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市: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7
拆分
标签移除或更換文件
第31行: 第31行:


== 历史 ==
== 历史 ==
{{main|和田歷史}}
[[File:Khotan-melikawat-ruinas-d05.jpg|300px|thumb|位于和田近郊的[[瑪利克瓦特故城]]遗址。]]
吐火羅人在2000多年前就生活在這個地區<ref>Mallory, J. P. and Mair, Victor H. 2000. ''The Tarim Mummies: Ancient China and the Mystery of the Earliest Peoples from the West'', pp. 132, 155-156. Thames & Hudson. London. {{ISBN|0-500-05101-1}}.</ref><ref>Bonavia, Judy. ''The Silk Road: Xi'an to Kashgar.'' Revised by Christopher Baumer (2004), p. 317. Odyssey Publications. {{ISBN|962-217-741-7}}.</ref><ref>{{cite journal |author1=Chunxiang Li |author2=Hongjie Li |author3=Yinqiu Cui |author4=Chengzhi Xie |author5=Dawei Cai |author6=Wenying Li |author7=Victor H Mair |author8=Zhi Xu |author9=Quanchao Zhang |author10=Idelis Abuduresule |author11=Li Jin |author12=Hong Zhu |author13=Hui Zhou |title=Evidence that a West-East admixed population lived in the Tarim Basin as early as the early Bronze Age |journal=BMC Biology |volume=8 |issue=15 |pages=15|year=2010|pmid=20163704 |pmc=2838831 |doi=10.1186/1741-7007-8-15 }}</ref>。古代于闐王國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國家之一,也是佛教文化和學問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文化橋樑<ref>{{cite web|url=http://www.britannica.com/ebc/article-9040640 |title=Khotan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publisher=Britannica.com |access-date=2012-04-06}}</ref>。[[三世紀]]時,于闐與[[鄯善]]、[[疏勒]]、[[龜茲]]、[[焉耆]]並列塔里木盆地的五大國<ref name="silk286"/>。[[648年]],于闐與疏勒、龜茲、焉耆併入唐朝影響下的「安西四鎮」。<ref name="silk287">『シルクロード事典』、287頁</ref>喀喇汗王朝領導人優素福·卡迪爾汗在1006年左右征服了于闐<ref name="Millward2007">{{cite book|author=James A. Millward|title=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8FVsWq31MtMC&pg=PA55|year=2007|publish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isbn=978-0-231-13924-3|pages=55–}}</ref>。在喀喇汗國的統治下,于闐被伊斯蘭化,伊朗-印度文化消失了<ref name="matsuda"/>。
===于闐王國===
{{Main|于闐}}
[[File:Khotan-melikawat-ruinas-d04.jpg|thumbnail|right|300px|漢唐防衛據點遺跡]]
于闐是塔里木盆地的千年古國,自古以白玉(和田玉)産地聞名,多向[[漢地]]、[[波斯]]、[[伊拉克]]輸出玉石,貿易利益使其成為發達的[[綠洲]]城市。[[前2世纪|前二世紀]],[[西漢]]第一次與于闐王國接觸時,于闐已經是繁榮的東西方貿易轉運站<ref name="matsuda">松田「ホータン」『アジア歴史事典』8巻、308-309頁</ref>。西元[[前60年]](神爵二年),西漢朝廷設[[西域都護府]],作為與[[皮山國|皮山]]、于闐、[[扞罙]]、[[渠勒]]、[[精絕]]、[[戎盧]]等國的接口。[[公元2年]](元寿元年),冊封諸國國王,將佐按漢制封官授印,並在精絕設立「禾府」。于闐之於漢,有如後世[[朝鮮王朝|朝鮮]]之於[[明]]。[[57年]]後,于闐國勢興盛,鄰近諸國盡皆服從。[[73年]],于闐被[[東漢]][[班超]]攻打後從屬於[[東漢]],但在東漢勢力衰弱、退出西域後再度自立。[[三世紀]]時,于闐與[[鄯善]]、[[疏勒]]、[[龜茲]]、[[焉耆]]並列塔里木盆地的五大國,[[西晋]]封給五國國王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等稱號<ref name="silk286"/>。


[[元代]][[忽必烈]]治世時,于闐改名為'''斡端'''或'''五端城'''<ref>“高昌之西三四千里有五端城,即唐之于阗国也”见[[耶律楚材]]《[[西游录]]》</ref>,並設立斡端[[宣慰使]]元帅府,由[[蒙古帝國]]王族統治。[[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斡端是農業和紡織業繁榮的城市<ref name="marco">マルコ・ポーロ『東方見聞録』1巻(愛宕松男訳注, [[東洋文庫 (平凡社)|東洋文庫]], 平凡社, 1970年)、115-116頁</ref>,他寫道:“這是別失八里行省一部分居民都崇拜穆罕默德。它有許多城市和城鎮其中最富麗堂皇,和省會一樣。生活資料充足,棉花在這裡盛產。葡萄園、莊園和果園很多。人民以貿易和工業為生,他們一點也不好戰”<ref>{{cite book|last=Latham|first=Ronald|title=Marco Polo: the travels|year=1958|page=80 }}</ref><ref>{{cite book|last=Wood|first=Frances|title=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year=2002|page=18 |isbn=9780520243408|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voCv3h2QCsC&pg=PA18}}</ref>。
[[四世紀]]後,于闐從屬於[[前涼]]、[[前秦]]等政權,曾遭到[[吐谷渾]]、[[嚈噠]]等游牧民族的襲擊。從[[五世紀]]到[[十世紀]],于闐王國的語言是[[塞語]](Saka、Sakan),可能是[[健馱邏語]]的後裔<ref name="jiten">蓮池「ホータン」『中央ユーラシアを知る事典』、470-471頁</ref>,當時于闐的居民[[塞迦人]]可能是[[印歐語族]]的[[高加索人種]]<ref name="matsuda"/>。于闐作為東西方貿易樞紐,接受了伊朗和印度等各地區的文化<ref name="matsuda"/>。[[祆教]]在于闐王國盛行時,也建立了許多佛教寺廟。于闐王國由毗奢耶家族(Vijaya, Visa)統治,這一家族在唐代的漢姓為「[[尉遲]]」。


[[1755年]],[[清帝國]]擊潰準噶爾汗國,[[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於和阗设置和阗办事大臣,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徹底清剿白山派。清朝治下的和闐部署有少量官兵,作為地方治理的根據地之一。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和闐人口逐步増加,居民區擴展到古城牆外。[[1828年]],為了防禦,在舊城附近新建了新城<ref name="jitentoshi"/>。
[[七世紀]]初的于闐處於[[西突厥]]的支配之下,之後[[唐帝國]]西征打擊西突厥,[[648年]],于闐與疏勒、龜茲、焉耆併入唐朝影響下的「安西四鎮」。[[675年]](上元二年),為了抵擋[[吐蕃]]的攻擊,唐在軍事地位重要的于闐設立[[毗沙都督府]],但[[790年]][[安西大都護府]]與[[北庭大都護府]]都被吐蕃征服,于闐也進入吐蕃支配之下。吐蕃撤退後,李氏家族在于闐建立獨立政權<ref name="silk287">『シルクロード事典』、287頁</ref>,国王[[李圣天]]被[[後晉]]冊封为「大宝于阗国国王」。[[1006年]],于闐被中亞的伊斯蘭國家[[喀喇汗國]]征服併吞。在喀喇汗國的統治下,于闐被伊斯蘭化,伊朗-印度文化消失了<ref name="matsuda"/>。而且由於主要貿易路線的變化,伊斯蘭化後的于闐由國際貿易淡出,轉變為地方性的貿易地<ref name="jitentoshi">板垣、後藤『事典 イスラームの都市性』、553頁</ref>。


*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驻喀拉喀什(今[[墨玉]]县城)。
===伊斯蘭化後===
*民国二年(1913年),改和阗直隶州为和阗县。
[[1041年]],喀喇汗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喀什市|喀什噶爾]]的東喀喇汗國(哈侖系)領有和闐<ref name="silk288">『シルクロード事典』、288頁</ref>。西喀喇汗國在1089年亡於[[塞爾柱土耳其]],東喀喇汗國則多存活了40多年。
*民国九年(1920年),设[[和阗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和阗道为和阗行政区,设行政长官公署。
1134年,[[西遼]]征服[[塔里木盆地]],東喀喇汗國臣屬於西遼,和闐也連帶進入西遼的影響之下。西遼大多採取宗教寬容政策,直到1211年,[[乃蠻]][[屈出律]]篡奪西遼帝位,釋放之前起兵反抗被俘的東喀喇汗[[穆罕默德三世 (東喀喇汗)|穆罕默德三世]],將其送回喀什噶爾,但穆罕默德三世不受當地貴族的歡迎,入城時被刺死於城門洞中,東喀喇汗國宣告滅亡。喀什噶爾不肯歸附屈出律,屈出律每逢秋收時節派兵燒毀農作物。三、四年後,喀什噶爾因為饑荒只好歸順。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和阗行政区为和阗专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五团抵达和阗
屈出律原本信奉[[景教]],後在[[渾忽公主]]的勸說下改信佛教。喀什噶爾的穆斯林與[[基督徒]]被強迫改宗佛教,遭到宗教迫害<ref>[[アブラハム・コンスタンティン・ムラジャ・ドーソン|C.M.ドーソン]]『モンゴル帝国史』1巻([[佐口透]]訳注, 東洋文庫, 平凡社, 1968年3月)、147-148頁</ref>。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別]]率軍攻打西遼,哲別進入喀什噶爾後宣布[[宗教自由]],西遼屈出律政權徹底被蒙古消滅。
*1950年,設立和闐專區專員公署<ref name="hotanhistory">{{cite web|url=https://www.xjht.gov.cn/article/show.php?itemid=5910|script-title=zh:历史沿革|language=zh-hans|date=19 January 2019|access-date=22 January 2020|publisher=Hotan Prefecture People's Government|quote=|archive-date=2021-09-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24061637/https://www.xjht.gov.cn/article/show.php?itemid=5910|dead-url=no}}</ref>。

*1959年9月,改和阗为和田<ref name="chimeiyurai"/>。
[[元代]][[忽必烈]]治世時,于闐改名為'''斡端'''或'''五端城'''<ref>“高昌之西三四千里有五端城,即唐之于阗国也”见[[耶律楚材]]《[[西游录]]》</ref>,並設立斡端[[宣慰使]]元帅府,由[[蒙古帝國]]王族統治。[[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斡端是農業和紡織業繁榮的城市<ref name="marco">マルコ・ポーロ『東方見聞録』1巻(愛宕松男訳注, [[東洋文庫 (平凡社)|東洋文庫]], 平凡社, 1970年)、115-116頁</ref>。[[明代]]又恢復于闐稱呼[[1406年]]于闐王室向明進貢<ref name="chimeiyurai"/>。
*1971年6月,改和田专区为和田地区。

*1977年,建立和田地区行政公署。
[[十五世紀]]以降,和闐接連受[[東察合台汗國]]、[[葉爾羌汗國]]等支配,在葉爾羌汗國治下,[[和田市|和闐]]建立了城東的領主城(舊城)。[[1680年]],[[準噶爾汗國]]消滅葉爾羌汗國,和闐由[[噶爾丹|噶爾丹汗]]任命[[白山派]]的[[和卓]]治理。
*1979年,建立和田行政公署。

*1983年9月,自和田縣析置[[和田市]]。
[[1755年]],[[清帝國]]大致擊潰準噶爾汗國,[[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於和阗设置和阗办事大臣,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徹底清剿白山派。清朝治下的和闐部署有少量官兵,作為地方治理的根據地之一。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和闐人口逐步増加,居民區擴展到古城牆外。[[1828年]],為了防禦,在舊城附近新建了新城<ref name="jitentoshi"/>。

1860年代[[同治陝甘回亂|回民蜂起]]之際,[[回族]]在和闐建立了獨立政權<ref name="brithotan">{{cite web|url=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Hotan|title=Hotan|access-date=24 January 2020|website=[[Encyclopædia Britannica]]|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825142544/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Hotan|archive-date=25 August 2019|url-status=live}}</ref>。這一時期,和闐城周圍修建了約10公里的城牆,但城牆在短時間內崩毀,僅存[[1884年]]清代重修的部分新城牆<ref name="jitentoshi"/>。

=== 近現代 ===
[[1883年]](光绪九年)設[[和阗直隶州]],驻喀拉喀什(今[[墨玉县]]縣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设[[皮山县]];分38庄设[[洛浦县]]。

[[辛亥革命]]之後,[[1913年]](民国二年),[[北洋政府]]改和阗直隶州为[[和阗县]],兩年後自和阗县析置[[墨玉县]]。[[1920年]](民国九年),设[[和阗道]]。 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改和阗道为和阗行政区,设行政长官公署,隔年设[[策勒县]]。

[[1931年]],[[哈密]]事變後、和闐開始反抗[[中華民國]]的統治。[[1933年]],和闐與其他城市叛軍合流,成立[[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隔年2月5日,[[馬仲英]]的部下[[馬福元]]聯合[[馬占倉]]攻克了[[疏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瓦解,官員四散而逃。[[穆罕默德·伊敏]](Muhammad Amin Bughra)逃回和闐,在4月建立[[和闐伊斯蘭王國]]。6月12日,馬仲英的先頭部隊攻克和闐,和闐伊斯蘭王國滅亡。6月底,馬仲英的姐夫馬虎山率36師主力從皮山來到和闐,和闐以「Khotan」一名成為回族殖民政權[[東干斯坦]](Tunganistan)的中心,並維持獨立到[[1937年]]被蘇聯支持的[[盛世才]]攻克為止<ref>新免康「ホータン」『岩波イスラーム辞典』収録(岩波書店, 2002年2月)、895頁</ref>。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国民政府改和阗行政区为和阗专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设[[民丰县]]。

194912月22日[[解放軍]]解放和闐,隔年設立和闐專區專員公署<ref name="hotanhistory">{{cite web|url=https://www.xjht.gov.cn/article/show.php?itemid=5910|script-title=zh:历史沿革|language=zh-hans|date=19 January 2019|access-date=22 January 2020|publisher=Hotan Prefecture People's Government|quote={{lang|zh-hans|194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五团抵达和阗 ,和阗解放。1950年改称和阗专区,1959年改和阗为和田,1971年改专区为地区,1979年建立和田行政公署。}}|archive-date=2021年9月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24061637/https://www.xjht.gov.cn/article/show.php?itemid=5910|dead-url=no}}</ref>。[[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以簡體字書寫地名,[[1959年]]9月改和阗为和田<ref name="chimeiyurai"/>。

1962年,中國從[[中印邊境戰爭]]奪得[[阿克賽欽]],由和田管治。1971年改专区(district)为地区(prefecture),1977年,建立和田地区行政公署,兩年後建立和田行政公署。[[1983年]]9月,自和田縣析置[[和田市]]。


== 地理 ==
== 地理 ==

2022年5月25日 (三) 05:13的版本

坐标37°6′N 80°1′E / 37.100°N 80.017°E / 37.100; 80.017

和田市
县级市
和田市在新疆的位置
和田市
和田市
位置

和田市的地理位置
坐标:37°06′04″N 79°55′58″E / 37.1012°N 79.9327°E / 37.1012; 79.9327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
下级行政区
11
面积
 • 总计466.489 平方公里(180.112 平方英里)
人口(2016年)
 • 總計389,749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新疆時間UTC+6
郵政編碼848000
電話區號903
行政区划代码653201
網站和田市政府网

和田市维吾尔语خوتەن شەھىرى拉丁维文Xoten Shehiri, 旧称“和阗”,1959年更名为“和田[1]),位于新疆西南部和田地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边缘的绿洲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和田玉”、“和田毯”以及“和田绸”闻名天下。

历史

吐火羅人在2000多年前就生活在這個地區[2][3][4]。古代于闐王國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國家之一,也是佛教文化和學問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文化橋樑[5]三世紀時,于闐與鄯善疏勒龜茲焉耆並列塔里木盆地的五大國[6]648年,于闐與疏勒、龜茲、焉耆併入唐朝影響下的「安西四鎮」。[7]喀喇汗王朝領導人優素福·卡迪爾汗在1006年左右征服了于闐[8]。在喀喇汗國的統治下,于闐被伊斯蘭化,伊朗-印度文化消失了[9]

元代忽必烈治世時,于闐改名為斡端五端城[10],並設立斡端宣慰使元帅府,由蒙古帝國王族統治。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斡端是農業和紡織業繁榮的城市[11],他寫道:“這是別失八里行省的一部分,居民都崇拜穆罕默德。它有許多城市和城鎮,其中最富麗堂皇,和省會一樣。生活資料充足,棉花在這裡盛產。葡萄園、莊園和果園很多。人民以貿易和工業為生,他們一點也不好戰”[12][13]

1755年清帝國擊潰準噶爾汗國,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於和阗设置和阗办事大臣,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徹底清剿白山派。清朝治下的和闐部署有少量官兵,作為地方治理的根據地之一。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和闐人口逐步増加,居民區擴展到古城牆外。1828年,為了防禦,在舊城附近新建了新城[14]

  • 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驻喀拉喀什(今墨玉县城)。
  • 民国二年(1913年),改和阗直隶州为和阗县。
  • 民国九年(1920年),设和阗道
  •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和阗道为和阗行政区,设行政长官公署。
  •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和阗行政区为和阗专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 194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五团抵达和阗
  • 1950年,設立和闐專區專員公署[15]
  • 1959年9月,改和阗为和田[16]
  • 1971年6月,改和田专区为和田地区。
  • 1977年,建立和田地区行政公署。
  • 1979年,建立和田行政公署。
  • 1983年9月,自和田縣析置和田市

地理

和田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玉龙喀什河畔的绿洲内,邻近喀拉喀什河。其北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南为昆仑山脉。和田市地形南高北低,是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的冲积平原。海拔在1300-1450米之间。农业以种植蔬菜、瓜果、花卉棉花为主。工业有手工业、煤炭采掘、食品等门类。

和田市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全市年平均气温12.5 ℃,降水38毫米。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四季多风沙,每年浮尘天气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据环保部门测定,和田全年没有一二类天气,三类、四类天气各28天,五类天气300多天,月均降尘124吨/平方公里。

1981−2010年间和田市的平均气象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1.3
(34.3)
6.9
(44.4)
15.8
(60.4)
23.5
(74.3)
27.8
(82.0)
31.1
(88.0)
32.6
(90.7)
31.7
(89.1)
27.4
(81.3)
20.6
(69.1)
11.6
(52.9)
3.1
(37.6)
19.5
(67.0)
日均气温 °C(°F) −3.9
(25.0)
1.3
(34.3)
9.6
(49.3)
16.8
(62.2)
21.1
(70.0)
24.3
(75.7)
25.8
(78.4)
24.9
(76.8)
20.4
(68.7)
13.2
(55.8)
5.1
(41.2)
−2.2
(28.0)
13.0
(55.5)
平均低温 °C(°F) −8.2
(17.2)
−3.4
(25.9)
4.0
(39.2)
10.7
(51.3)
15.2
(59.4)
18.5
(65.3)
20.0
(68.0)
19.3
(66.7)
14.5
(58.1)
7.0
(44.6)
0.0
(32.0)
−6.3
(20.7)
7.6
(45.7)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9
(0.07)
1.9
(0.07)
2.5
(0.10)
2.9
(0.11)
7.2
(0.28)
8.9
(0.35)
7.2
(0.28)
4.6
(0.18)
3.6
(0.14)
1.5
(0.06)
0.5
(0.02)
1.4
(0.06)
44.1
(1.72)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2.0 1.7 0.7 1.1 1.9 2.6 2.9 1.8 0.8 0.3 0.3 1.2 17.3
平均相對濕度(%) 54 44 32 29 34 38 43 44 44 41 43 54 42
月均日照時數 167.8 163.9 185.8 208.3 234.5 253.2 242.5 231.2 240.0 260.5 221.1 178.2 2,587
可照百分比 55 54 50 53 54 58 54 55 65 75 72 60 58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1971−2000年间的降水天数和日照数据)[17][18]

行政区划

包括和田市的地圖(USATC, 1971年)

和田市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5个[19]

奴尔巴格街道、​古江巴格街道、​古勒巴格街道、​纳尔巴格街道、​拉斯奎镇、​玉龙喀什镇、​吐沙拉镇、​肖尔巴格乡、​伊里其乡、​古江巴格乡、​吉亚乡、​阿克恰勒乡北京工业园区

交通

人口

2016年,和田市總戶數為88557戶,總人口389749人(女性194007人),其中:鄉村人口175465人,城鎮人口214284人。按民族構成劃分,維吾爾族人口35.19萬人,佔總人口的90.3%;漢族3.65萬人,佔總人口的9.37%;其他民族0.13萬人,佔總人口的0.33%。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7.29‰,人口死亡率為6.18‰,人口自然增長率11.12‰。

特色物产

和田的丝绸纺织

和田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上的交通和贸易重镇,物产丰富,由以“和田玉”、“和田毯”、“和田绸”(维吾尔语称“艾提莱斯”)三者最为著名,譽称“和田三宝”。

和田玉古称昆仑玉,其中的羊脂玉尤其珍贵,“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后制为传国玺)和北京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中国印”印章均是用这种玉石雕刻而成。

和田地毯系用当地产的毛手工编织而成,弹性足、拉力强,图案丰富且富有光泽,即可作铺毯,也可作观赏用的挂毯。

和田是新疆最大的缫丝生产中心,蚕茧产量约占全疆的七成左右。所产丝绸质地柔软、轻盈飘逸,色泽艳丽而又不失端庄,轻盈飘逸而又不失稳重,极具西域风情。

大学

中学

参考文献

  1. ^ 存档副本. [201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2. ^ Mallory, J. P. and Mair, Victor H. 2000. The Tarim Mummies: Ancient China and the Mystery of the Earliest Peoples from the West, pp. 132, 155-156. Thames & Hudson. London. ISBN 0-500-05101-1.
  3. ^ Bonavia, Judy. The Silk Road: Xi'an to Kashgar. Revised by Christopher Baumer (2004), p. 317. Odyssey Publications. ISBN 962-217-741-7.
  4. ^ Chunxiang Li; Hongjie Li; Yinqiu Cui; Chengzhi Xie; Dawei Cai; Wenying Li; Victor H Mair; Zhi Xu; Quanchao Zhang; Idelis Abuduresule; Li Jin; Hong Zhu; Hui Zhou. Evidence that a West-East admixed population lived in the Tarim Basin as early as the early Bronze Age. BMC Biology. 2010, 8 (15): 15. PMC 2838831可免费查阅. PMID 20163704. doi:10.1186/1741-7007-8-15. 
  5. ^ Khotan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com. [2012-04-06]. 
  6.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silk28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シルクロード事典』、287頁
  8. ^ James A.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55–. ISBN 978-0-231-13924-3. 
  9.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matsuda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0. ^ “高昌之西三四千里有五端城,即唐之于阗国也”见耶律楚材西游录
  11. ^ マルコ・ポーロ『東方見聞録』1巻(愛宕松男訳注, 東洋文庫, 平凡社, 1970年)、115-116頁
  12. ^ Latham, Ronald. Marco Polo: the travels. 1958: 80. 
  13. ^ Wood, Frances.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2002: 18. ISBN 9780520243408. 
  14.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jitentoshi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5. ^ 历史沿革. Hotan Prefecture People's Government. 19 January 2019 [22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中文(简体)). 
  16.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chimeiyurai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7.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国气象局. [2020-04-15]. 
  18.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国气象局. 
  19. ^ 2023年和田市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