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背景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File:Rikugun tokubetsu shiganhei (Taiwan).jpg|thumb|受訓中的陸軍特別志願兵]] |
[[File:Rikugun tokubetsu shiganhei (Taiwan).jpg|thumb|受訓中的陸軍特別志願兵]] |
||
'''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一詞在[[台灣]],是指 |
'''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一詞在[[台灣]],是指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在1942年-1945年由[[台灣軍]]司令部實施的募兵制度。 |
||
==背景== |
==背景== |
2015年8月26日 (三) 12:26的版本
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一詞在台灣,是指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在1942年-1945年由台灣軍司令部實施的募兵制度。
背景
早在1937年秋天,日本臺灣總督府當局即已開始徵用戶籍位於臺灣的百姓,充作軍伕以擔負軍中雜役。隨著日本對華侵略的緊張關係升高與擴大,也有台灣人被徵調為翻譯人員,經日本後勤部隊加以訓練後,負責以福建話、廣東話、與北京官話在戰場上進行溝通與協調。
在戰爭期間,由於台灣的軍伕以及翻譯人員的數目被列為軍事機密,所以從一般資料中無法得知總人數(周婉窈 1996,185)。
沿革
1938年(昭和13年)2月,日本於朝鮮實施以陸軍為主的志願兵制度。該種對象為朝鮮青年為主的募兵制度,其名定為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而台灣此種與朝鮮同性質的「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在1942年才正式實施。
1942年(昭和17年)1月16日,台灣總督府公布《陸軍制願兵訓練所生徒募集綱要》,只要年滿17歲、沒有重大前科、符合標準體格的台灣男子,均可接受申請。申請期限約1個月,之後經過身家調查、筆試與口試後,即可入伍接受訓練。
「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開始實施以後,一方面在戰時體制下,經濟發展停頓,求職困難;另一方面則是受到皇民化運動的影響,年輕人以加入志願兵視為「愛國」情操,台灣人對於志願兵制度的反應可說是相當熱烈。在1942年,共有425,921名台灣人應徵1,000人左右的志願兵位置,約等於100個男子中即有14人申請(佔當時台灣成年男性總數的14%)。第二回的志願人數更多,共有601,147人應徵1,000人左右的名額(周婉窈 1996,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