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莱斯包围战
法莱斯包围战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战役的一部分 | |||||||
美军在法国战场前线一辆被击毁的豹式坦克前面庆祝攻夺得德国军旗拍照 | |||||||
| |||||||
参战方 | |||||||
北部: 英国 加拿大 波兰 南部: 美国 自由法国 | 纳粹德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奥马尔·布莱德雷 哈利·基华 拉夫·马切克 伯纳德·蒙哥马利 寇特尼·霍奇斯 乔治·巴顿 菲利普·勒克莱尔 |
京特·冯·克鲁格 瓦尔特·莫德尔 | ||||||
参战单位 | |||||||
第1集团军 第3集团军 第1集团军 第2集团军 |
第5装甲集团军 第7集团军 埃伯巴赫装甲集团 | ||||||
兵力 | |||||||
10个装甲师 + 数个步兵师 共350,000人 | 不足10个装甲师+数个步兵师 共150,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加拿大军:5,500人以内伤亡 波兰军:1,441人 总体伤亡数字不详 |
接近10,000阵亡 数千兵负伤 包括第7军团司令保罗·豪塞尔大将 40,000-50,000人投降、被俘虏 |
法莱斯包围战发生在1944年8月[1],是诺曼底登陆后深入法国内陆的一场战役。在接近诺曼底卡尔瓦多斯省法莱斯城以及附近德勒、阿让唐、维穆捷与尚布瓦的四个法国乡镇,盟军包围并消灭德国第7军团与第5装甲军团。
背景
[编辑]1944年7月25日经过6个星期沿陷入僵持战线上的消耗战后,由奥马尔·布莱德雷将军指挥的美军展开代号为眼镜蛇行动的进攻,在圣洛附近突破了德军防线。面对美国第12集团军的攻击下,诺曼底几乎整个西半部的德军防线崩溃。美军在7月30日攻占了阿夫朗什,将通向法国中部的大门打开。随后巴顿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自蓬托博尔进入了布列塔尼半岛,并持续向南和东南推进,以便从南面包围德军。德军最高统帅部意识到了美军攻占阿夫朗什所造成的极端危险的局面,于是希特勒下今集结所有装甲师并自8月7日起在莫尔坦发动反攻(代号为吕蒂希行动),以向阿夫朗什实施突击,切断突进的美军第3集团军同其后方的联系。命令中特别强调,任何情况不都不得让敌人前出到战役地幅。但由于同盟军事前通过ULTRA窃听到德军装甲集群进攻之情报,同盟军对德军展开猛烈的空袭使德军的反攻在当天傍晚便停滞下来[2]。
德军反攻莫尔坦是草率不智的军事行动: 当他们必须赶快往东逃出同盟军包围,坦克重武器应该优先支援向东突围的德军,但在此关键时刻竟调派部队投入已无可挽回的西部战场;在这过程中德军军力进一步被削弱,给予同盟军将领布莱德雷与蒙哥马利乘胜扩大包围战围困整个西线的德军的机会。
最初,同盟军的计划是由哈利·基华指挥的加拿大第1军团自法莱斯南方向北进攻切断德军[2],并与美国第3军团会师,此时第3军团正在向北进攻阿让唐;由于意识到德军将逃出包围,英军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元帅立即修改作战计划: 把原先南北同盟军会师修改为派大军阻断封闭德勒与尚布瓦距离11英哩(18千米)路段,以免德军在此突围向东逃走。
战役
[编辑]南部
[编辑]8月9日,由菲利普·勒克莱尔指挥的法国第2装甲师收复勒芒,巴顿将军统领美国第3军团第15军于8月10日受令向北进攻,12日到达艾伦康,再继续向埃库谢镇推进,最后在8月14日占领阿让唐(位置在法莱斯镇南方14哩(22千米))。这里正是美军布拉德利上将在经过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允许后,越界至英军战线攻占的目标城镇(这决策也有艾森豪支持),也是提防加拿大军孤军深入北面,所以追上加拿大军队防区迅速改变位置。在过去曾经导致盟军防区划分上的攻守混乱;盟军大军持续向北追击,已经使当地的数千德军闻风未战先行逃窜。
在布莱德雷等候关键的24小时以后,蒙哥马利在8月15日才正式修改好战略计划,允诺美军可以更深入北方作战;8月19日,美军第90步兵师攻占尚布瓦,在阿让唐镇东北方10公里,美军与加军在这里会师——加军是自北往南进攻,依照事先规划堵住大诺曼底区德军向东突围缺口。
至此同时,美军开始向西进攻,8月30日巴顿率领第3军团于曼特斯镇渡过塞纳河,法军第2装甲师则早在8月24日解放巴黎。
北部
[编辑]同时在北面,蒙哥马利在的卡昂以南发起新的进攻,在最初的攻势中加拿大第1军团在8月9日实施总计行动,在最初的突破后,进展开始减慢,虽然整天遭到空中攻击,德军(包括武装亲卫队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2]仍然对盟军造成巨大损失,德军在8月16日在法莱斯北面林地裹亦对加拿大军第2步兵师进行坚强抵抗,而法莱斯则在8月17日被攻占[2]。
加拿大军第4装甲师在8月18日占领德勒,在8月19日,他们夺取了德军曾经占领的圣朗贝尔上蒂弗村及与美军在尚布瓦会师,打通了一条从法莱斯经德勒到尚布瓦的战线,抵御只有散兵游勇的德军。南亚伯达团,亦就是今天的南亚伯达骑兵队的前身,他们与加拿大阿盖尔及萨瑟兰高地团及林肯及韦兰团在圣朗贝尔上蒂弗与德军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这支加拿大军少于200人,却令德军阵亡、受伤及被俘大约3,000人。由于成功指挥了部队顽强抗击德军,大卫·居里少校因而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同时在8月18日,在加拿大军东面的由拉夫·马切克指挥的波兰第1装甲师的87辆攻占了262号山头(法文叫Mont-Ormel,英文叫The Mace),以阻止被围困的德军从东面发动的任何反攻,他们在此地亦可以居高临下观察由尚布瓦到维穆捷的道路(现在已是唯一可逃出包围圈的道路)及攻击溃散的德军,波兰军不断重复及猛烈的攻击,特别是在8月20日,当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逃出包围圈时,他们从维穆捷攻击及突破,波军共有325人阵亡、1,002人受伤及114人失踪,他们在8月21日由加拿大第21装甲团替代,而德军大约有2,000人阵亡、5,000人被俘及有359辆车辆被击毁。
在包围圈内
[编辑]由于在南面的美军及法军、西面的英军及北面的加拿大军及波兰军的联合进攻,德军在8月10日已知道自己面临被包围的危险,但阿道夫·希特勒仍然要求在阿夫蓝士发动另一次反攻,而不是宣布撤退。
在8月15日,希特勒下令瓦尔特·莫德尔代替京特·冯·克鲁格出任西欧战区总司令。希特勒在7月20日密谋案后已怀疑冯·克鲁格是抵抗组织的成员,之后宣称冯·克鲁格尝试率领其部队向西方盟军投降,但由于不能与盟国特命全权大使联系而失败[2],而实际上克鲁格(有其他德军军官证实)自己乘坐的车辆被盟军的战斗轰炸机围困及在盟军的空中攻击下不能行动直至日落,盟军没有向冯·克鲁格提出任何投降的条件。数天后冯·克鲁格自杀身亡。
第二天,德国第7军团及第5装甲军团剩下的150,000名士兵几乎完全被包围,希特勒最后命令德军撤向塞纳河,实际上,撤退已从8月14日开始(由布特曼·克里斯多夫·冯·葛斯朵夫男爵策划),希望能救出剩下的德军装甲师,德军步兵在没有任何支援下在波卡基冲出重围,由于意图到达狭窄的法莱斯走廊及逃生,德军逃跑时毫无纪律可言。
在整个诺曼底战役中,盟军的皇家空军第2战术空军及美国陆军第9航空队控制了整个战场的制空权。但德军在实际上只付出较少代价,因为他们分散及掩饰自己的防守位置和只是在晚间移动。在8月7日的莫尔坦反攻中,他们改为在日间移动及损失因而增加,现在他们被压迫在一个狭窄的口袋内及尝试在日间突围,在盟军的空中及炮火攻击下变得大混乱,而燃烧的车辆冒起的浓烟覆盖了战场上空令盟军飞机难以寻找攻击目标,在一次皇家空军的攻击中,德军损失了175辆坦克及数百名士兵。
德军的撤退变成危急的溃退,他们沿着自己所说的在尚布瓦、圣朗贝尔、德勒及图尔奈下佛尔几条村庄之间的死路(Todesgang)逃命。直至8月21日,经过法国神父格里蒂·格罗德克与德军战地司令谈判后,在包围圈内剩下的德军被命令放下武器投降。
结局
[编辑]虽然约有100,000名德军因为盟军合围的延迟(其中很多都负伤)而成功撤出,但是还是留下了40,000至50,000名士兵成了战俘,超过10,000人阵亡。道路因为堆满了被击毁的车辆,而变得难以通行(原有880辆坦克及突击炮,损失了730辆)。没有一个装甲师从诺曼底撤出后,还能拥有超过15辆坦克。在塞纳河以西战斗的56个步兵师中,有18个全军覆没,有一个军团指挥官、4个军级指挥官及14名师长被俘,德军损失了大约10,000门火炮及军车,在8月22日,只有武装亲卫队第9霍亨斯陶芬装甲师及教导装甲师能拥有超过15辆完好的坦克。
加拿大军同样承受了惨重的损失,约有5,500人阵亡、负伤或失踪,其中有1,470人阵亡。波兰军则损失了1,441人,其中有325人阵亡,114人失踪。
一些指挥官及战争历史学家对不能俘获大量德军提出疑问,造成及缩小包围圈是盟军巨大的成功;但是有一些观念,虽然封闭了包围圈,送交当局审处的战俘应该非常多,因此有一些人断言波兰军处决了一定数量的德军战俘,因为这时候德军正残酷地镇压华沙起义。
美军向北的进攻终止于友军分界线,布莱德雷没有要求移动分界线(不是不正常的程序),而蒙哥马利亦没有建议这样做,虽然有需要避免友军错误交火,及快速推进的单位可能成为友军误击的受害者如果会师时缺乏良好协调,改变友军分界线不一定做成自相残杀,布莱德雷亦声言他希望有一支强大的而不是一支力量不足的部队及过度延伸的部队封闭包围圈,但是,第15军在封闭包围圈前向东的进攻掩饰了这个事实。
在各方面的个人个性影响下,争论非常炽热,特别是在战争后出版的回忆录中。
注释
[编辑]参考联结
[编辑]- Closing of the Falaise Pocket at memorial-montormel.org
- Canadians in the Falaise Gap(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Battle of Hill 19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Battle at St. Lambert-Sur-div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ccount of the Polish battle on hill 26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aptain Kazimierz DUDA - 1st Polish Armoured Division - C.K.M.
- Bridge, Arthur. In the Eye of the Storm. Canadian Military History. Summer 2000,. Volume 9 (no. 3): pp.61–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6).
For a first hand account of the battle of the Falaise Pocket written by a Canadian soldier who was at St. Lambert.
John Keegan, "The Second World War"(Info on casualties of t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