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座事件
日期 | 1979年9月22日 |
---|---|
時間 | 00:53 GMT |
地點 | 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處 愛德華王子群島 與 克羅澤群島之間的海域 |
座標 | 47°S 40°E / 47°S 40°E |
起因 | 不明,存在爭議 |
船帆座事件(英語:Vela Incident),又稱維拉事件或南大西洋閃光事件,指美國核爆炸探測衛星船帆座號(Vela)於1979年9月22日格林威治標準時間零時53分探測到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處發生「雙閃」的事件。這次事件引起多個組織的數年調查,成為以色列可能擁有核武器的「證據」之一,但事件的原因至今仍是謎團。
船帆座號衛星系統
[編輯]船帆座號衛星系統,是美國國防部和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聯合實施的船帆座計劃(Project Vela)一部分,它由12顆衛星組成,陸續於1963年10月到1970年4月間發射升空,裝備有X射線探測器、γ射線探測器、中子探測器、可見光敏感器、電磁脈衝敏感器等傳感元件,可探測近地和大氣核爆炸。在冷戰時期,它主要被用來監控蘇聯有無違反《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核活動。[1]
事件經過
[編輯]1979年9月22日格林威治標準時間零時53分,船帆座衛星系統中的6911號衛星探測到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處愛德華王子群島與克羅澤群島之間的區域發生雙閃(一道快而明亮,一道長且稍微暗淡),而雙閃正是核爆炸的典型現象。美國核武情報小組隨即認定,在該區域發生了未公開的核爆炸,推測核爆物質有2到3千噸。但後來美國政府聲稱,事件發生後美國空軍派出25架次WC-135核偵察機趕到了事發海域進行情報搜集,並沒有發現任何爆炸或放射跡象[2]。
無獨有偶,美國康奈爾大學設立於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回報了類似的訊息。1979年9月下旬,天文臺利用無線電望遠鏡觀測研究阿特拉斯火箭升空對電離層的影響時,意外探測到南非附近發散出奇怪的波動,而當時附近並沒有引起這種波動的風暴或地震。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進而分析,在南大西洋上可能發生了小型核爆炸。[2]而根據日媒近期披露的消息稱,日本設於南極昭和基地的地震計曾於1979年9月22日檢測到南非當地時間17時至17時15分左右,在南非1800公里以南海域發生爆炸,並引發了震級3.1到3.7級的地震,爆炸震級為3000噸TNT當量,其檢測到的波形疑似海中核試驗[3]。
原因假說
[編輯]流星體撞擊
[編輯]1980年5月23日,由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所組織調查團隊判定船帆座衛星沒有偵測到核爆炸,而是一次小流星體撞擊衛星導致的錯誤記錄[4]。卡特總統傾向於支持該結論,儘管國防情報局排除了這個結論,因為這樣撞擊的幾率為千億分之一。除了國防情報局,包括海軍研究實驗室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在內的其他部門和機構亦不同意這一結論[5]。
核子試驗疑雲
[編輯]一些軍事情報來源則指稱核試驗秘密研究小組認為該事件有90%的概率是核試驗導致的[6]。媒體普遍猜測,船帆座事件極有可能與以色列或南非的核子試驗有關。1970年代,以色列、南非、中華民國都在尋求避開美、蘇以及國際社會干預,以獨立或合作形式開發核武器[7],這幾個國家之間多少也有些合作。
1950年代末,南非制定了核研究發展計劃,並於1969年獲得較為成熟的核技術,在普利托里亞郊外的佩林達巴地區建起一座小規模濃縮鈾實驗工廠(「Y-工廠」)。1978年1月,「Y-工廠」生產出第一批高濃縮鈾,1979年10月,南非第一件可供裝載儀器用於地下核子試驗的核裝置建成,而1979年9月發生的船帆座事件時間點正處在兩者之間[8]。同時,1979年11月,美國參議院核爆炸調查小組發現,南非駐美國使館武官曾在華盛頓國家技術情報處圖書館訂購過核爆炸監察和反監察相關資料[2]。1977年,南非曾因建在卡拉哈裏沙漠的核子試驗場被蘇聯衛星發現,不得不偷偷尋覓新的試驗基地,而美國曾於1958年在船帆座事件事發海域進行過秘密核子試驗(百眼巨人行動),當時諸多南非科學家曾參與協助[2],這塊區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南非當局的不二之選。
研究以色列核問題的美國學者薩莎·波拉克夫-舒蘭斯基(Sasha Polakow-Suransky)表示,在1979年10月的第一周,美國國務院已經意識到,船帆座事件的始作俑者可能不是南非,而是以色列。[9] 而包括美國記者西莫·赫許在內的一些人士則進一步猜測可能是以色列與南非共同在印度洋進行第三次的核武器試驗,並且指稱印度、以色列和南非的軍事與核專家亦私下搭乘2艘以色列國防軍的軍艦前往視察[6][10][11]。
2010年,英國《衛報》披露,薩莎·波拉克夫-舒蘭斯基從南非政府解密的部分檔中獲知,1975年3月31日,南非國防部長PW·博塔與以色列國防部長希蒙·佩雷斯會晤,達成了一份指導兩國軍事合作的協定,南非向以色列購買核彈頭相關零件,而佩雷斯表示可以提供「三種型號」,後由於價格高昂等原因,這份協議未獲實施[12]。南非是鈾礦資源最主要的產地之一,以色列擁有雄厚的人才資源和工業基礎,兩者形成資源互補,合作日益密切。1960年代,以色列已開始將南非的鈾礦運回國內的核工廠。1976年,南非總理巴爾薩澤·約翰內斯·沃斯特與以色列總理伊紮克·拉賓簽訂了《科學技術協定》和一系列秘密檔案[2]。1979年,美國中情局在報告中稱,以色列近年來不僅參與了南非的部分核研究,還提供了各種用於核武器的非核技術。因此一般認為船帆座事件極有可能是以色列聯合南非在海外秘密進行的核實驗,而南非則透過幫助以色列為自身發展核武器積累經驗和技術[5]。而卡特2010年出版的《白宮日記》(White House Diaries)中顯示,他在1980年2月27日寫道,以色列確實在非洲南端的海洋區域進行了核子試驗。[13]
衛星誤報
[編輯]船帆座衛星6911號發射於1969年5月23日,而船帆座事件發生時衛星已經服役了十年整,且衛星一電磁脈衝傳感器曾於1972年發生故障,雖然該故障已於1978修復,不過也無法排除傳感器故障導致衛星誤報。[1]
陰謀論
[編輯]記者理查德·羅茲(Richard Rhodes)主張事件原因是以色列與南非合作進行的核爆炸試驗,而美國政府有意掩蓋這一事實,以避免與南非關係的複雜化[14]。同樣,時任美國參議院能源和核擴散問題小組委員會主任倫納德·韋斯(Leonard Weiss)也認為,大量證據表明事件與以色列有關,他指出卡特出於選戰的考量而有意偏袒以色列,為了支持他的核不擴散承諾並取悅猶太人,從而為獲取連任機會,致使該事件成為一個謎團。雖然卡特敗選,但是後續歷屆美國政府基於外交政策的需要,繼續掩蓋了船帆座事件的真相[15]。
事件發生後,南非和以色列當局一直否認與之有關。南非在1994年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後,拆除了所有核裝置和鈾濃縮工廠並承認曾經擁有核武器,1991年7月10日南非正式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是直至白人統治結束之後,南非仍然拒絕承認與以色列有過核合作,僅聲稱第一枚核彈是1979年11月製造出來的[8]。時至今日,以色列方面從未承認或者否認其擁有核武器或者有過發展核武器的計劃,但是以色列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六個發展和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6]。
延伸閱讀
[編輯]- Burton, Myra F.; Howard, Adam M. (編).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77–1980 (PDF). history.state.gov. XVI (Southern Africa)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2016: 1086–1114 [9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06).
- Marshall, E. Flash Not Missed by Vela Still Veiled in Mist. Science. 1979-11-30, 206 (4422): 1051–1052. Bibcode:1979Sci...206.1051M. ISSN 0036-8075. PMID 17787470. doi:10.1126/science.206.4422.1051 (英語).
- Marshall, E. Scientists Fail to Solve Vela Mystery. Science. 1980-02-01, 207 (4430): 504–506. Bibcode:1980Sci...207..504M. ISSN 0036-8075. PMID 17795621. doi:10.1126/science.207.4430.504 (英語).
- Marshall, E. Navy Lab Concludes the Vela Saw a Bomb. Science. 1980-08-29, 209 (4460): 996–997. Bibcode:1980Sci...209..996M. ISSN 0036-8075. PMID 17747218. doi:10.1126/science.209.4460.996 (英語).
- Press,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hite House, 1977 to 1980: Part 2. Science. 1981-01-16, 211 (4479): 249–256.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211.4479.249 (英語).
- Torrey, Lee. Is South Africa a nuclear power?. New Scientist. 24 July 1980, 87 (1211): 268 [9 September 2016]. ISSN 0262-4079. OCLC 2378350.
- Weiss, Leonard. Flash from the past: Why an apparent Israeli nuclear test in 1979 matters today.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8 September 2015 [9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8).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Vela 6A/B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he Vela-5B Satell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Vela 5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
- ^ 2.0 2.1 2.2 2.3 2.4 王仲傑,南大西洋的神秘閃光[J]. 《世界知識》,1980,第19期.
- ^ 「極秘核実験」探知した日本の地震計. [2015-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 ^ 船帆座事件特別調查委員會報告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2-09.
- ^ 5.0 5.1 知遠防務. 俄媒体:南非研制放弃核武器始末. 2012年2月17日 [2015年4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12日).
- ^ 6.0 6.1 Seymour M. Hersh. Samson Option: Israel's Nuclear Arsenal &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Vintage Books. ISBN 978-0679743316.
- ^ 美國船帆座事件 巨型核爆神秘消失[永久失效連結]
- ^ 8.0 8.1 沁潛,南大西洋上的神秘閃光:南非秘密研製核武器始末[J]. 《世界軍事》,1998,第5期.
- ^ The Unspoken Alliance: Israel's Secret Relationship with Apartheid South Africa, by Sasha Polakow-Suransky, (Vintage 2011), page 138
- ^ Carey Sublette. Report on the 1979 Vela Incident. The Nuclear Weapon Archive. 2001年9月1日.
- ^ Jeffrey T. Richelson. he Vela IncidentNuclear Test or Meteoroid?.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資料庫(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2006年5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0月31日).
- ^ 任元俊. 英媒曝以色列有核武. 新京報. 2010年5月25日: A24版.[永久失效連結]
- ^ Jimmy Carter, White House Diary (Norton and Co., 2010), page 405.
- ^ Rhodes, Richard. Twilight of the Bombs: Recent Challenges, New Dangers, and the Prospects for a World Without Nuclear Weapons. Random House. 2011 [2015-04-25]. ISBN 0-307-387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 ^ Weiss, Leonard. The 1979 South Atlantic Flash: The Case for an Israeli Nuclear Test (PDF). Stanford University. 2011年7月30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年10月23日).
- ^ Avner Cohen. Israel and the Bomb.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年10月15日: 第349頁. ISBN 978-023110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