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國 | |
---|---|
格言:الله أكبر(阿拉伯語) 「真主至大」 | |
國歌:"موطني"(Mawtini) (《我的家鄉》)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巴格達 33°20′N 44°26′E / 33.333°N 44.433°E |
官方語言 | |
認可的地方語言 | |
宗教 | 伊斯蘭教什葉派(62.6%)、伊斯蘭教遜尼派(33.1%)、基督宗教(2.5%)、亞茲迪(1.8%) |
政府 | 聯邦制議會制共和國 |
• 聯邦總統 | 阿卜杜勒·拉蒂夫·拉希德 |
• 政府總理 | 穆罕默德·希亞·蘇丹尼 |
立法機構 | 國民議會 |
自英國獨立 | |
• 王國建立 | 1932年10月3日 |
• 成立共和國 | 1958年7月14日 |
• 現行憲法 | 2005年10月15日 |
面積 | |
• 總計 | 437,072平方公里(第59名) |
• 水域率 | 1.1% |
人口 | |
• 2019年估計 | 40,871,000(第36名) |
• 密度 | 82.7/平方公里(第125名) |
GDP(PPP)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5,129.26億美元[1](第46名) |
• 人均 | 12,141美元[1](第111名) |
GDP(國際匯率)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2,973.41億美元[1](第48名) |
• 人均 | 7,038美元[1](第97名) |
吉尼係數 | 0.295[2](2012年) 低低 |
人類發展指數 | ▼ 0.674[3](2019年) 中 · 第123名 |
貨幣 | 伊拉克第納爾(IQD) |
時區 | UTC+3(阿拉伯標準時間) |
行駛方位 | 靠右行駛 |
電話區號 | +964 |
ISO 3166碼 | IQ |
網際網路頂級域 | .iq |
伊拉克共和國(阿拉伯語: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羅馬化:Jumhūrīyat al-『Irāq;庫德語:كۆماری عێراق),通稱伊拉克(العراق),位於西亞—中東地區的共和國。伊拉克與南方的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敘利亞,東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約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區在歷史上也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文明搖籃中歷史最早的一個。
語源
[編輯]伊拉克(阿拉伯語:العراق al-ʿIrāq)一詞自六世紀前就在使用。對其來源有許多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認為這名稱來自於蘇美城邦烏魯克(蘇美語: Unug; 阿卡德語: Uruk; 阿拉伯語:وركاء 或 أوروك, Warkāʼ 或 Auruk; 亞蘭語/希伯來聖經: אֶרֶךְ ʼÉreḵ)之名,在蘇美語中uru 是城鎮的意思[4][5]。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這詞源自阿拉伯語`araqa,涵蓋出汗、根深蒂固、水源充足等意思,這或許是出於阿拉伯人對兩河流域土地肥沃的印象[6]。
歷史
[編輯]伊拉克地域至少在二十萬年前已經有人類活動。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富饒的土地曾經孕育了幾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蘇美文明、巴比倫文明、亞述文明和加爾底亞(新巴比倫)文明。656年該地區被阿拉伯人占領。此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裡都是波斯帝國的一部分,但幾乎所有政權首都皆建於兩河流域,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的巴比倫、塞琉古王朝的塞琉西亞、安息帝國、薩珊王朝的泰西封。762年,哈里發遷到安息帝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北郊的巴格達。此後,巴格達一直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直到1258年被蒙古人攻陷為止。隨後被鄂圖曼帝國統治數百年,期間成為鄂圖曼-薩菲戰爭的主戰場。
1915年,英國軍隊占領美索不達米亞,1920年成為英國的「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以國聯的名義對其進行統治。1921年,英國人從麥加哈希姆家族中選送費薩爾到巴格達建立費薩爾王朝,直至1932年伊拉克獨立,成為以哈希姆王朝為統治者的君主制國家伊拉克王國。
1958年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賽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7月14日革命推翻哈希姆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1963年2月8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推翻卡賽姆,建立以該黨為主的政權,但由黨外人士阿里夫任總統。同年11月,當時總統阿里夫大舉緝捕復興黨人於是復興黨轉入地下活動。 1968年7月17日,以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為首的復興黨軍官集團聯合阿卜杜勒·拉扎克·納伊夫青年軍官集團推翻了阿里夫的哥哥,復興黨再度掌權,推行阿拉伯「統一、自由、社會主義」的綱領,貝克爾出任總統。1979年7月貝克爾因病辭職,遜尼派薩達姆·海珊成為該黨的領袖並接任總統。在薩達姆執政其間對什葉派穆斯林實行嚴酷的獨裁統治,大肆打擊並殺害持不同政見者。在1980年代,薩達姆在美國的支持下與其鄰國伊朗(以什葉派穆斯林為主)進行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因為此時伊朗經過伊斯蘭革命以後,成為敵視美國的政教合一國家,美國在兩伊戰爭中軍事支持伊拉克攻打伊朗。
1990年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爆發,科威特由於軍事抵抗能力太低而迅速淪陷,薩達姆宣布「科威特成為伊拉克的一個省」,不過迅速遭到了聯合國的譴責,以美英為首的多國部隊展開沙漠風暴行動,對伊拉克地面部隊實施空中打擊。次年1月伊拉克被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擊敗並逐出科威特。這導致了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對伊拉克實行長期制裁。
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組織聯軍進攻伊拉克,此舉非經過聯合國表決通過,伊拉克戰爭爆發。在幾周後復興黨政權就被美英聯軍擊敗,其間伊拉克軍隊並未對美軍有大的抵抗,大量的伊拉克軍人投降,時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也被美軍逮捕並被伊拉克法院判處死刑。伊拉克很快處於美國及其盟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但是美軍並未找到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由美國任命的行政長官保羅·布雷默為美國負責伊拉克事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擔任伊拉克首腦。一個由各派政治力量組成的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在商討起草憲法和基本建設計劃。2004年6月1日,聯合國、美、伊三方協商推選產生以阿拉維為總理的伊臨時政府。6月28日,美英聯軍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權力。2005年1月30日,伊拉克舉行大選。4月6日,賈拉勒·塔拉巴尼當選伊拉克過渡政權總統。2006年5月20日,戰後首屆正式政府在經議會表決批准後宣誓就職。總理為賈瓦德·馬利基。[7]
然而恐怖分子和前政府勢力為對抗美英的軍事占領,進行了針對伊拉克警察、政府機構以及駐伊美軍的汽車炸彈襲擊。什葉派和遜尼派穆斯林在伊拉克境內的暴力衝突升級也成為伊拉克政府棘手的問題。另外,戰後伊拉克北部的亞述基督徒等宗教少數派由於地區動亂而被迫大量外遷,這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擔憂。
駐伊美軍於2011年全面撤出伊拉克,結束美國在伊拉克長達八年的軍事行動。[8]
2014年遜尼派極端恐怖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趁著中東局勢混亂向伊拉克大舉進攻,導致伊拉克戰火重燃。2014年6月,伊斯蘭國攻陷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區,包括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和中部大城提克里特以及北部城市泰勒阿費爾在內的數個伊拉克城市,並進迫首都巴格達。[9]ISIL (或ISIS,即伊斯蘭國,ISIL是比ISIS更精確的地理描述) 和伊拉克政府軍、北方的庫德武裝在幼發拉底河沿線展開拉鋸戰。ISIL前鋒甚至一度逼近巴格達機場。
在美國和伊朗的支援下,伊拉克政府在隨後三年裡陸續收復失地。2017年11月17日,伊拉克聯合行動司令兼發言人拉蘇爾(Yahya Rasool)表示,在當地時間星期五(11月17日)黎明時分,部隊和部落戰士挺近安巴爾省的拉瓦市(Rawah)西部,經過五個小時的戰鬥,收復了拉瓦市。當天下午伊拉克總理阿巴迪聲明,伊拉克將繼續軍事行動以奪回伊拉克西部沙漠地區。2017年12月9日,伊拉克總理阿巴迪宣布收復被恐怖極端組織占領的全部領土,取得反恐戰爭的重大勝利。
期間2017年9月25日,庫德地區舉行獨立公投。伊拉克中央政府強烈反對庫區公投,聯合伊朗、土耳其等鄰國採取系列反制措施。
大規模示威活動於2019年10月1日開始,抗議者對16年的腐敗,失業和低效的公共服務表示不滿。示威者的訴求逐步升級為推翻政府和停止伊朗對伊拉克的干預。 伊拉克政府作出了嚴厲的反應,到12月12日造成500多人死亡。
2021年時任教宗方濟各拜訪伊拉克,成為首位訪問阿拉伯國家的天主教教宗。
地理
[編輯]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北接土耳其,東鄰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連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海岸線長度為58公里[10]。
伊拉克的大部分國土都是沙漠。但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宜於農耕,物產豐富。兩條大河每年將7千萬立方米的泥沙送入河口三角洲地區。伊拉克東南部有海岸線與波斯灣相接。臨海地區和阿拉伯河沿岸都曾是沼澤濕地,但很多濕地在1990年代被排乾。伊拉克的北部主要是山地,最高點為Haji Ibrahim,海拔3600米。
當地氣候為熱帶沙漠氣候,冬季涼爽,夏季乾熱晴朗。7、8月氣溫最高,日平均氣溫24℃-43℃,1月氣溫最低,日平均氣溫4℃-16℃,6-9月降雨最少,月平均降雨量1毫米,3月降雨最多,月平均降雨量28毫米。北部山區冬季氣溫較低,偶爾會有大雪,甚至會由此引起水災。首都巴格達位於國家的中部,底格里斯河穿城而過。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南部的巴斯拉和北部的摩蘇爾。
伊拉克的國花為月季,亞洲獅則是古代巴比倫至今日阿拉伯化的文明也均認同的本地區國家象徵。
經濟
[編輯]農業
[編輯]可耕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7.6%,農業用地嚴重依賴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和椰棗等,糧食不能自給。
資源
[編輯]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探明石油儲量達1530億桶,居世界第5位。天然氣儲量約3.6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12位。磷酸鹽儲量約100億噸。
石油工業是伊拉克的經濟支柱,傳統上提供95%的國家外匯收入。1980年代,由於兩伊戰爭大量的戰爭開銷以及石油生產能力的破壞,伊拉克政府不得不緊縮開支,大量借款,並拖延還款時間。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超過1000億美元。1988年戰爭結束後,隨著採油和管道設施的重建,石油出口逐步恢復。
伊拉克在1990年8月出兵占領科威特,隨之受到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1991年1月開始的海灣戰爭造成的破壞嚴重打擊了伊拉克的經濟。伊拉克政府開支對軍隊、保安部隊和支持政權的力量傾斜,無助於經濟的恢復。自1996年12月聯合國的石油換食品計劃有限度的改善了普通伊拉克平民的生活條件。在該計劃下,伊拉克被允許出口限量的石油以換取食物、藥品和一些基礎設施備件。
1999年12月起,聯合國安理會准許伊拉克在該計劃下出口儘可能多的石油以滿足人道救濟的需求。石油出口達到了戰前四分之三的水平。不過,28%的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被用於聯合國賠償基金和支付聯合國的相關管理開支。2001年,由於全球經濟疲軟和油價下跌,造成伊拉克國民生產總值下降。在2003年美軍占領伊拉克以後,伊拉克通過和國際石油巨頭合作,拍賣國內的大小油田開採權得以使其石油經濟快速恢復[11],迄今已舉行4輪油氣田開發招標。2019年原油日產量約460萬桶,石油日均出口量約346萬桶。
旅遊業
[編輯]主要旅遊點有烏爾城(公元前2060年)遺址、亞述古城(公元前910年)遺蹟和哈特拉城遺址(俗名「太陽城」),位於巴格達西南90公里處的巴比倫是世界著名的古城遺址,「空中花園」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巴格達底格里斯河岸
-
伊拉克沙拉
-
巴格達商業區
-
伊拉克難民
-
庫德族商鋪
-
巴斯拉大學
-
derrick油田
人口概況
[編輯]伊拉克的人口 | |||
---|---|---|---|
年份 | 萬 | ||
1971 | 970 | ||
1980 | 1320 | ||
1990 | 1810 | ||
2000 | 2270 | ||
2009 | 2890 | ||
2019 | 4087 |
伊拉克人口於2022年估計約4046萬人,於1878年時僅約200萬人[12],大約75%-80%的伊拉克居民為阿拉伯人;居住在北部山區和東北部的庫德人是另一個主要民族,占總人口大約15%-20%;其他少數民族包括:亞述人,亞美尼亞人,土庫曼人,高加索人和波斯人等,組成了5%的伊拉克人口[13]。阿拉伯語和庫德語是國家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全國通用,庫德語則在北方廣泛使用。現代阿拉米語則在亞述人聚集區內使用。
宗教
[編輯]伊拉克的國教為伊斯蘭教,大多數為穆斯林,其中遜尼派占35%左右,什葉派占55%,在伊拉克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大部分都屬於什葉派穆斯林,而遜尼派在人口中也占很大比例,大多數庫德人是遜尼派穆斯林,但他們的語言服裝習俗都與阿拉伯人不同。
伊拉克有許多東儀的基督徒,分屬於東方亞述教會、迦勒底天主教會、敘利亞正教會、敘利亞天主教會和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等各個東方基督教派,其人口一度非常可觀。但自從2003年美軍占領伊拉克以後,伊拉克安全局勢不斷惡化,大量亞述基督徒被迫離開伊拉克,逃往鄰國或西方國家,導致伊拉克基督徒人口銳減。現在伊拉克的基督徒人口僅剩餘60萬左右。
此外,伊拉克北部還有雅茲迪教派、沙巴克教派(Shabak)和阿里哈克教派(Ahl-e Haqq或Yarsan),伊拉克南部還有曼達教。這些宗教少數派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後處境不斷惡化,大量信徒逃離伊拉克。尤其是伊拉克南部的曼達教徒,在伊戰以後其大多數人口逃到了伊朗西南部的胡澤斯坦地區。
政治
[編輯]伊拉克直至2003年前都是由伊拉克復興社會黨控制的一黨執政專制獨裁統治,特別是薩達姆成為總統之後。在2002年總統選舉中,薩達姆獲得了99%以上的選票;而他是唯一的候選人。伊拉克議會為一院制,稱為國民議會或「Majlis al-Watani」,擁有250個議席,議員任期四年。
2003年薩達姆·海珊政權被推翻後,伊拉克開始政權重建工作。2005年5月3日,在美國的佔領下,伊拉克過渡政府正式宣誓就職。2005年12月15日,2010年3月7日,2014年4月30日,2018年5月12日及2021年10月10日(2021年伊拉克議會選舉)均以民主公民投票方式投票實行議會選舉。以總理為伊拉克政府首腦。
伊拉克黨派眾多,目前約有200餘個政黨和政治實體,組成多個政黨聯盟,主要包括:
- 勝利聯盟:由前總理阿巴迪領導,聯合31個政治實體。
- 法治國家聯盟:由前副總統馬利基領導。
- 開拓聯盟:由巴德爾組織領導人阿米里領導,以什葉派民兵為主,聯合18個政治實體。
- 民族主義聯盟:以薩德爾運動領導人薩德爾和全國智慧運動領導人哈基姆為首。
- 國家陣線:由前議長朱布里、前總理穆塔拉克聯合什葉派前副總理阿拉維組建,包括16個政黨。
- 伊拉克決定聯盟:由前副總統努傑菲領銜,包括11個黨派。
- 庫德斯坦民主黨:庫德地區兩大執政黨之一。
- 庫德斯坦愛國聯盟:庫德地區兩大執政黨之一。
- 國土聯盟:由庫區變革運動聯合民主正義聯盟、庫德伊斯蘭集團組成。
行政區劃
[編輯]伊拉克包括19個省(المحافظة;muḥāfażah),其中第19個省哈萊卜傑省於2014年初設立:
|
|
11. 巴比倫省(بابل) |
外交
[編輯]1990年出兵吞併科威特前,伊拉克有106個邦交國,但吞併科威特後,陸續有至少50個國家與伊拉克斷交,或撤除大使館的形式實質中止與伊拉克的邦交。2003年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後,伊拉克迎來一波復交、建交高潮,外交環境不斷改善,至2019年10月,已有170個國家和伊拉克建立外交關係。
法律
[編輯]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就已經有成文法典,如《烏爾納姆法典》和《漢摩拉比法典》。後來阿拉伯人佔領這裡,實行伊斯蘭教法。在阿拔斯王朝的支持下,哈乃斐派在伊拉克蓬勃發展。成為鄂圖曼帝國領土時,實行的是伊斯蘭法和其他法律傳統的混合,由蘇萊曼一世建立。在19世紀中葉,鄂圖曼採用法國的刑法。伊拉克成為英國的委託地之後,改為《1918年巴格達刑法典》(Baghdad Penal Code of 1918),除了繼承原先的刑法,英國也併入了一些埃及刑法的條款。[14]
伊拉克成為獨立國家後的第一部刑法頒行於1969年,後來經過幾次增修,在1971年頒行刑事訴訟法。另外由於地方的法律執行並非憲法明文保留給中央政府的權限之一,因此庫德地區的政府有權自行修改刑事訴訟法典,依其所需進行相應的修訂。此外,自1991年10月23日後由中央政府制定的新法律和修正案在庫德地區並不被視為法律,除非它們經由庫德地區議會單獨立法。[14]伊拉克的法院體系,受法國司法體系的影響,自鄂圖曼統治時期以來就一直如此。在伊斯蘭教法學派上,遜尼派阿拉伯人遵循哈乃斐派,遜尼派庫德人遵循沙斐儀派,什葉派阿拉伯人遵循賈法里派。[15]
軍事
[編輯]實行募兵制,包括軍隊和警察,分別隸屬國防部和內政部,包括預備役部隊在內目前共有約77.8萬人。庫德地區有自己的衛隊「佩什梅格」。
相關主題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Iraq.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3) (英語).
- ^ World Bank GINI index. Data.worldbank.org. [2016-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1-18).
-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Etymonline.com. 10 December 1979 [23 March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2).
- ^ Halloran, John A. Sumerian Lexicon. 2000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2).
The name of the very ancient city of URUK- City of Gilgamesh is made up from the UR-city and UK- thought to mean existence (a-ku, a-Ki & a-ko. The Aramaic and Arabic root of IRQ and URQ denotes rivers or tributaries at the same times referring to condensation (of water).
- '^ "often said to be from Arabic araqa, covering notions such as "perspiring, deeply rooted, well-watered," which may reflect the impression the lush river-land made on desert Arabs. etymonline.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ee also "Rassam, Suha. Christianity in Iraq: It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Day. Gracewing Publishing. 31 October 2005: 9. ISBN 978-0-85244-633-1.
- ^ 存档副本. [200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6).
- ^ 美軍舉行降旗儀式結束在伊軍事行動. BBC. [2011-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3).
- ^ 伊拉克危機:遜尼極端武裝逼近巴格達. BBC.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1).
- ^ 存档副本. [2017-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6).
- ^ 伊拉克油田项目竞标数据. [201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2).
- ^ "The Fertile Crescent, 1800–1914: a documentary economic histo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arles Philip Issawi (198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p.17. ISBN 0-19-504951-9
- ^ CIA World Factbook. 2021-12-03 [202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6).
- ^ 14.0 14.1 Introduction to the Laws of Kurdistan, Iraq Working Paper Series:Criminal Law (PDF). [2024-06-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17).
- ^ Iraq: Legal History And Traditions (PDF). [2024-06-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