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站
位置 | 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 | ||||
---|---|---|---|---|---|
地理座標 | 27°44′33.60″N 112°0′2″E / 27.7426667°N 112.00056°E | ||||
營運者 | 廣州鐵路集團婁底車務段 | ||||
途經路線 | 滬昆鐵路、益湛鐵路 | ||||
月台 | 總共2個 | ||||
股道 | 總共33條 | ||||
其他資訊 | |||||
車站編號 | 35369 | ||||
電報碼 | LDQ | ||||
拼音碼 | LDI | ||||
車站等級 | 一等站 | ||||
|
婁底站位於中國湖南省婁底市,始建於1959年,1997年搬遷到新址,為廣州鐵路集團婁底車務段旗下客貨運一等車站,主要鐵路是滬昆鐵路、益湛鐵路。車站離上海南站1249公里、離昆明站1411公里;離洛陽東站1031公里、離湛江站955公里。
歷史
[編輯]湘黔鐵路初建於1936年,婁底至谷水段於1938年12月8日建成通車,但隨後就因為中日戰爭的因素於1939年被當時的國民政府拆除。1958年車站隨湘黔鐵路再次動工,1959年11月隨湘潭至婁底段建成而臨時通車,1960年婁邵鐵路(現益湛鐵路)接入車站並開始臨時運營,1961年通車至金竹山。1965年6月婁底站正式投入運營,被定為三等站,當時站內設有8條股道[1][2]:285,6。
隨著三線建設的推進,車站於1970年開始擴建,股道擴建至15條。1971年8月車站升為二等站,股道擴建至20條。1982年車站又被升為一等站。至1989年,車站設有到發線9條、編發線1條、編組線10條、牽出線3條;候車室面積899平方米、售票處79.5平方米,站內設有2座客運站台,並有天橋連接[2]:286。
婁底站在株六複線建設工程中進行了改擴建工程。新客運站房於1996年4月在婁底市氐星路北端破土動工,1998年1月1日投入營運[1]。當時設有2座旅客站台、3條到發線[3]。
2011年車站曾對站場設備進行過改造。2015年為配合婁邵鐵路擴能改造工程,車站對站場進行了擴建及改造工程。工程包括新增1個旅客站台和2條旅客到發線,並將原有站台改建為高站台,此外在既有區段站西側新建上行到達場及婁邵聯絡線,為此部分列車在施工期間停辦婁底站的客運業務[3]。婁邵線於2015年12月30日接入車站[4],而全部站改工程則於2016年7月1日完工並投入使用[5]。
車站設施
[編輯]站房
[編輯]婁底站客運站放於1998年投入使用,長181米、寬36米,面積11117平方米。主樓頂部採用錐形採光罩,同時在中段鐘樓頂部設有不鏽鋼圓球,以體現婁底作為「湘中明珠」的意向。車站主樓和售票廳均為長30米、寬36米[6]。
站場
[編輯]婁底區段站規模一級三場,南側設有客場(I場),西側設有上行到發場(II場),日接發能力200列,解編能力104列[7]。其中客場又被稱為I場,設有3座站台、5條旅客列車到發線[3],洛湛鐵路由本站分出;2016年建成的婁邵鐵路則由上行到發場下行咽喉分出[8]。
使用情況
[編輯]婁底站是滬昆鐵路、益湛鐵路經過的重要樞紐。每日旅客列車100次。
臨近車站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娄底新火车站. 婁星檔案信息網. 2004-11-22 [2019-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6).
- 新火车站夜景. 婁星檔案信息網. 2004-11-22 [2019-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6).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娄底火车站:流动的光影. 芒果廣播網. 2014-12-09 [2019-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6).
- ^ 2.0 2.1 湖南婁底市志編纂委員會. 娄底市志. 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7. ISBN 7-80088-937-8.
- ^ 3.0 3.1 3.2 娄底火车站改造施工 大部分车次将停办业务(图). 紅網. 2015-03-06 [2019-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6).
- ^ 娄底火车站枢纽升级改造. 鳳凰網. 2015-12-31 [2019-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6).
- ^ 娄底火车站改造完成 客货分流上下车更方便. 長沙晚報. 2016-07-01 [2019-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6).
- ^ 寧利忠. 娄底新客站30m预应力梁支撑体系技术. 鐵道標準設計. 1997.
- ^ 黃由衡; 王娟; 段麗麗. 娄底东站能力现状及扩能方案. 鐵道運輸與經濟. 2011. doi:10.3969/j.issn.1003-1421.2011.05.006.
- ^ 姚昊. 改建娄邵铁路引入娄底地区疏解方案研究. 鐵道勘測與設計.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