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哲學中,存有梵語:अस्ति;希臘語:Είναι;拉丁語:Esse;法語:Être;德語:Sein;英語:Being)是指事物的物質或非物質存在[1]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存有。本體論是研究存有的哲學分支。存有是一個包含客觀主觀存在特徵的概念。[2] 任何參與存有的東西也被稱為「存有」,儘管這種用法通常僅限於具有主觀性的實體(如「人類存有」(英語:Human being)一詞,意指人類個體等概念)。從西方哲學開始,前蘇格拉底派試圖以可理解的方式部署它。認識和定義這個概念的早期貢獻之一來自巴門尼德

作為近代的一個例子,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他借鑒了古希臘的資料)採用術語此在(德語:Dasein)以闡明這個主題。[3] 幾種現代方法建立在海德格爾等歐洲大陸範例的基礎上,並將形而上學的結果應用於對人類心理學和人類狀況的一般理解(特別是在存在主義傳統中)。相比之下,在主流分析哲學中,主題更多地局限於抽象調查,在威拉德·范奧曼·奎因(W. V. O. Quine)等有影響力的理論家的作品中,僅舉幾例。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 1909 年闡明了在各種文化和傳統(如美洲原住民[4]中已考慮過並繼續影響哲學家的最基本問題之一:「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在這裏,而不是在它的位置上可以想像的非實體?……從無到存有沒有邏輯橋樑」。[5]

對於存有的討論,經常與對心理學,或生而為生命的本質,以及為生存而面對的一般狀況、一般問題有關。在基督教神學,對存有的討論,直接連結到上帝的本質。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being. 牛津英語詞典 (第三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09 (英語).  = "being [...] Existence, the fact of belonging to the universe of things material or immaterial. "
  2. ^ Being Emergence vs. Pattern Emergence: Complexity, Control, and Goal-Directedness in Biological System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ason Winning & William Bechtel
  3. ^ Heidegger, the day Sein und Zeit, p. 27: "this entity which each of us is himself ... we shall denote by the term 'Dasein'."
  4. ^ Elgin, Duane (2009). The Living Universe: Where Are We? Who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Chapter 1: The First Miracle. "American Indian lore speaks of three miracles. The first miracle is that anything exists at all."
  5. ^ James, William. Som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a beginning of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16: 38,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