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卡宾枪
M1卡宾枪 United States Carbine, Caliber .30, M1 | |
---|---|
类型 | 卡宾枪 突击步枪(M2) |
原产地 | 美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美国:1942年7月-1960年代 |
使用方 | 参见使用国 |
参与战争/冲突 | 二战 太平洋战争 印度支那战争 缅甸内战 国共内战 朝鲜战争 八二三战役 寮国内战 越战 马来亚紧急状态 古巴革命 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 六七暴动 北爱尔兰问题 柬埔寨内战 安哥拉内战 墨西哥毒品战争 2011年利比亚内战 |
生产历史 | |
生产商 | 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 通用汽车 IBM 洛克-奥拉(Rock-Ola) 因兰(Inland) 安德伍德(Underwood) 萨吉诺齿轮(Saginaw Gear) 优质五金(Quality Hardware) 标准产品(Standard Products) 国家邮资盖印机公司(National Postal Meter) 欧文—佩德森(Irwin-Pedersen) 其他 |
生产日期 | 军用型:1941年9月-1945年8月 民用型:1945年- |
制造数量 | 超过625万把[1] |
衍生型 | M1A1、M1A2、M1A3、 M2、M3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2.36千克(空枪) |
长度 | 904毫米(36.6寸) |
枪管长度 | 458毫米(18寸) |
子弹 | .30卡宾枪弹 |
口径 | 7.62×33毫米 |
枪机 | 短行程气动式活塞,转拴式枪栓 |
发射模式 | 半自动 M2:半自动、全自动,可击发调变 |
射速 | M2:850—900发/分钟 |
枪口初速 | 600米/秒 |
有效射程 | 175—275米 |
供弹方式 | 15发或30发可拆式弹匣 |
瞄具 | 机械瞄具 |
M1卡宾枪(M1 Carbine)是美国在二战至越战时期采用的制式轻型半自动卡宾枪,有多种衍生型,是二战中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武器之一。
历史
[编辑]1938年,美国陆军要求为军官、军士、车组成员、机枪手、通讯兵及其他不便携带全尺寸步枪的士兵,配备一种介乎于步枪与手枪之间,重量不超过2.5千克的轻型步枪,作为轻型自卫武器用以取代手枪和冲锋枪。1940年美国军方批准展开研制计划,由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设计的样枪以及弹药被美军选中,1941年定型,命名为M1卡宾枪,并于1942年进入现役装备部队。直到二战结束,M1卡宾枪共生产了超过600万把,这个数字超过了M1加兰德步枪的产量。二战期间,M1卡宾枪主要由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
在太平洋战场,M1卡宾枪因体积小,重量轻,以及近距离火力较强而受到不经常与敌军直接作战的士兵或游击队员的好评。[2]但日常与敌军作战的前线士兵(特别是在菲律宾作战的士兵)发现该枪的穿透力及停止作用均有所不足。[3][4]虽然M1卡宾枪使用的.30卡宾枪弹可以轻松穿透钢盔以及当时日军所使用的护甲,[5][6]但是敌军在中弹,以至多次中弹后仍未丧失战斗力的记录多次出现在美军各方的战后报告当中(after-action reports)。[3][7]
起初,M1卡宾枪被设计为一款具全自动射击功能的武器,但由于新型卡宾枪需要快速投产,该功能被取消了。然而在战争后期,为应对德军广泛采用的StG44突击步枪等全自动武器,美军于1944年10月采用可击发调变的改良版M2卡宾枪与30发弹匣。M2卡宾枪在全自动模式下射速高达850—900发/分钟。该枪在战争末期(1945年4月)才开始投产,美国军械署亦向士兵分发了可把M1改装成M2卡宾枪的转换套件,士兵可使用该工具在前线将M1卡宾枪改装以使其可全自动射击。这些改装型卡宾枪在二战末期的战斗中获美军有限使用。[8]
在朝鲜战争期间使用,美军内部出现很多抱怨指称.30卡宾枪弹无法阻止身着厚重衣物[9][10][11][12]或装备[13][14][15]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甚至在近距离以及多次命中的情况下亦不见效。[16][17][18]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陆战队员亦报告有卡宾枪弹无法阻止敌军士兵的情况,部分单位甚至对卡宾枪射手下达作战规定,要求其瞄准敌军头部射击。[19][20]中国人民志愿军中使用美军装备的步兵也因相同的原因而厌恶该型卡宾枪,缴获的M1和M2卡宾枪一般装备传令员和迫击炮组员。[21]尽管毁誉参半,M2卡宾枪仍因其持续性火力而常常成为美军在朝鲜半岛战场中夜间巡逻时的首选武器。[22][23]士兵们经常会将两到三个弹匣用胶带固定在一起以提高换弹速度,即弹匣并联。(这一方式一般被称作“丛林风格”)[23]
越战期间,南越军队从美国政府接收了至少793,994把M1与M2卡宾枪,这些卡宾枪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与此同时,越共游击队[24]也曾缴获这些卡宾枪,并将枪管或枪托锯短以方便使用。[25]虽然M1/M2卡宾枪较轻的重量和较高的射速令其适合身材相对较小的亚洲人使用,但是也因为缺乏动能及穿透力而令这些武器无法与AK突击步枪作比较。[26]
设计
[编辑]M1/M2/M3卡宾枪采用短行程活塞导气原理,转拴式枪栓方式运作。其中M1和M3只能半自动射击,而M2则为一款击发调变武器,其枪栓左侧设有快慢机,可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这些武器能够使用15或30发容量的弹匣供弹,枪托上可以附加携带两个备用弹匣的弹匣袋。
M1/M2/M3卡宾枪所发射的.30卡宾枪弹(7.62×33毫米)基本上是温彻斯特M1905步枪使用的.32温彻斯特自填弹的无突缘版本。[27]标准的.30卡宾枪弹弹头重110格令(7.1克),使用M1卡宾枪的18寸枪管射击时,枪口初速度为610米/秒,动能为1,311焦耳。[28]在100码(91米)的距离上,M1卡宾枪的散布在3寸至5寸之间,这对于一款近距离自卫武器来说已经足够。M1卡宾枪的最大射程为300码(270米),但是弹头在超过200码(180米)后下坠严重,因此M1/M2/M3卡宾枪的实际有效射程大约为200码。[29]
M1卡宾枪最初服役时是使用15发标准直弹匣供弹。但随着美军于1944年10月采用M2卡宾枪,[30],一种30发弯曲弹匣(绰号“香蕉弹匣”)亦同时成为美军制式装备。[31]二战后,30发弹匣很快成为了M1与M2卡宾枪的标准弹匣,但15发直弹匣一直到越战结束后才停止使用。[32]在初期的战斗报告中,士兵们经常会在战斗中误将弹匣释放按钮当作保险按下。随后,生产厂商改以旋转式保险取代原本的按钮式保险。[33][34]
早期的M1卡宾枪并不配备刺刀,后来根据军队的要求,在枪管下方增加了刺刀座[35],并配备M4刺刀。M1/M2卡宾枪具有重量低及射击时容易控制等优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M1卡宾枪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近战武器。但在朝鲜战争期间,M1/M2卡宾枪在严寒低温环境下的可靠性表现差劣。[36][16][37]主要原因是复进簧较为脆弱,润滑油在低温下冻结以及弹药在零度以下反冲力不足。[17][38]
出口
[编辑]越南战争初期,美国政府曾将M1/M2卡宾枪作为军事援助物资供应友邦,该枪曾是南越军队的主要武器。M1卡宾枪亦曾经是联邦德国(西德)巴伐利亚邦警察以及以色列警察使用的武器。直至现在,以色列仍拥有大量M1卡宾枪及.30卡宾枪弹药。
M1卡宾枪在中国
[编辑]1942年后美国以租借法案名义向中华民国政府供应有限的M1卡宾枪,相比起国民革命军当时装备的各款栓动式步枪,M1卡宾枪作为半自动武器而且轻巧灵活,故得到了不少国军士兵的好评。
1945年,国民革命军宪兵也装备了M1卡宾枪,部分在国共内战期间流入中共军队手中。
在朝鲜战争期间,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同样广泛地使用M1卡宾枪,这些武器不单来自原先的国民党军,也缴获自美军和韩国军,以及来自苏联转赠的二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援助。
1949年夏季,中共中央军委下令研究仿制M1卡宾枪,属下兵工厂并曾试产了少量枪枝。后因苏联提供兵工设备及技术(53式步骑枪及56式半自动步枪),中国人民解放军才停止研究仿制M1卡宾枪的工作。
余下的M1卡宾枪被交予中国民兵使用至1980年代。
改进型号
[编辑]M1A1卡宾枪
[编辑]- 1942年定型,共制造约150,000把
- 折叠枪托
- 金属制骨架式枪托,向左折叠
- 供空降部队使用
M1A2卡宾枪
[编辑]- 改进机械照门,加入风偏调节
- 没有投产
M1A3卡宾枪
[编辑]- 由M1A1用的折叠枪托改为伸缩式枪托
- 配备15发弹匣
- 没有投产,原意为替代M1A1卡宾枪但没有落实
M2卡宾枪
[编辑]- 1944年定型
- 增加快慢机,可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模式,定位类似德国人提出的突击步枪概念
- 配30发弹匣,但可与15发弹匣通用
- 共制造约60,000把(但考虑到有众多M1卡宾枪被改造成M2,所以实际数目比官方公布为多)
- 虽然有全自动模式,但因为无手枪式握把,M2比装有握把的突击步枪较难控制
尽管美军对于该枪有需求,但M2卡宾枪在二战中的使用十分有限,且大多是用于战争即将结束时的太平洋战场。[39]M2卡宾枪在后勤维护方面与M1卡宾枪并无太大差异,且其射程、精度以及穿透性均强于诸如汤普森冲锋枪与M3冲锋枪等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40]因此,在二战之后,M2卡宾枪在美军中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冲锋枪,直到其被M16突击步枪取代。[41]
M3卡宾枪
[编辑]其他
[编辑]- 以色列拥有大量M1卡宾枪及.30卡宾枪弹药,但由于过于老旧及只能半自动射击,以色列决定以保留原枪栓部件的方式作改进,设计出HEZI SM-1及IMI Magal。HEZI SM-1是一种以M1卡宾枪改造成无托结构的击发调变式个人防卫武器;而IMI Magal则是以Galil改造成使用.30卡宾枪弹药的卡宾枪。
- 美国斯特姆—鲁格公司推出的鲁格Mini-14半自动步枪是以M1卡宾枪及M14自动步枪为基础改进而成,而其击发调变版本AC-556/AC-556F也与M2卡宾枪相似。
- 美国的民间市场亦有多款仿军版M1卡宾枪发售,更有多种口径的改装版本,如.22 LR口径型[43]。
使用弹药类型
[编辑]军用.30卡宾枪弹:
- M1普通弹(Cartridge, Caliber .30, Carbine, Ball, M1)
- M6空包弹(用于发射枪榴弹,Cartridge, Caliber .30, Carbine, Grenade, M6)
- M13训练弹(Cartridge, Dummy, Caliber .30, Carbine, M13)
- M18高压试验弹(Cartridge, Caliber .30, Carbine, Ball, High Pressure Test, M18)
- M27曳光弹(Cartridge, Caliber .30, Carbine, Tracer, M27)
用户
[编辑]- 阿富汗
- 阿尔及利亚-于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期间从法军手上缴获到大量的M1卡宾枪。
- 安哥拉
- 阿根廷
- 奥地利—于1950—1970年代期间采用。
- 玻利维亚
- 巴西
- 柬埔寨
- 加拿大
- 智利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哥伦比亚
- 刚果共和国
- 哥斯达黎加
- 古巴
- 塞浦路斯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丹麦
- 厄瓜多尔
- 埃及
- 萨尔瓦多
- 埃塞俄比亚
- 法国
- 法国武装部队:于1954—1962年间使用。
- 纳粹德国
- 德国国防军:缴获自美军。
- 西德—于1950—1960年代期间使用。
- 希腊
- 希腊空军:使用至1990年代中期。
- 格陵兰
- 危地马拉
- 洪都拉斯
- 英属香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
- 意大利
- 卡宾枪骑兵:使用至1992年。
- 日本
- 陆上自卫队:1950—1989年期间使用。
- 约旦
- 韩国:总数共1,015,588把。
- 寮王国
- 黎巴嫩
- 利比里亚
- 利比亚
- 墨西哥
- 摩洛哥
- 缅甸
- 荷兰-于1940—1970年代期间使用。
- 尼加拉瓜
- 尼日利亚
- 挪威
- 巴基斯坦
- 巴拿马
- 秘鲁
- 菲律宾-二战后使用。
- 苏里南
- 泰国
- 突尼斯
- 土耳其
- 英国
- 英国武装部队:于1943年—1960年代期间有限地使用。
- 皇家阿尔斯特警察:装备至1980年代。
- 美国
- 美国武装部队:于1941年采用,直至1970年代退役。
- 联邦及地方执法机构
- 乌拉圭
- 苏联—二战期间通过租借法案获得7把M1卡宾枪。
- 委内瑞拉
- 越南共和国
- 越南
- 越南人民军:统一后继承自前南越政权。
流行文化
[编辑]电影及电视剧
[编辑]电子游戏
[编辑]参见
[编辑]- 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
- M1加兰德步枪
- M14自动步枪
- M1941半自动步枪
- 李-恩菲尔德步枪
- 李-恩菲尔德No.5 Mk.I“丛林卡宾枪”
- 恩菲尔德M1917步枪
- P14恩菲尔德
- 罗斯Mk.III
- 德利尔卡宾枪
- 格拉斯步枪
- 勒贝尔M1886步枪
- 贝蒂埃步枪
- 贝蒂埃卡宾枪
- MAS-36步枪
- 莫辛-纳甘步枪
- SVT-40半自动步枪
- AVS-36自动步枪
- SKS半自动步枪
- 汉阳八八式步枪
- 快利步枪
- 元年式步枪
- 中正式步枪
- 宣统三年式步枪
- 辽造十三式
- 八一式马步枪
- 向应式半自动步枪
- 刘式步枪
- Gewehr 88步枪
- Gewehr 98步枪
- 毛瑟Kar98k步枪
- 毛瑟M24步枪
- Gew 41步枪
- Gew 43步枪
- 维特利-维塔利M1870/87步枪
- 维特利-维塔利M1870/87/16步枪
- 卡尔卡诺步枪
- 阿玛格拉39型半自动步枪
- 三十五年式海军步枪
- 三八式步枪
- 九九式步枪
- 三八式改狙击步枪
- 九七式狙击步枪
- 九九式狙击步枪
- 二式步枪
- 四式步枪
- 三十年式骑枪
- 三八式卡宾枪
- 四四式卡宾枪
参考文献
[编辑]- ^ CHRIS BISHOP. THE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NEW YORK: BARNES JkNOBLE BOOKS. 1998: 224页. ISBN 0-7607-1022-8.
- ^ Chapman, F. Spencer, The Jungle Is Neutral: A Soldier's Two-Year Escape from the Japanese Army, Lyons Press, 1st ed., ISBN 1-59228-107-9, ISBN 978-1-59228-107-7 (2003), p. 300
- ^ 3.0 3.1 Dunlap, Roy, Ordnance Went Up Front, Samworth Press (1948), p. 297
- ^ McManus, John C., The Deadly Brotherhood: The American Combat Soldier in World War II, New York: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ISBN 0-89141-823-7 (1998), p. 52: Private Richard Lovett of the U.S. Americal Division noted that "It didn't have stopping power. Enemy soldiers were shot many times but kept on coming."
- ^ U.S. Army, Handbook on Japanese Military Forces: Body armor, Technical Manual, 15 September 1944, Chap. X, sec. 4(b) http://www.ibiblio.org/hyperwar/Japan/IJA/HB/HB-10.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eorge, John, Shots Fired In Anger NRA Press (1981), p. 450
- ^ McManus, John C., The Deadly Brotherhood, p. 52
- ^ Dunlap, Roy, Ordnance Went Up Front, Plantersville, SC: Small-Arms Technical Pub. Co., The Samworth Press, ISBN 1-884849-09-1 (1948), p. 240
- ^ O'Donnell, Patrick, Give Me Tomorrow: The Korean War's Greatest Untold Story: The Epic Stand of the Marines of George Company, Da Capo Press 1st ed., ISBN 0-306-81801-9, ISBN 978-0-306-81801-1 (2010), pp. 88, 168, 173
- ^ Clavin, Tom,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ISBN 0-87113-993-6, ISBN 978-0-87113-993-1 (2009), p. 113: In addition to their bulky cotton-padded telegroika coats, which could freeze solid with perspiration, Chicom infantry frequently wore vests or undercoats of thick goatskin.
- ^ Jowett, Philip S., The Chinese Army 1937–49: World War II and Civil War, Osprey Publishing, ISBN 978-1-84176-904-2 (2005), p. 47
- ^ Thomas, Nigel, The Korean War 1950–53, Osprey Publishing Ltd., ISBN 0-85045-685-1, ISBN 978-0-85045-685-1 (1986), p. 47
- ^ Andrew, Martin (Dr.), Logistics in the PLA, Army Sustainment, Vol. 42, Issue 2, March–April 2010
- ^ Thomas, Nigel, The Korean War 1950–53, Osprey Publishing Ltd., ISBN 0-85045-685-1, ISBN 978-0-85045-685-1 (1986), pp. 37, 47: Many Chinese troops carried either rice or shaoping, an unleavened bread flour mixture in a fabric tube slung over the shoulder.
- ^ Chinese troops frequently wore bandolier-type ammunition pouches and carried extra PPSh or Thompson magazines in addition to 4–5 stick grenades.
- ^ 16.0 16.1 Canfield, Bruce, Arms of the Chosin Few American Rifleman, 2 November 2010, retrieved 10 May 2011
- ^ 17.0 17.1 S.L.A. Marshall, Commentary on Infantry and Weapons in Korea 1950–51, 1st Report ORO-R-13 of 27 October 1951, Project Doughboy [Restricted], 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 (ORO), U.S. Army (1951)
- ^ Russ, Martin, Breakout: The Chosin Reservoir Campaign: Korea 1950, Penguin Publishing, ISBN 0-14-029259-4, ISBN 978-0-14-029259-6 (2000), p. 40: The failure of the .30 carbine round to stop enemy soldiers may not have been due to inadequate penetration. Marine Lt. James Stemple reported that he shot an enemy soldier with his M2 carbine four times in the chest and saw the padding fly out the back of the soldier's padded jacket as the bullets penetrated his body, yet the enemy soldier kept on coming.
- ^ Clavin, Tom,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ISBN 0-87113-993-6, ISBN 978-0-87113-993-1 (2009), pp. 82, 113
- ^ O'Donnell, Patrick, Give Me Tomorrow: The Korean War's Greatest Untold Story, p. 88
- ^ Spurr, Russell, Enter the Dragon: China's Undeclared War Against the U.S. in Korea, 1950–51, New York, NY: Newmarket Press, ISBN 978-1-55704-914-8 (1998), p.182: Chinese frontline PLA troops disliked the M1/M2 carbine, as they believed its cartridge had inadequate stopping power. Captured U.S. carbines were instead issued to runners and mortar crews.
- ^ S.L.A. Marshall, Commentary on Infantry and Weapons in Korea 1950–51, 1st Report ORO-R-13 of 27 October 1951, Project Doughboy [Restricted], 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 (ORO), U.S. Army (1951)
- ^ 23.0 23.1 Leroy Thompson (2011). The M1 Carbine. Osprey Publishing. p. 57. ISBN 978-1-84908-907-4.
- ^ Diagram Group. Weapons: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from 5000 B.C. to 2000 A.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91. ISBN 0-312-03950-6.
- ^ Leroy Thompson (2011). The M1 Carbine. Osprey Publishing. p. 67. ISBN 978-1-84908-907-4.
- ^ Green Beret in Vietnam: 1957–73. Gordon Rottman. Osprey Publishing, 2002. p. 41
- ^ Barnes, Frank C., Cartridges of the World, Iola WI: DBI Books Inc., ISBN 0-87349-033-9, ISBN 978-0-87349-033-7 (6th ed., 1989), p. 52
- ^ Winchester Ammunition. www.winchester.com.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17).
- ^ Jane's Gun Recognition Guide. Ian Hogg & Terry Gander.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5. p. 330
- ^ The M1 carbine – short history. RJ Militaria. [29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1).
- ^ US Marine Corps 1941–45, By Gordon Rottman Osprey Publishing. Copyright 1995, page 14.
- ^ Green Beret in Vietnam: 1957–73, By Gordon Rottman Osprey Publishing. 2002, p. 41.
- ^ Leroy Thompson (2011). The M1 Carbine. Osprey Publishing. p. 26,27. ISBN 978-1-84908-907-4.
- ^ http://www.gunsandammo.com/blogs/history-books/m1-carbine-americas-unlikely-warri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uns & Ammo. M1 Carbine: America's Unlikely Warrior. by Garry James. October 6th, 2014
- ^ WWII American M1 Carbine. [200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 ^ Dill, James, Winter of the Yalu, Changjin Journal 06.22.00
- ^ Hammel, Eric, Chosin: Heroic Ordeal of the Korean War, Zenith Press, 1st ed., ISBN 978-0-7603-3154-5, ISBN 978-0-7603-3154-5 (2007), p. 205
- ^ Clavin, Tom,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ISBN 0-87113-993-6, ISBN 978-0-87113-993-1 (2009), p. 161
- ^ Leroy Thompson. The M1 Carbine. Osprey Publishing. 2011: 53–55. ISBN 978-1-84908-907-4.
- ^ America's Favorite Gun. by Gold V. Sanders. Popular Science Aug 1944. pp. 84–87, 221
- ^ The M16. by Gordon Rottman. Osprey Publishing 2011. p. 6
- ^ Infrared Sniperscope M3. [2007-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5).
- ^ Deactivated Silenced M1 Carbine .22. [200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 "Foreign Military Assistance and the U.S. M1 & M2 Carbin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7.
- ^ 執行警務,基於認受抑或威逼折服? 倫敦大都會警察與皇家香港警察小考. Watershed Hong Kong. 2020-03-07 [2023-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7).
外部链接
[编辑]- (英文)—M1卡宾枪说明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M1、M1A1、M2、M3卡宾枪介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美国陆军战场手册23-7(1942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文)—枪炮世界—M1卡宾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ow an M1 carbine wor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