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梵语yogāh巴利语yogā),又作,佛教术语,指能束缚众生,使他们不能解脱,离开轮回的事物与见解,为烦恼的异名之一。一般分为四大类,称为四轭梵语catvāro yogāh巴利语cattāro yogā),或四扼,即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

概论[编辑]

,原是指扼制牛马颈部,使其工作、驾车,无法逃离的装置。佛教借此作为譬喻,指系缚众生,使其无法逃离轮回的烦恼。在古印度宗教中,轭又有统一、连结、相应的意思,是一种经由沉思默观,让身心统一的禅修技术。使用于这个状况时,译为瑜伽

佛教中很早就使用轭这个术语。当作为烦恼来解释时,它与瀑流结缚有类似的意义[1][2]

注释[编辑]

  1.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8:“有四轭:谓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此轭自性如瀑流说而义有异。谓漂溺义是瀑流义,和合义是轭义。谓诸有情为四瀑流所漂溺已,复为四轭和命系碍,便能荷担生死重苦,如牵捶牛置之辕轭,勒以秋鞅,能挽重载。故一切处说瀑流已,即便说轭,义相邻故。”
  2. ^ 《杂阿含经》卷8〈201经〉:“如是,比丘所说经。若差别者:‘云何知、云何见,次第尽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断诸轭、断诸取、断诸触、断诸盖、断诸缠、断诸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比丘!如是观眼无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无明断,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