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一次以阿戰爭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一次以阿戰爭

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圖1948年6月1日
日期1947年11月—1949年3月
地點
結果
領土變更

1949年停戰協議》:

參戰方
依舒夫
(直至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
(1948年5月14日起)

阿拉伯高級委員會英語Arab Higher Committee
(直至1948年5月15日)
 阿拉伯國家聯盟
(1948年5月15日起)


聖戰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以色列 雅科夫·多里
以色列 伊加爾·雅丁
約旦 古魯伯·帕夏英語Glubb Pasha
巴勒斯坦國 Abd al-Qadir al-Husayni英語Abd al-Qadir al-Husayni
巴勒斯坦國 Hasan Salama英語Hasan Salama
巴勒斯坦國 Fawzi Al-Qawuqji英語Fawzi Al-Qawuqji
兵力
以色列 起初29,677人,到1949年3月時為115,000人

埃及王國 起初10,000人,後升至20,000人
伊拉克王國 起初5,000人,後升至15,000人—18,000人
 敘利亞 2,500人—5,000人
約旦 6,000人—12,000人
黎巴嫩 起初1,000人,後升至2,000人[3]
沙烏地阿拉伯 800人—1,200人
葉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 葉門王國,500人

巴勒斯坦國 阿拉伯解放軍:3,500人—6,000人
傷亡與損失
6,373人 (4,000名軍人和2,400名平民) 阿拉伯聯軍 (5,000人—15,000人)

第一次以阿戰爭,又稱1947-1949年以阿衝突以色列獨立戰爭大災難(英語:1947–1949 Palestine war希伯來語מלחמת העצמאות‎,羅馬化:Milchemet Ha'Atsma'ut直譯獨立戰爭;阿拉伯語:النكبة‎,羅馬化al-Nakbah直譯大災難),是指1947年至1949年的一系列衝突,尤指1948年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戰爭。經過前面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促使25萬巴勒斯坦難民流離失所,1948年5月15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託管,以色列宣布建國(部分託管地由埃及外約旦所控制)。使當時的阿拉伯國家聯合對以色列發起軍事攻擊。該次戰爭中預估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戰後也有850,000至900,000名猶太人逃離阿拉伯國家,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以及阿拉伯國家與美英之間的矛盾,從此中東戰亂與衝突不斷。

背景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鄂圖曼帝國戰敗後,國聯授權兩國臨時殖民統治今天土耳其以南的前鄂圖曼各省。這些地區在鄂圖曼帝國時期稱為州或者省,在被指派給英法後稱為國際聯盟託管地。英法兩國在該地區劃分邊界,將該地區分成四部分,其中三部份分別就是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

第四部份建立起來時叫做「敘利亞南部」,當時的官方名字是巴勒斯坦託管地(阿拉伯語:فِلَسْطِين‎,羅馬化filas°ṭiyn希伯來語פָּלֶשְׂתִּינָה (אֶרֶץ-יִשְׂרָאֵל)‎,羅馬化:ṗålȩś°ṫiynåh (ʾȩrȩṣ-yiś°råʾel)),英國人重新修訂過它的邊界。但是按照邱吉爾的意願這個地區被沿著約旦河分成兩個行政區。約旦河以東的部分是外約旦,後來成為約旦王國,而河西區仍然保留原來的名稱巴勒斯坦。

1922年時的巴勒斯坦區大概有穆斯林589,200人,猶太人83,800人和基督徒71,500人。然而,這個地區卻變成猶太復國主義的中心,漸漸有大量猶太移民湧入,他們大部份是為了逃離在歐洲的迫害。這些移民立即遭到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

耶路撒冷大穆夫提阿明·侯賽尼的領導下,當地的阿拉伯人反抗英國人。阿拉伯人與猶太人雙方攻擊開始於1920年4月耶路撒冷大屠殺英語1920 Nebi Musa riots和1921年的雅法騷亂。但當時雙方死傷人數大致相同,巴勒斯坦尚且和平。在1929年巴勒斯坦騷亂中,希布倫有67名猶太人遭到殺害,倖存的435位猶太人大都躲在當地阿拉伯家庭中。在1936-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起義期間,阿拉伯人的總罷工和抗爭目標既包括英國人也包括猶太人。

1930年代,猶太復國恐怖組織伊爾貢形成。

1939年,英國人發表了1939年白皮書,旨在呼籲共同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但白皮書激起了猶太人的不滿,猶太復國恐怖攻擊事件頻繁,力圖抗爭英國。

阿明·侯賽尼被英國當局驅逐巴勒斯坦之後,經過數個國家流浪,1941年,在柏林他又找到新的門路,成為納粹的合作者,負責整個黨衛軍的新兵招募工作。大穆夫提作出的「不妥協」宣傳,加上其對組織和計劃的反感,對巴勒斯坦阿拉伯事業來說是災難性的。雖說如此,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部分還是加入了英國軍隊,對抗軸心國。

與此同時,周圍許多阿拉伯國家擺脫殖民統治,獨立建國。1946年,哈希姆統治者阿卜杜拉統治下的外約旦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儘管仍處在英國的強烈影響下。1936年英埃條約英語Anglo-Egyptian treaty of 1936中的條款包括英國延續對蘇伊士運河的防衛,但從1945年起,埃及想就這個被視作屈辱的、殘存殖民痕跡的條款與英國談判。黎巴嫩1943年獨立,但是法國軍隊直到1946年才撤離,也是這一年敘利亞從法國統治下獨立。

1945年,由英國倡導,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外約旦和葉門等國家成立阿拉伯國家聯盟來協調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方針政策。伊拉克和外約旦的方針最接近,簽訂了互防協議;同時,埃及敘利亞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擔心外約旦會部分甚至完全吞併巴勒斯坦,甚至成為攻擊或破壞敘利亞黎巴嫩漢志的策源地。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將巴勒斯坦英國託管地分成兩個國家的決議:分別成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每個國家都由三個主要地區組成,由領土之外的交叉路口連接,再加上一個位於雅法的阿拉伯飛地。大耶路撒冷地區將處在國際組織的控制下。這就是後來非常著名的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批評這個決議的一些條款。總的來說,猶太民眾大部份都歡迎這個方案,而阿拉伯世界以及一些反猶太人的組織則反對這個方案。

戰爭的各個階段

[編輯]

戰爭前期

[編輯]
1948年阿拉伯聯合軍
1948年以色列軍布倫車
以色列1948年步兵
外約旦的火砲攻擊
以色列機場防衛隊甲車

聯合國剛剛通過分治方案,在巴勒斯坦地區就爆發了嚴重衝突。英軍駐軍頻繁地試圖平息這次衝突,但因為英國即將撤出巴勒斯坦,並且受到了逐漸壯大的伊爾貢萊希這些猶太復國恐怖組織的攻擊,英國的干預既不情願,也收效甚微。

與此同時,暴力和武裝衝突不斷爆發,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從事狙擊突襲爆炸,雙方都傷亡慘重。1947年11月30日到1948年2月1日間,427名阿拉伯人、381名猶太人和46名英國人被殺,1035名阿拉伯人、725名猶太人和135名英國人受傷。

在分治之後的幾個月中,更大的有組織部隊參與武裝衝突。1947年12月13日,伊爾貢的24名武裝人員從猶太人城鎮佩塔提克瓦出發,襲擊了一個阿拉伯村莊。襲擊者穿著卡其色制服,乘坐四輛汽車駛入村莊。一組人員向在咖啡館的村民開火,另一組則在房屋內安放炸彈和手榴彈。襲擊中有七名阿拉伯人被殺(其中包括兩名婦女和兩名五歲以下的兒童),另有七人受重傷(其中包括兩名婦女和一名四歲女孩)。襲擊者還向一輛裝甲英國警車開火。

阿拉伯軍團12月14日在拜特哈·那巴拉襲擊了一支猶太平民公共汽車車隊,12月18日,隸屬哈迦拿吉布茲起源武裝派別帕爾瑪赫攻擊了一座村莊。三星期後第一支阿拉伯非正規軍到達,這其中最大的隊伍是一支志願軍——阿拉伯解放軍,這支隊伍由阿拉伯聯盟創建並由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亞歷山大領導。

阿拉伯人集中力量來切斷連接猶太城鎮以及鄰近一些混居有猶太人的地區的道路。他們還殺死了一些猶太護衛人員。到了三月末,阿拉伯部隊已經完全切斷了從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的重要道路,這些地區居住著大約六分之一的巴勒斯坦猶太人。

在內戰期間,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阿拉伯社區衝突持續,由於梅爾夫人籌集了美國同情者捐贈的資金,以及史達林支持猶太復國主義事業的決定,巴勒斯坦的猶太代表能夠在東方簽署非常重要的軍備合約。其他哈加納猶太組織成員回收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庫存,這有助於改善軍隊的裝備和後勤。光是猶太機構就撥出2800萬美元用於外國軍火採購。相較之下,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高級委員會此時的總預算為225萬美元,相當於哈加納戰前的年度預算而已。[4]

哈迦拿開始用從捷克斯洛伐克獲得的武器,設計一個名為Dalet的計劃(又稱Plan D)。

第一階段:阿拉伯聯軍發起進攻至第一次停火(1948年5月15日—7月8日)

[編輯]

阿拉伯聯軍發起第一次進攻

[編輯]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依據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宣布建國。次日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七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23,500 至 26,500多人,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以阿戰爭爆發。

阿拉伯聯軍中大約1,000人的黎巴嫩部隊、6,000人的敍利亞部隊、4,500人的伊拉克部隊、5,500人的埃及部隊、6,000-9,000人的外約旦部隊以及數量不明的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部隊共同進攻以色列,一起共同進攻的還有幾千名非正規的阿拉伯士兵。

以色列部隊則有29,677人。接下來的幾個月裏,雙方都不斷的投入戰鬥兵力,但是以色列的優勢非常明顯,因為以色列全國發起總動員,全民皆兵,並且世界各地都有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每月有平均10,300位移民進入以色列。

1948年以色列軍隊
初始力量 29,677
6月4日 40,825
7月17日 63,586
10月7日 88,033
10月28日 92,275
12月2日 106,900
12月23日 107,652
12月30日 108,300[5]

1948年5月26日,以色列政府組建了以色列國防軍哈加拿帕爾瑪赫以及伊爾貢等武裝組織也加入到以色列國防軍中。

形勢上,阿拉伯聯軍在武器裝備上佔有絕對優勢。1948年5月15日時的火力配置如下:

以色列國防軍 阿拉伯聯軍
坦克 1輛 無槍 40輛
裝甲車輛(裝備加農炮的) 2輛 200輛
裝甲車輛(沒有裝備加農炮的) 120輛 200輛
火砲 5門 140門
AA和AT機槍 24門 220門
固定翼飛行器 0 74架
偵查機 28架 57架
海軍(戰鬥艦艇) 3艘 12艘[6]

由於雙方武器裝備懸殊,且鄰近阿拉伯國家有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軍隊加入戰鬥,國際上普遍猜測阿拉伯世界會取得勝利。二戰時盟軍在北非和北歐的指揮官伯納德·洛·蒙哥馬利的看法即為典型的例子,他猜測新建立的以色列國將在兩星期內被打敗。[7][8]

但實際上,阿拉伯聯軍,和以色列國防軍相比是處於劣勢的。在二戰時參與作戰的猶太人軍人很多,他們身經百戰,只不過暫時缺少武器裝備;而全世界的猶太人中不乏富商,他們迅速發起慷慨的捐贈,讓以色列有金錢購買武器;另外當時的形勢讓猶太人可以輕易購得大量的武器,甚至以色列建國初期的兵力就贏過阿拉伯聯軍。

1948年七月以色列國防軍的人數約為6萬5千人;到1949年春天增加到11萬5千人。阿拉伯聯軍在1948年七月約為4萬人,到1948年十月只達到5萬5千人,直到1949年春仍沒有太多的增加。對於阿拉伯空軍,也只有十幾架戰鬥機和三到四架轟炸機經歷過戰鬥,其它的都不能投入使用。

1947年11月,所有猶太人的飛機都置於哈加拿航空隊英語Sherut Avir麾下,飛行行動在一個月後從特拉維夫郊外小型民用機場Sde Dov開始,第一次地面支援行動在12月17日發生。1948年3月,加利利空軍中隊在Yavniel成立,內蓋夫空軍中隊4月在Nir-Am成立。到5月10日,哈加拿航空隊遭受首次戰鬥損失時,已經有三個飛行單位,一組航空人員,維護設施和後勤支持。戰爭在5月15日爆發時,哈加納航空隊成為以色列空軍,但是在戰爭的前幾周,因為其裝備的都是輕型飛機,無法與駕駛T-6德州人教練機超級馬林噴火戰鬥機C-47空中火車Avro Anson英語Avro Anson的阿拉伯軍隊匹敵,事實上,阿拉伯的主要損失是英國皇家空軍回應埃及5月22日襲擊海法附近Ramat David英語Ramat David英國空軍基地的結果,其中5架超級馬林噴火戰鬥機被擊落。就是在此時,空權的平衡開始滑向有利於以色列空軍,因為其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25架Avia S-199,第一架在5月20日到達。第一次對阿拉伯首都的襲擊在5月31日至6月1日,三架以色列飛機趁夜轟炸了約旦首都安曼[9]

在1948年秋,以色列國防軍利用僅有的十幾架戰鬥機取得了制空權。同時,以色列國防軍也獲得了武器裝備和戰鬥人員方面的優勢,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10]

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耶路撒冷以及連接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之間的道路上,交戰雙方為外約旦軍隊阿拉伯軍團和以色列軍隊。阿卜杜拉國王命令外約旦部隊指揮官古魯伯·帕夏英語Glubb Pasha,在5月17日進入耶路撒冷,於是在5月19日至28日期間爆發了激烈巷戰,最終以色列部隊被趕出了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地區和老城的猶太地區。伊拉克部隊沒有能攻佔幾個猶太定居點,其中著名的一場戰鬥發生在Mishmar Haemek英語Mishmar Haemek,並且在傑寧納布盧斯圖勒凱爾姆周圍也被迫轉入防禦。

北部,敍利亞軍隊在Degania英語Degania Alef吉布茲遭遇阻擊,這裡的猶太定居者只用輕武器就阻止了敍利亞裝甲部隊的前進。一輛被汽油彈摧毀的坦克現在仍留在吉布茲裏。之後,定居者又用一些從19世紀博物館裏找到的零件組裝了一門應急的加農炮,使得敍利亞軍隊不得不撤出了這個吉布茲。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敍利亞軍隊不斷遭到反擊,其他巴勒斯坦遊擊隊和阿拉伯聯軍也是如此。

在南部,埃及軍隊的進攻撕開了一些以色列吉布茲的防綫,但損失慘重。進攻在阿什杜德附近停滯。與此同時,以色列軍隊不僅控制了自己的領土,而且擴展了控制範圍。

第一次停火:1948年6月11日-1948年7月8日

[編輯]

聯合國在1948年5月29日宣佈了一項停戰協議,它於6月11日生效並持續28天。這次停火由聯合國調停員福克·伯納多特負責監督。同時對交戰雙方實施武器禁運以確保他們遵守停戰協議。停火期間阿拉伯方面沒有取得更多急需武器,並產生內部糾紛,而以色列方面則違反停火令,設法從捷克斯洛伐克等等多國獲得了違法武器裝備。[來源請求]在停戰協議有效期結束之前,福克·伯納多特提出了一項新的土地分割計劃,即將加利利地區劃給猶太人,將內蓋夫地區劃給阿拉伯人,但是以阿雙方都拒絕了這一計劃。7月8日,埃及恢復開戰,這場戰爭又重新開始。

第二階段:以軍的第一次進攻至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9日—10月15日)

[編輯]

1948年7月9日,得益於停火令的以色列軍隊向阿拉伯軍隊發動攻擊,這次進攻名為「十天進攻」,至7月18日結束。阿拉伯國家由於內部分歧,沒有統一的軍事計劃,一開始就處於被動地位。以軍則作足了準備,於全境確立了統一的軍事領導和指揮機構。在北線,7月15日—16日,以軍2個營利用夜間實施突襲,占領了沙德阿姆爾拿撒勒,並進而奪取了整個加利利地區。

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18日-1948年10月15日

[編輯]

1948年7月18日,聯合國關於以阿停火令生效。兩次停火間為這年夏天氣溫最高的十天,以色列方面開始轉入進攻,而阿拉伯軍隊則轉入了防禦。以色列軍隊實施了三次大規模進攻行動,這些行動都是在停火期間精心籌劃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次進攻是Dani行動英語Operation Danny,其目的是通過佔據沿途城市盧德以及拉姆拉來擴大連接耶路撒冷特拉維夫之間的通道並確保其安全。佔領這些城市後,以色列國防軍驅逐了這些地方的居民,其中包括5萬巴勒斯坦人,這是戰爭中最嚴重的一次驅逐行動。 計劃的行動第二階段目標,俯瞰耶路撒冷的防禦點拉通英語Latrun拉姆安拉市也被攻佔。 以色列籌劃的第二波進攻是Dekel行動(Operation Dekel),其目的是佔領包括耶穌故鄉拿撒勒的下加利利地區。第三個計劃為Kedem行動英語Operation Kedem,將動用較少的資源來確保耶路撒冷老城的安全。(進攻示意圖

第三階段:以軍的第二次進攻至戰爭結束(1948年10月15日—1949年3月)

[編輯]

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軍隊破壞停火令,向阿拉伯軍隊發起進攻。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戰,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雙方停止了戰鬥。

以阿停戰協定的簽訂

[編輯]

埃及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於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羅德島簽訂停戰協定。外約旦於3月2日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

有關人物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nita Shapira, L'imaginaire d'Israël : histoire d'une culture politique (2005), Latroun : la mémoire de la bataille, Chap. III. 1 l'événement p. 91–96
  2. ^ Benny Morris (2008), p.419.
  3. ^ Pollack, 2004; Sadeh, 1997
  4. ^ Henry Laurens. La Question de Palestine, vol. 3 Fayard 2007 p. 33... 
  5. ^ Bregman, 2002, p. 24 引用 Ben Gurion的戰爭日記
  6. ^ Yeuda Wallach(ed.),"Not on a silver plate"
  7. ^ Benny Hinn. Blood in the Sand. Charisma Media. 2009: 177. ISBN 978-1-59979-770-0. 
  8. ^ 解读巴以非对称战争之殇. [2016-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9. ^ Aloni, 2001, pp. 7-11
  10. ^ Righteous Victims: A History of the Zionist-Arab Conflict, 1881-2001, Benny Morris (2001), pp. 217-18.

外部連結

[編輯]

地圖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