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冠龙属 (兽脚亚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冠龙属
化石时期:侏罗纪晚期, 160 M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 原角鼻龙科 Proceratosauridae
属: 冠龙属 Guanlong
Xu et al., 2006
模式种
五彩冠龙
Guanlong wucaii

Xu et al., 2006

五彩冠龙学名Guanlong wucaii)是暴龙超科下的一恐龙,属于原角鼻龙科,是其已知最早的暴龙类恐龙之一,生活于1亿60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牛津阶,比牠著名的亲属暴龙要早9千2百万年。

发现及物种

[编辑]
五彩冠龙与人类的体型比较

五彩冠龙被估计约有3米长[1],牠是双足恐龙,与后期的暴龙类有许多共同特征,但冠龙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如牠头上的大冠。不像后期的暴龙类,五彩冠龙的前肢很长,肢上有三指。除了独特的冠外,牠与近亲的帝龙相似,可能与帝龙一样有一层原始羽毛。五彩冠龙可能与有相似的冠的单脊龙生活于相同时代的相同地区。

五彩冠龙是由乔治华盛顿大学科学家中国准噶尔盆地五彩湾石树沟组地层发现,并于2006年由徐星等人命名。五彩冠龙的属名是以牠独特的冠来取的,但却与冠龙(又称盔头龙)的中文译名相同。种小名的“五彩”指发现地五彩湾,因该地岩石呈五种色彩而得名。

标本

[编辑]
五彩冠龙的正模标本
未成年个体IVPP V14532,头部在图中朝向下方

五彩冠龙现有两个标本。正模标本(编号IVPP V14531)是较为完整,部分呈现天然状态的成体骨骼。另一个则是未成年个体的标本(编号IVPP V14532),而其骨骼接近完整及完全天然状态的。未成熟个体标本的头颅骨冠饰明显较小,及只限于在鼻端的前部分,而成体的冠则较大及更为广阔。两个标本的冠都很薄,可见它很有可能只是用作装饰。

分类

[编辑]

五彩冠龙在2006年发表时,被认为是暴龙超科最基部的类群,但在同年十月举行的古脊椎动物学会英语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年会上,汤玛斯·卡尔英语Thomas Carr (paleontologist)发布他的分析结果,显示五彩冠龙与发现自同一地层的单脊龙具有姊妹群的关系,甚至有可能是未成年的单脊龙[2]葛瑞格利·保罗英语Gregory S. Paul在他2010年的著作中提出类似的观点,但与卡尔不同的是,保罗将五彩冠龙视为单脊龙属的第二个物种“五彩单脊龙”(Monolophosaurus wucaii),而非将军单脊龙的亚成体[3]

2010年,史蒂芬·布鲁萨特英语Stephen L. Brusatte等人在单脊龙头骨的研究中比较了单脊龙与五彩冠龙的头骨形态,得出五彩冠龙属于基础暴龙超科的结论;而五彩冠龙与单脊龙的头冠虽然相似,两者可能不是同源的构造[4]。其后的研究也支持这项推论,并进一步将五彩冠龙归类为暴龙超科的原角鼻龙科。

以下为卡尔和布鲁萨特在2016年的研究中得出的原角鼻龙科演化树[5]

原角鼻龙科

五彩冠龙

原角鼻龙属

哈卡斯龙属

羽暴龙属

中国暴龙属

大众文化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oltz, Thomas R. Jr. (2008)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Carr, T. Is Guanlong a tyrannosauroid or a subadult Monolophosaurus? (PDF).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6, 26 (3): 48A [2020-12-28]. ISSN 0272-4634. doi:10.1080/02724634.2006.1001006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25). 
  3. ^ Paul, G.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93-94. ISBN 978-0-691-13720-9. 
  4. ^ Brusatte, S. L.; Benson, R. B. J.; Currie, P. J.; Zhao, X. The skull of Monolophosaurus jiangi (Dinosauria: Theropod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arly theropod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0, 158 (3): 573-607. ISSN 0024-4082. doi:10.1111/j.1096-3642.2009.00563.x. 
  5. ^ Brusatte, S. L.; Carr, T. D. The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yrannosauroid dinosaurs.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0252. ISSN 2045-2322. doi:10.1038/srep20252. 
  6. ^ Wloszczyna, S. (2009). "'Ice Age' warms up to dinosaurs in third install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A Today, 30-JUN-2009.
  • Xu X., Clark, J.M., Forster, C. A., Norell, M.A., Erickson, G.M., Eberth, D.A., Jia, C., and Zhao, Q. A basal tyrannosauro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Nature. 2006, 439: 715–71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