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Siyuwj/沙盒/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29°52′25″N 121°32′09″E / 29.87361°N 121.53583°E / 29.87361; 121.53583

天一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浙江省寧波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2-31
登錄1982年

天一閣位於中國浙江省寧波市月湖西側的天一街,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於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閣內收藏了大量珍貴的圖書典籍,其中不少為孤本和善本,對後世其他藏書樓的興修也產生過重大影響。天一閣一度藏書7萬餘卷,但1840年以後,由於吏治腐敗、盜竊和自然損毀,至1949年,書籍僅存1.3萬餘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查訪和募捐,閣中藏書達到30萬卷[1]。1982年,天一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其歷史和知名度,天一閣也成為寧波城市的象徵[2]

歷史[編輯]

天一閣藏范欽像

創立[編輯]

天一閣建於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范欽所建的私家藏書樓。范欽,字堯卿,號東明,嘉靖十一年進士,曾在湖北、江西、廣西、福建、雲南、陝西、河南等地為官。與當時士大夫風行的愛好相同,范欽喜好讀書和藏書,曾經任職的眾多地域為他提供了豐富的藏書收集來源。每到一地,范欽均會收集和抄錄當地的刻本。而身居高位則為范欽提供了接觸大量官方文書的機會,使得天一閣藏書中有其他藏家無法獲得的軍令、奏疏、條例等收藏。范欽對明代當朝的實錄、登科錄、地方志、詩文集等當時藏書家視為「三式之書」而不予收藏的書籍盡心收錄,使之成為日後天一閣重要的收藏,為後世學者提供了他處難以覓得的重要資料[3][4]:1667-1668

范欽最早的藏書樓名為「東明草堂」,又名「一吾廬」。辭官歸家之後,范欽在月湖西側的芙蓉洲建造住宅,又在宅東建造新的藏書樓。藏書樓初建時尚未命名,范欽觀吳道士龍虎山天一池石刻,認為其中包含的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的含義與自己的藏書樓十分契合,於是將新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注 1][5][4]:1669[6]

傳承與發展[編輯]

黃宗羲像

1585年,范欽去世。據全祖望《天一閣藏書記》載,范欽去世前,將家產分為藏書和其他家產兩部分。長子范大沖自願放棄其他家產的繼承權,而繼承了父親收藏的7萬餘卷藏書,這也形成了天一閣「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祖訓。范大沖在維繫和補充天一閣藏書的同時,也建立了維繫天一閣藏書的族規,規定藏書歸子孫共有,非各房齊集書櫥鑰匙,不得開鎖。這些制度在天一閣私藏時期一直保留,並得到歷代補充[3]

1665年,范欽的曾孫范光文在天一閣前修造園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獅一象」等動物形態,改善了天一閣周圍的環境[7]。這一時期同時也是天一閣藏書最為豐富的時期。據考證,當時天一閣藏書達到5000餘部,70000餘卷,此後直到1949年,藏書幾乎沒有增加[8]

1676年,范欽後人范光燮傳抄天一閣百餘種書籍供士子閱讀。范光燮破例幫助大學者黃宗羲登樓閱讀天一閣藏書,使得黃宗羲成為第一個進入天一閣的外族人。黃宗羲為天一閣編制書目,並撰寫《天一閣藏書記》,讚揚范氏後人「范氏能世其家,禮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雲煙過眼,世世子孫如護目睛」[9]。天一閣因而提高了在學者中的知名度[3]。自此以後,天一閣逐漸結束對外封閉的狀態,對著名學者開放,儘管獲得這種機會的學者並不多[10]

范懋柱輯《天一閣藏書總目》,序中提及「乾隆間詔建七閣,參用其式,且多寫其書入四庫,賜以圖書集成,亦至顯榮矣」。

1773年,乾隆帝詔修《四庫全書》時,范欽八世孫范懋柱進呈天一閣珍本641種[11],數量上名列全國第二,且質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書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庫全書總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書從未歸還,使得天一閣藏書下降到4819部[12]。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頒諭旨,恩賞天一閣《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以示嘉獎,且派遣杭州織造寅著前往天一閣了解建築格局,並下旨仿天一閣建造文淵閣等「內廷四閣」,「閣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閣」,希望借鑑天一閣的設計使得《四庫全書》能夠安全保存[13][14]。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賜范家郎世寧刻《平定回部得勝圖》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賜《平定兩金川戰圖》十二幅。

1829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後人對藏書樓進行大修,更換磚瓦台階,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時修訂天一閣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種,條款十五項,嚴格保證天一閣圖書「書不出閣」[3][10]

戰亂、損失與重修[編輯]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寧波府城陷落。英國占領軍掠奪《大明一統志》等輿地書數十種。至1847年,天一閣中僅存書籍2223部[8]。1861年,太平軍攻陷寧波,盜賊乘亂盜取天一閣藏書出售,後部分書籍被范欽十世孫范邦綏盡力購回[3]。據薛福成命人所編《天一閣見存書目》,至1884年,天一閣存有原藏書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圖書集成》8462卷。中華民國成立後的1914年,大盜薛繼渭潛入天一閣,與樓外盜賊裡應外合,將盜走的天一閣書籍運往上海,在書店中出售,後被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巨資贖回一部分,藏於東方圖書館涵芬樓,但在抗日戰爭中由於東方圖書館被炸而焚毀。這一事件使得天一閣藏書損失千部[8]

1933年天一閣重建時,寶書樓藏書遷至范氏詒谷堂保存,政府派人巡視

儘管遭遇社會動盪,范氏後人和寧波熱心人士對天一閣的關注沒有停止。1933年9月18日,颱風造成天一閣寶書樓東牆傾頹,范氏後人無力維修。在鄞縣縣長陳寶麟支持下,馮孟顓、楊菊庭等地方人士與范氏後人成立重修天一閣委員會,負責天一閣的維修和擴建事宜。該委員會的成立標誌着社會力量全面介入天一閣管理。在委員會主持下,藏書樓得到了修繕。寧波府學內的尊經閣被遷移至天一閣內,並將80餘方碑刻移至天一閣後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時,在尊經閣西側開闢千晉齋,將寧波學者馬廉搜集的歷代古磚和寧波城牆拆除後收集的城磚予以陳列[15]:4-7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了保護天一閣藏書,在重修天一閣委員會主持下,天一閣經歷了建成370年以來的首次大範圍出閣。首批三箱書籍於1937年8月17日離開天一閣。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運離天一閣,運往鄉間暫避。1939年4月12日,藏書改由浙江省教育廳代管,先前運出的兩批藏書和閣中剩餘的藏書總計28箱,9080冊,由鄞縣政府加封,運往龍泉縣後方,暫存於躂石鄉,與浙江省圖書館的藏書一同隱蔽。抗戰結束後,這批藏書被運往杭州,直到1946年12月16日,天一閣藏書方才運回閣中,並於次年3月1日至3日進行了天一閣建成以來的首次公開展出[16]

公藏時期[編輯]

渡江戰役前夕,周恩來曾指示保護天一閣。1949年5月占領解放軍寧波後,第二十一軍曾派兵保護天一閣[4]:1708。1949年6月9日,寧波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天一閣,並使之成為事業單位,范氏後人范盈性、范鹿其成為公職人員。寧波多位本地藏書家將個人藏書捐獻給天一閣,管理部門也從各個渠道徵集古籍,使得天一閣藏書得到豐富[4]:1673文化大革命時期,天一閣藏書處於封存中,並未受到損失,部分藏書家為防止自己的藏書遭到破壞,將藏書捐贈給天一閣保存,使得藏書不降反增。但由於紅衛兵闖入,閣中部分雕像、楹聯、匾額遭到破壞[17]:50-54。1981年,閣中書籍遷移至新書庫保存,原藏書樓不再藏書,僅作展示功能。次年,天一閣入選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天一閣已經擁有藏書30萬卷,並仍在增加,同時設有專門的古籍修復部門[3]。2010年底,天一閣古籍數字化平台建立,以館藏善本為主的3萬冊古籍得到數字化,供在線查閱[18]

建築[編輯]

寶書樓[編輯]

寶書樓即天一閣藏書樓。藏書樓為重檐硬山頂二層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81平方米。下層為廳堂,上層藏書。依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義,下層六間,上層一間,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下層正中匾額為《九成宮醴泉銘》集字,屋內樓板和桁條繪製水波、水草等形象,寄託防火的願望[19]:26,29。上層不用板作分隔,僅用書櫥隔斷。六間中,最西一間為樓梯間,最東一間為隔絕潮氣而空置,其餘部分藏書。正中有明隆慶五年(1571年)王相原所書「寶書樓」匾額和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阮元所題「天一書藏」匾額。1934年重修時,在閣下藻井繪製仿《營造法式》式樣的彩畫,照壁門加刻黃宗羲和全祖望所作的兩篇《天一閣藏書記》[4]:1670。藏書樓與生活區分開,牆門不相對。樓周圍留有空地,並修築圍牆。與此同時,藏書樓和周邊充分設置安全出口用於疏散。這些細節提高了藏書樓的防火能力,也為後世藏書樓所參考[20]

附屬園林[編輯]

寶書樓前為天一池,蓄水以備火災時需要。相傳池水與月湖相通,以保證水量源源不斷。池邊原有「天一池」碑刻,但碑和拓片均不知去向,僅存背面《天一池記》拓片。池北有石欄,東、西、南則被假山環抱,假山外築有圍牆。假山上的「天一池」三字,為民國重修時依照唐玄宗《紀太山銘》集字刻成[17]:4。假山東部有一方亭,原名「攬勝」,上有楹聯「開徑望三益,高譚玩四時」。西側臨水原有茅亭名「漱潤」,民國時改為瓦亭,並更名「蘭亭」,在西壁刻豐坊臨摹的《蘭亭集序》。相傳假山和亭均為范欽曾孫范光文所建,假山與亭構成「福祿壽」三字,並有「九獅一象」的象形[17]:12

范氏故居[編輯]

范氏故居原為范宅東廳,為范氏後裔居所,現存建築建於1829年,為兩層四間樓房,門前有范氏後裔范永祺所寫楹聯「家釀滿瓶書滿架,山花如繡草如茵」。故居南面的大門「司馬第」為1996年復建,門前8塊旗杆石為明代遺物[19]:22,157

東明草堂[編輯]

東明草堂為天一閣建成前范欽的藏書樓,得名於范欽別號,又名「一吾廬」。原建築為五開間,為范氏司馬第前宅中廳和客廳,現已不存。現有建築為1980年從觀音寺遷建的清道光年間建築,為單層三開間硬山頂,南側照壁為現代增建的蚌殼堆塑獬豸[19]:14,15,20

藏書[編輯]

天一閣自范欽藏書開始即編有書目,現存較全書目為清代康熙年間《天一閣書目》,共記錄藏書5028部,共計16900本,然而該目錄仍不完整,且並未包含進士登科錄等書目,因而實際藏書應當大於此數[17]:14-17。自清乾隆年間獻書起,藏書開始外流,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阮元為天一閣編目,共輯錄圖書4094種,共53799卷[15]:40-41。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掠走部分書籍。太平軍占領寧波期間,小偷將書倒賣於造紙作坊。至1884年薛福成編《天一閣見存書目》記錄藏書2152部,17382卷,古今圖書集成8462卷[8]

初藏[編輯]

天一閣現存的古籍善本大都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為海內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舉錄,分別有271種和370種。科舉錄分進士會試鄉試三種,藏量占該類文獻存世量的八成以上。更珍貴的是,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萬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無缺的進士登科錄,堪稱鎮樓之寶。

後續收藏[編輯]

管理制度[編輯]

流散與收集[編輯]

民間傳說[編輯]

清人謝堃在《春草堂集》中記敘了一個與天一閣有關的愛情悲劇。相傳嘉慶年間寧波知府丘鐵卿之女錢繡芸愛書,久聞天一閣藏書豐富,欲登樓閱讀,因而便托知府做媒,嫁給范欽後人范邦柱。但由於范邦柱並未掌管藏書樓,且族規禁止婦女登樓,竟鬱鬱而終。臨終時,錢繡芸告訴丈夫,願來生成為芸草,與書香為伴[21]

影響[編輯]

建築[編輯]

由於乾隆諭旨皇家藏書樓仿造天一閣格局,北京瀋陽承德揚州鎮江杭州興建的文淵、文溯、文津、文匯、文瀾、文宗七閣均仿造天一閣的格局[14]。此外,眾多民間藏書家的藏書樓也依照天一閣建造。其中包括盧址的抱經樓等[22]。美國羅得島大學孔子學院建築也結合了天一閣和北京恭王府的風格[23]

文化[編輯]

當代寧波籍文化人士余秋雨曾在其散文集《文化苦旅》中收入《風雨天一閣》一文,用散文的筆法記敘了天一閣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24]。由黃磊導演,黃磊、馬伊俐范冰冰耿樂等著名演員主演的古裝電視劇《天一生水》以天一閣藏書為背景,反映了清末民初社會動盪的背景下一個家族的悲歡離合[25]。由於天一閣的知名度,這座藏書樓也成為代表寧波的重要符號。2009年,寧波城市形象主題口號被確定為「書藏古今,港通天下」,其中的「書藏古今」便與天一閣有關[2]

保護與展示[編輯]

注釋[編輯]

  1. ^ 此說依全祖望《天一閣碑目記》的說法。另有乾隆杭州織造寅著上奏,稱鑿池時土中似有「天一」二字,范欽因而悟得「天一生水」的道理

參考資料[編輯]

  1. ^ 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 寧波檔案局. 2008-09-19 [2011-05-10]. 
  2. ^ 2.0 2.1 孫世雲 趙丹丹. 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中国宁波. 中國寧波網. 2009-08-20 [2011-05-10]. 
  3. ^ 3.0 3.1 3.2 3.3 3.4 3.5 駱兆平. 天一阁藏书文化的历史轨迹和发展前景. 中國典籍與文化. 1997, (2). 
  4. ^ 4.0 4.1 4.2 4.3 4.4 第三十编 天一阁.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07. ISBN 978-7-213-06170-7. 
  5. ^ 袁慧. 知人论世话范钦——兼论范钦的藏书思想和学术造诣. 天一閣博物館. [2011-05-10]. 
  6. ^ 第四十一卷 文物古迹. 宁波市志. 中華書局. 1995: 2446–2448. ISBN 978-7-101-01507-2. 
  7. ^ 天一阁博物馆简介. 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0-09-14 [2011-05-10]. 
  8. ^ 8.0 8.1 8.2 8.3 劉水養. 天一阁藏书及社会贡献史考略.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07, (5). 
  9. ^ 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
  10. ^ 10.0 10.1 諸煥燦. 天一阁与五桂楼藏书借阁制度之比较. 天一閣文叢. 
  11. ^ 天一閣進呈珍本數量據駱兆平《天一閣進呈書目校錄》所增補書目。
  12. ^ 崔富章. 天一阁与《四库全书》——论天一阁进呈本之文献价值.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1, 38: 148–155. 
  13. ^ 王先謙《東華續錄》乾隆卷七九
  14. ^ 14.0 14.1 乾隆《文淵閣記》
  15. ^ 15.0 15.1 駱兆平. 天一阁藏书史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3253-979-6. 
  16. ^ 李廣華 賀宇紅. 1939·天一阁之痛. 《中華遺產》. 2007, (8): 116–123. 
  17. ^ 17.0 17.1 17.2 17.3 駱兆平. 天一阁杂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325-8124-5. 
  18. ^ 王路. 天一阁新书库落成 古籍数字化启用. 寧波日報. 2010-12-09 [2011-05-10]. 
  19. ^ 19.0 19.1 19.2 龔烈沸. 话说天一阁. 寧波出版社. 2011. ISBN 978-7-80743-674-4. 
  20. ^ 肖方. 天一阁——古代藏书楼防火之典范. 中國消防. 2016, (2). 
  21. ^ 虞琰. 话说国保的故事-香芸芳魂伴书藏 (PDF). 寧波日報. 2006-12-14: A10 [2011-05-10]. 
  22. ^ 徐雁. 论天一阁的文化影响力. 江蘇圖書館學報. 1998, (4). 
  23. ^ 李月紅 王婷. “第一藏书楼”天一阁将在美国大学仿造. 浙江日報. 2007-03-15 [2011-05-10]. 
  24. ^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001年第2版. 東方出版中心. : 128–143. ISBN 7-80627-698-X. 
  25. ^ 董芳. 看《天一生水》感受命运无常 众明星吐露心事. 新快報. 2005-06-24 [2011-05-10]. 

參考書目[編輯]

  • 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
  • 阮元《研經室二集》卷7《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序》
  • 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卷十七《天一閣藏書記》
  • 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卷十七《天一閣碑目記》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