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 |
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天津市滨海新区[2] |
分类 |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1858年 |
编号 |
1-1 |
登录 |
1962年河北省天津市人民委员会公布
1982年7月9日重新公布 |
|
|
大沽口炮台原为中国明清时期北方海防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是三次大沽口战役的主战场。该遗址目前位於中國天津市滨海新区东炮台路。目前,大沽口炮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为大沽口炮台博物馆和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园,为“津門十景”之一。[5]
1860年8月21日,大沽炮台被英法联军攻陷后的景象
大沽口炮台最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早年曾驻防天津卫的戚继光督造。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对大沽炮台进行了修建和维护。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继续维修扩充,其中南岸增设三座炮台,北岸增设两座炮台,并且分别以“威”、“震”、“海”、“门”和“高”五字为名号。至此,大沽口炮台共有大型炮台六座,小型炮台二十五座,置大小炮六十四尊。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以6艘炮艇掩护陆战队近千人向炮台侧面登陆,清军发炮反击,杀伤近百名联军士兵。直隶总督谭廷襄却弃守逃亡,炮台守军孤立无援,清军大约300多人战死,南北炮台陆续被英法联军攻占。[6]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陆并由清军保护到北京换约,但遭到拒绝。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展开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海军司令贺布亲带领12艘军舰于下午3时攻击大沽口炮台,清政府守军发炮反击使英法军舰遭受损伤,有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此后,英法联军屡屡遭受重创于当日夜间撤退。[7]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展开第三次大沽口之战。[8]之后英法联军从陆续攻下新河、塘沽,接着从大沽炮台北侧进攻,清军在奋战后溃败,北炮台被联军攻下。之后僧格林沁以咸丰命令放弃南炮台,剩余清军撤退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联军控制。
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清政府继续对大沽炮台进行了修建、维护。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再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整修和扩建。1900年,提督罗荣光率守军及义和团在大沽口炮台抗击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受到大沽口炮台的猛烈还击,但最终失陷。后根據清朝與八國聯軍簽署的《辛丑條約》規定,列強要求清政府将大沽口炮台拆毀。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将大沽口炮台遗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
大沽口炮台博物馆[编辑]
大沽口炮台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585平方米,设计造型为“不规则放射状”,整体建筑材料为锈钢板,博物馆内部分为展厅、临时展厅、放映厅、库房和其他附属用房等。展厅内设有四大展区,主题分别为“大沽口”、“战争”、“辛丑条约”、“永远的大沽口”。其中,“大沽口”主题展厅展现了大沽口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地位。“战争”主题展厅展现了展馆外主题纪念公园中的展品和战争的效果。“辛丑条约”主题展厅展现了辛丑条约签订的过程。“永远的大沽口”主题展厅透过该展厅的玻璃窗重点介绍了大沽口炮台遗址。[10]
内部链接[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