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陵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Zhao Mausoleum (Qing Dynasty)(英文) |
位置 | 中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
標準 | 文化:(i)(ii)(iii)(iv)(vi) |
參考編碼 | 1004-012 |
登錄年份 | 2000年(第24屆會議) |
擴展年份 | 2003年、2004年 |
清昭陵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遼寧省瀋陽市 |
分類 | 古墓葬 |
時代 | 清 |
編號 | 2-61 |
認定時間 | 1982年 |
41°50′59.54″N 123°25′17.80″E / 41.8498722°N 123.4216111°E
清昭陵(滿語:ᡝᠯᡩᡝ᠋ᠩᡤᡝ
ᠮᡠᠩᡤᠠᠨ,穆麟德轉寫:eldengge munggan),俗稱北陵,是後金第二代大汗、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佔地面積318.74萬平方米,是清入關前「關外三陵」(撫順永陵、瀋陽福陵、瀋陽昭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除了葬有太宗帝后外,陪葬的妃園寢還葬有宸妃、貴妃、淑妃等后妃,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況
[編輯]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曾追隨其父,統一了女真各部,創建了清政權,是清朝名義上和正式的開創者,戎馬征戰數十載,為大清基業和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清朝歷史影響重大,堪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他繼父位稱汗,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稱帝,改後金國號為「大清」,並改元崇德。皇太極死於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時年52歲,在位17年。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現現在的規模。陵寢建築的平面佈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 民國十六年五月(1927年),奉天省政府將昭陵及周邊官地開闢為北陵公園。佈局以昭陵、神道為縱軸,延伸南北形成中軸線。如今佔地面積330萬平方米。其總體規劃是以陵寢為中心,分陵寢、陵前和陵後三部分。園內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總面積4萬平方米,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園內建築與景觀巧妙結合,用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藝術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吸引大量的中外遊客來此參觀。北陵公園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盪漾,柳岸成蔭。
昭陵陵寢建築
[編輯]主體
[編輯]昭陵陵地建築部分佔地18萬平方米。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後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
陵區建築佈局大致為: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南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下馬碑,其次,為華表和石獅。計有下馬碑四座,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它們分別立在道路的兩旁。石獅之北建有神橋。神橋之西原有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靜房(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朱紅圍牆,又叫「風水牆』」。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石象生」。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聖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俗稱「五鳳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配樓俗名「晾果樓」,晾曬祭祀用果品之處。隆恩殿後有二柱門和石祭台,再後是券門,券門頂端有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兩側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後是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地宮。寶城之後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
陪葬墓
[編輯]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築叫「昭陵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里許有陪葬墓,左側有武勛王揚古利墓及奶媽墳,右側有貞臣敦達里及安達里的殉葬墓。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附屬建築、植被
[編輯]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里的古松群。現存古松二千餘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牆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另在陵區之外還有藏經樓、關帝廟、點將台等建築。昭陵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後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群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衛,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築的一般修繕。清朝遜國之後,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於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築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游北陵》詩「涉足昭陵戶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清代「陪京(瀋陽)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梁在《奉天古蹟考》中說:「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總的來看,瀋陽昭陵主體建築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佈局依然完整,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昭陵陵名典故
[編輯]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號,這些陵號的來源,或體現對皇帝一生功業的總結和讚譽,或者是帶有吉祥和祝福的含義。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欽定。其次,清代還有一項制度,如果遇到陵名與地名重複時,必須將地名換掉,這叫避諱。可見,帝王陵名是極其神聖的。昭陵一名是順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駕崩一周年火化校宮時確定的。昭陵陵名的來歷前人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種解釋說與古代昭穆制度有關。提出清昭陵仿唐昭陵者是乾隆皇帝。他在東巡盛京祭掃昭陵時表達了這個見解。其實,這不過是乾隆的附會之言 ,昭陵在定名時正是清軍剛剛打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佔據北京,此時明朝及李自成仍有很強勢力,鹿死誰手尚難定論,很難想像有把清太宗與唐太宗相提並列的必要。乾隆皇帝所以把清太宗與唐太宗並列在於他政治的需要 ,李世民被歷代統治一者奉為帝王楷模,他在位二十三年,禮賢下士,納諫兼聽,國富民強,史稱其時代為「貞觀之治」,為盛唐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乾隆把今祖與李世民相提並論旨在告慰世人,大清江山也會如同漢唐一樣會出現一代新的盛世。
其次,說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說法也欠妥當。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於墓葬的排列順序以及大廟種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輩分按左昭右穆順序依次類推。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陵為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應在正中,福陵在其左(東)稱為昭,昭陵在其右稱為「穆」。而現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東,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寢根本構不成昭穆關係。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於對「昭」字含義本身的選擇。古人以昭字作「彰明」、「顯揚」解。昭陵陵名的含義就是將太宗文德武功彰明於世.並使之顯揚了後的含義,大至不過如此。[原創研究?]
昭陵十景
[編輯]古時,文人多喜歡把某一地方或者某一處名勝古蹟概括成若干景觀。每景以四個字命名,字面工整、對村,以便於記憶和傳誦.以此做為對家鄉的讚美。史稱昭陵有「十景」,這十景分別是「隆山積雪」、「寶鼎凝暉」、「山門燈火」、「碑樓月光」、「柞林煙雨」、「渾河潮流」、「草甸鶯鷤」、「城樓燕雀」、「華表升仙」、「龍頭瀑布」。
- 隆山積雪:隆山即隆業山。山雖不高卻草木蔥寵。北方冬季高寒,降雪較多,每至嚴冬,隆業山白雪皚皚.宛如一條披鱗掛甲的銀龍。橫臥於陵寢之後。
- 寶鼎凝暉:寶鼎高二丈,周圍三十丈。表面用石灰塗成灰白色。每當太陽西斜,陽光照射在寶鼎之上,使寶鼎如同一面斜放的「鏡子」,奕奕發光。
- 山門燈火:山門即大紅門。古時,昭陵與瀋陽古城之間因無高樓阻隔,從陵前遠望,盛京城城樓、牆垣、寶塔、殿頂皆歷歷在目。特別是每年正月十五上元節夜晚,站在陵前山門處眺望夜色中的瀋陽城,但見燈火點點,若隱若現。如今,此情此景再也看不見了。
- 碑樓月光:碑樓指神功聖德碑亭。相傳,此樓頂上琉璃瓦成分特殊,夜間在月光折射下可泛微光。特別是每當十五日的夜晚,天空浩瀚,明白姣潔之時,樓頂的折射光線越發鮮明。
- 柞林煙雨:「柞林」在東紅門外以北。相傳,每當夏季一陣大雨滂淪之後,天氣驟然轉晴,這時,柞林在陽光照射下會有一種煙霧蒙蒙的景觀。原因可能是柞樹葉子比其它時肥厚,易於吸收水分,陽光驟熱,葉子含的水分蒸發下 蒸騰之故。
- 渾河潮流:相傳,渾河原先的故道在昭陵之前。有次昭陵大祭,正趕上河水泛漲,前來祭祖的官員全被隔在對岸.不能按時祭陵,官員因此受罰。因此.為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便將渾河改道瀋陽城南。「渾河潮流」,指渾河改道前河水泛漲的情景。當然渾河改道之說只是傳說。
- 草甸鶯鷤:「草甸」指的是陵後紅牆以北的一片曠野。俗稱「白草甸子」。
- 城樓燕雀:「城樓」指隆恩門的五風樓。此樓地勢高敞 ,是鳥類的棲息處。它們在上面築有許多鳥巢。每當黃昏.經過一天覓食的燕雀,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圍繞五鳳樓上下翻飛。
- 華表升仙:指的是丁令威學仙得道變成白鶴回故鄉遼陽的傳說。
- 龍頭瀑布:龍頭指的是隆恩殿月台四角伸出的獸頭,這些獸頭實為排水口。每遇大雨,隆恩殿及月台上的積水從四角的龍頭中如同瀑布一般噴吐而出。
當然,昭陵的美景並不止於此。以上是昭陵古時舊貌。而今,由於時代的變遷,有些景物已面目皆非,無跡可尋。
昭陵祭祀典禮
[編輯]祭祖.是昭陵一項根本活動。其名目分為「大祭」、「小祭」、「皇帝東巡致祭」等等。其中,僅小祭一項每年要舉辦二十多次。祭禮頻繁。祭品豐奢,形式僵化,千篇一律,興師動眾,損耗巨大。
大祭
[編輯]昭陵每年舉行七次大祭。時間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歲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又稱「四時大祭」,是祭祀中等級最高 、禮制最繁瑣、祭品最豐盛的祭把形式。
清明:明清之際已將清明做為陵寢大祭禮的舉行時間。清明大祭最有特色的一幕是「敷土禮」。所謂敷土禮就是往寶頂上添土,這與民間培土修墳的習俗也是大同小異,只是繁簡奢儉之別罷了。乾隆二年(1737年)以 前,敷土禮相當繁瑣,每次要敷土十三擔,承祭官、總管、掌關防官等十三人同時登上寶頂添土。乾隆皇帝繼位之後,對這項制度做了改變。原因是有如此多的人登上皇陵寶頂,有失對祖宗的敬重。乾隆曾就此事發聖旨說:「清明山陡增土十三擔,向沿前明舊制、並無取義似覺太煩。今擬各陵增上一擔,俱令承祭官跪上土於寶頂。庶踐履不至多人,益用誠敬 。」
中元:古人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古人將中元節做為祭日上墳掃墓。明清兩朝已將「中元」做為祭祀盛典的舉行之日。 清朝順 治八年,福臨親政。制定祭陵把典規定:中元大祭用「羊一,獻果酒,供香燭,焚帛,讀祝文。」
冬至:冬至也是自然節氣,時間在十一月下旬前後。古人對冬至極為重視,因為它是晝夜長短更替的轉折,所以在冬至這天走親」訪友,預備豐盛的食品,祭奠先世等等。順治八年六月,福臨欽定冬至祭陵「用牛、羊、 豬、獻果酒,上飯,上羹,供香燭、焚帛、讀祝文。」
歲墓:歲墓指一年終了。崇德二年已見歲暮「遣官致祭」福陵,「用牛一隻」的記載。昭陵首次舉行歲暮大祭是順治元年十二月。
十月朔: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民諺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說,對已經故去的先人也要送去棉衣防寒。十月朔大祭除正常祭禮之外,還要燒「寒衣」。所謂「寒衣」,是用各色紙張做的皮、棉、單、各類衣裳。
忌辰:忌辰是皇帝、皇后的駕崩日。忌日雖然也是大祭,由於是國喪之日,祭祀必然有喪禮氣氛。祭掃者要穿戴孝服,而且有若干「不宜」的規定。
昭陵忌辰大祭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八月九日皇太極喪日,再有四月十七孝端文皇后喪日。乾隆元年,康熙皇帝忌辰,弘曆(乾隆)發諭旨,將康熙忌辰升為大祭,舉行大饗禮。從此,成為一項定製。
各時大祭雖然名目不同,內容不完全相同,但有些禮儀是共同的。
小祭
[編輯]小祭又叫「常祭」、「朔望祭」,時間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昭陵每年小祭二十二次。
顧名思義,小祭比大祭無論就祭祀現模還是承祭官的品級等方面都低。首先,祭禮時不請神牌,只打開神龕的門和幔帳,對神龕而祭。祭品也不像大祭那樣豐盛。其次,承祭官也不勞宗室將軍等人大駕 ,僅由昭陵關防衙門的掌關防官主祭。參加祭禮的人數也比大祭少得多。總之,此禮與民間給神佛燒香上供的作法類似,所以叫「常祭」。
皇帝「東巡」致祭
[編輯]清朝統治者敬天法祖的傳統觀念很深。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給予的,甚至連自己的命運也受到祖宗在天之靈的制約。基於這種觀念,他們對祖光的陵墓、祖宗遺蹟、遺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鄉都十分崇敬。特別是對盛京感情更為深厚和淳樸,因為盛京是大清開國「龍興」之地,山陵在焉。清帝東巡的主要目的在於祭祀祖宗山陵。其祭祖場面最盛大,禮制最隆重。皇帝親祭昭陵一般分為二天舉行(只有康熙皇帝例外),第一天舉行「展謁禮」,第二天舉行大饗禮,兩種祭禮不同。
其它祭禮
[編輯]昭陵每年舉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東巡臨時告祭之外,還要舉行若干次其它名目的祭掃,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后生日舉行的「萬壽告祭」,為皇太后加徽號舉行的告祭,或出征凱旋向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來此行禮,此外還有途經盛京的官員或者到盛京上任的新官也要到昭陵拜謁等等。
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清昭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1982年2月23日第二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4年7月1日,包括昭陵在內的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拓展項目經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表決通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