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邊緣區
都市邊緣區(英語:rural–urban fringe)是指城鎮與鄉村的交界處,[1]或指都市和農村的土地用途混合、過渡的區域。[2]
市域與建成區關係
[編輯]古代築有城牆的都市,城牆即可以作為城鄉的明顯界線。近代城鎮普遍朝都市化發展,當人口逐漸聚集,城鎮範圍向外擴大到原有的鄉村地區,都市邊界便漸趨模糊。因此並非簡單根據各國確定的城鎮行政區定義,就可以把實際上的城鎮與鄉村嚴格區分開。
若將市域(行政區管轄面積)與實際都市化的建成區面積相比較,就會出現三種情況:
- 市域與建成面積相等(適域市);
- 市域大於建成面積(廣域市);
- 市域小於建成面積(狹域市)。
歐洲
[編輯]都市邊緣地區的定義取決於因國家和地域而異,但通常在歐洲,由於都市實行集中管理以防止都市蔓延,以保護農業用地,都市邊緣以某些土地用途為特徵,這些土地用途要麼需要遠離都市地區,要麼需要更大的土地。例如:
- 道路,特別是高速公路和外繞線
- 垃圾轉運站,回收設施和垃圾填埋場
- 停車換乘(P+R停車場)
- 機場
- 大型醫院
- 電力、供水和污水處理設施
- 工廠
- 大型城郊購物設施,例如大型超市
儘管有這些「都市」用途,但邊緣仍然基本上是空曠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農地、林地或其他農業用途。然而,都市周邊的鄉村的質量往往較低,開闊場地和維護不善的林地和灌木之間常被隔離開。
城鄉結合部
[編輯]亞洲高速都市化發展,導致都市邊緣地區出現了獨特的景觀,這種地區被稱為「Desakota」,中文通常稱作城鄉結合部(或作城鄉接合部)。在中國,一些地方政府以地區辦事處的特殊機構管理這類區域,城鄉結合部有獨特的社會問題,常見為土地開發糾紛、外來人口犯罪、公共衛生問題。
官方應對方法為逐漸將當地外觀依然強烈類似農村色彩的聚居地進行社區化管理工程,之後隨都市建設自然而然在時間中都市化。例如2010年8月11日北京市召開「全市村莊社區化管理工作推進會」,根據部署,2010年內城鄉接合部地區實行社區化管理的村莊要力爭達到50%以上;首先大興區為示範區,區內村莊全面社區化管理,通過實施治安防範常態化、矛盾調處及時化、房屋出租規範化、村民管理自治化等有效手段實行。
執行面通常先在社區化村莊四週建設圍牆或美觀化的鐵欄,消除無規則散居的原始村莊樣貌,進駐警衛、清潔管理等人員,形成類似歐美郊區中高級社區的樣貌,下一步開始在圍區內優化路燈、水電、排水等公共設施,附近設立公安駐點、糾紛調解會等機構。等數年後再招商房產開發商等洽談都市更新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