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说一切有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根本说一切有部梵语:मूलसर्वास्तिवाद,Mūlasarvāstivāda)是佛教部派之一,佛灭第三百年初(即佛灭二百多年后)说一切有部上座部分出,相对于犍陀罗国迦湿弥罗国等地的传承,在摩偷罗国的说一切有部后来又自称为“根本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称其为“持律者[1]”。[2]

历史[编辑]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比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夹杂了更多的譬喻本生。最早的有关记录可见于《大智度论》:

考证[编辑]

根本说一切有部与说一切有部之间的关系,长期在学界中争论。在《异部宗轮论》等早期经论中只提及了说一切有部这么一个称呼,根本说一切有部这个称呼出现在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并认为从它分出了四个部派。现代学者则倾向于认为这两个学派是独立发展的。

1982年,德国梵文学者贝歇特(Heinz Bechert)进行一次名为《小乘文献的部派归属》的系列研究,发现这两个部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律藏,论藏次之,至于经藏只有文句上的细微差别。日本学者榎本文雄,认为这两个部派其实是同一个部派,因时间地域的差异,而形成两个名称[5]。2000年,发表《根本说一切有部和说一切有部》以证明此说。

引用[编辑]

  1. ^ 大毘婆沙论》:“譬喻云何。谓诸经中所说种种众多譬喻。如长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说。”
  2. ^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在汉译‘根有律’的论书中,可以明白的看出,‘根有律’的组织,是近于‘十诵律’的(如本书第六章说)。‘根有律’就是‘八十部律’,与‘十诵律’为同一原本,只是流传不同而有所变化。起初,‘十诵律’从摩偷罗Madhurā而传入罽宾──健陀罗Gandhāra、乌仗那Udyāna一带,为旧阿毘达磨论师所承用。如‘十诵律’说的结集论藏,为:“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与‘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相合。其后,‘根有律’又从摩偷罗传到北方,为迦湿弥罗Kaśmīra阿毘达磨“毘婆沙师”所承用。例如‘大毘婆沙论’解说“譬喻”为:“如大涅槃持律者说。所说大涅槃譬喻,出于‘根有律杂事’。又如‘顺正理论’,说结集论藏为“摩呾理迦”;也与‘根有律杂事’相合。流行于北方的说一切有部,源远流长,化区极广,随时随地而有多少不同。这二部广律,不全为广略的差别,实为同一原典而流传不同。
  3. ^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六章“比丘尼‧附随‧毘尼藏之组织”,第一节“比丘尼毘尼”,第一项“比丘尼毘尼的内容”:说一切有部律,“比丘尼法”部分,还含摄在“杂诵”或“杂事”中。
  4. ^ 出三藏记集》:“佛泥洹后。大迦叶集诸罗汉。于王舍城安居。命优波离出律。八万法藏有八十诵。”“萨婆多部者。梁言一切有也。……本有八十诵。优波掘以后世钝根不能具受故。删为十诵。以诵为名。谓法应诵持也。”
  5. ^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四十七卷第一号:“古来之文献资料中,被称为‘根本说一切有部’,但因为‘说一切有部’内部没有分派,不是‘说一切有部’以外之异部。‘根本说一切有部’和‘说一切有部’是同一者,应该只是旁称而已。”页117,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