍。這顆超新星是第一顆與伽馬射線暴相關的超新星,它產生的衝擊波能量比普通超新星高出一個數量級。

屬性

[編輯]

天體物理模型

[編輯]

塌星模型

[編輯]

二元模型

[編輯]

對地球的可能威脅

[編輯]

人們認為,如果一顆極超新星在地球附近的位置爆發,其高能輻射定會摧毀地球的生命。根據2005年由美國太空總署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作出之共同研究結果,指出地球於4億5000萬年前的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有可能是一顆極超新星釋出的伽馬射線暴引起的,其過程持續了十秒,並摧毀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層,使得太陽釋出的紫外線襲擊地球,導致地面及近海面的大量生物死亡,從而破壞食物鏈

如果極超新星僅發生於比太陽質量大40倍的恆星上,那地球將有機會安全,倖免於難[可疑]。而最接近地球的極超新星之可能爆發者,是海山二(船底座η)星,它距離地球7,500光年,質量則為太陽的150倍。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晨風. 科学家称极超新星爆发可能摧毁外星生命. 科學網. 2011-03-25 [2011-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2. ^ Superluminous Supernovae. 史密松天體物理台. 2017-03-10 [2017-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6) (英語). 

擴展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