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武帝
魏太武帝 | |||||||||||||
---|---|---|---|---|---|---|---|---|---|---|---|---|---|
統治 | 423年12月27日-452年3月11日(28年75天) | ||||||||||||
出生 | 408年 北魏天賜五年 | ||||||||||||
逝世 | 452年3月11日 正平二年二月初五日甲寅 | (43—44歲)||||||||||||
安葬 | |||||||||||||
| |||||||||||||
政权 | 北魏 |
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鮮卑名
生平
[编辑]拓拔焘即位时,只有十六岁,大臣们都拿他当小孩子看。于是拓拔焘决定先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令人刮目相看,北魏国力进入鼎盛。427年,拓跋燾在連續兩年突擊統萬城之後,占領胡夏的北部地區(包含首都統萬),並一度攻下關中,胡夏雖遷都至平涼,卻於次年(428年)打敗魏軍並收復關中。北魏在429年北伐柔然大獲全勝之後,趁著柔然近十年都難以恢復的良機,把軍隊主力向南進攻,於430年大敗劉宋與胡夏的聯合攻勢,不但占領胡夏大部分的關隴領土(包含平涼、關中、隴西郡),更在431年從宋軍手中奪回河南四鎮(洛陽、虎牢等),拓拔焘返回首都平城,祭告太廟並舉行盛大的慶功典禮。
撤退到上邽的夏主赫連定,雖於431年滅西秦而稍微挽救了國勢,並意圖再滅北涼以維持胡夏,但卻在432年,被吐谷渾君主慕容慕璝襲擊而俘虜。同年赫連定被送給北魏,拓拔焘將其處死,胡夏亡。436年拓跋燾派軍東征北燕,燕主馮弘在高句麗大軍的保護之下,將首都人民全部東遷高句麗,而魏軍主帥忌憚高軍,坐看燕人東撤;北燕雖然滅亡,但只得空地空城,因此拓跋燾大怒之下處罰了征燕主帥娥清、古弼。439年拓拔焘率大軍圍攻北涼首都姑臧,涼主沮渠牧犍出降,北涼亡。至此,北魏統一華北,与江东的刘宋王朝对峙,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自前涼张氏以来,河西地方文化学术比较发达,号称多士。北魏自道武帝以后,政治上使用汉族高门,汲取不少魏晋典制。431年,藉由同年打敗劉宋的威勢,拓拔焘下詔,徵聘關東地區的數百名士(多為領導地方的世家大族)入朝為官,也就是把山東郡姓如范陽盧氏、博陵崔氏、趙郡李氏等勢力一網打盡,強迫他們到平城擔任無薪水的官職,讓漢人世族的勢力與北魏政權相結合。當時被徵召的名士高允,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徵士頌〉來追憶、讚揚此盛事。[1]439年北魏吞并河西后,又有大批河西文士进入北魏统治区域,不少人被徵召到平城去做官,受到重用,北魏的儒学才开始兴盛。
之後,拓拔焘又击溃吐谷渾、柔然,扩地千餘里。他一共七次率军进攻柔然,太平真君十年(449)大败柔然,收民畜凡百余万,柔然可汗远遁,北方边塞再度得到安静。
他在450-451年对宋的战争中,雖然大勝,但人馬死傷近半,又使軍民疲憊,怨聲不已。末期又刑罰殘酷,使国内政治混乱。譬如崔浩修国史详实记载魏先世事迹,可能涉及某些鲜卑习俗和隐私,有伤体面,拓跋焘不惜发动國史之獄,将三朝功臣司徒崔浩处死,连清河崔氏与浩同宗者以及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遭株連。事后拓跋焘说 “崔司徒可惜”,有后悔之意;再如監國執政的太子,也在父子權力衝突下,被宦官宗愛的讒言害死。正平二年二月甲寅(452年3月11日)拓跋焘被宗爱杀死,享年四十五歲,谥号太武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统治时期,氐、羌、屠各,以及所谓“杂虏”、“杂人”的各族暴亂非常频繁。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卢水胡盖吴在关中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发动的起义,声势最为浩大。盖吴建号秦地王,有众十余万,得到安定卢水胡刘超、河东蜀薛永宗的响应,拓跋焘调动强大的兵力才镇压下去。
拓跋焘受崔浩、寇谦之影响,奉道排佛。镇压盖吴过程中,在长安佛寺中发现大量兵器,认为佛寺与盖吴通谋,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詔:「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是為北魏太武帝滅佛,三武滅佛之一(另外兩位是北周武帝和唐武宗)。
才能與性格
[编辑]拓跋焘天生將才,为人勇健,善于指挥。战阵亲犯矢石,神色自若,命将出师,违其节度者多败,因此将士畏服,为之盡力。有知人之明,常从士伍中选拔人才。赏不遗贱,罚不避贵,虽所爱之人亦不宽假。他放棄父親拓跋嗣築邊城防禦柔然的政策,主動攻擊柔然並獲得成功。他自奉俭朴,而赏赐功臣绝无吝嗇,幾乎把資源都用在主動出擊的軍功賞賜之上。认为元老功臣勤劳日久,应让他们以爵归第,随时朝见饷宴,百官职务则可另简贤能。这样就保证了行政效率,使政治多少能健全发展。他倚重汉人,李顺、崔浩、李孝伯等先后掌握朝权,但個性果於殺戮,處死大臣後常懊悔自己太快動刀。
胡名
[编辑]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认为,魏太武帝的胡名“佛狸”是官號,阿尔泰语系中büri或böri的音譯,意为“狼”,“伐”或bäg是官稱,且是魏晉時期鮮卑諸部使用最為廣泛的政治名號[2]。
評價
[编辑]- 北齊史官魏收於《魏書》的「史臣曰」評論說:「世祖聰明雄斷,威靈傑立,藉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險夷。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盪河源,南夷荷擔,北蠕削跡,廓定四表,混一戎華,其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業,光邁百王,豈非神叡經綸,事當命世。至於初則東儲不終,末乃釁成所忽。固本貽防,殆弗思乎?」
- 唐代某貴族「公子」[a]與世族虞世南的對話:「公子曰:『魏之太祖、太武,孰與為輩?』先生曰:『太祖、太武,俱有異人之姿,故能辟土擒敵,窺覦江外。然善戰好殺,暴桀雄武,稟崆峒之氣焉。至於安忍誅殘,石季龍之儔也。』」[3]
- 北宋司馬光評論說:「(北魏)繼以明元、太武,兼有青、兗,包司、豫,摧赫連,開關中,梟馮弘,吞遼碣,擄沮渠,并河右,高車入臣,蠕蠕遠遁;自河以北,逾於大漠,悉為其有;子孫稱帝者,百有餘年。左袵之盛,未之有也。」[4]
- 资治通鉴记载: 魏主(指太武帝)為人,壯健鷙勇,臨城對陣,親犯矢石,左右死傷相繼,神色自若;由是將士畏服,咸盡死力。性儉率,服御飲膳,取給而已。群臣請增峻京城及修宮室曰: 「《易》云:『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又蕭何云:『天子以四海為家,不壯不麗,無以重威。』」帝曰:「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險。』屈丐蒸土築城而朕滅之。 豈在城也?今天下未平,方須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為。蕭何之對,非雅言也。」每以為財者軍國之本,不可輕費。至於賞賜,皆死事勳績之家,親戚貴寵未嘗橫有所及。命將出師,指授節度,違之者多致負敗。明於知人,或拔干於卒伍之中,唯其才用所長,不論本末。聽察精敏,下無遁情,賞不遺賤,罰不避貴,雖所甚愛之人,終無寬假。常曰:「法者,朕與天下共之,何敢輕也。」然性殘忍,果於殺戮,往往已殺而復悔之。[5]
其他
[编辑]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拓拔焘遣大臣李敞所刻的石刻祝文,存於嘎仙洞内的石壁上。1980年7月30日,中国考古学家米文平等人在此洞发现石刻祝文,结合当时在洞内发现的陶器碎片等,认定此处即为史书中记载的北魏祖庭。但该洞是否确实就是拓跋鲜卑的发源地,史学界尚有争论。[6]
佛狸祠
[编辑]《魏书·世祖纪下》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南宋诗人辛弃疾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后又有《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东巡御射碑
[编辑]太延元年(435年)十月,太武帝东巡冀州、定州,二十日甲辰到定州,驻驾于新城宫。十一月十六日己巳,在广川(河北景县)校猎。二十三日丙子到达邺城(河北临漳),祭祀密太后(太武帝母杜氏)庙,并慰问老年族人,褒礼贤俊。十二月二十日癸卯派遣使者到北岳恒山祭祀。次年正月初二甲寅从五回道返回平城。
在东巡至河北易县南管头之南画猫村古徐水河谷时,见山岩险峭,景观奇丽,魏太武帝即兴在猫儿岩下演示射术,射出的箭越过猫儿岩有三百多步,魏太武帝又命令随从擅于射箭的将士数百人都去射箭,武卫将军昌黎公拓跋丘、前军将军浮阳侯拓跋齐、中坚将军蓝田侯豆代田、射声校尉安武子韩茂、次飞督安熹子李盖等六人作为魏军中箭术出众的代表射箭,但没有超过魏太武帝的射程。镇东将军、定州刺史、乐浪公请求立碑纪念。到太延三年丁丑(437年)碑刻完工,乐浪公已去职,新任刺史征东将军、张掖公秃发保周接手此事。
东巡碑碑额题【皇帝东巡之碑】,史籍最早提到北魏太武帝东巡碑,是郦道元《水经注》。郦书之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六七易州满城县条,也曾提及此碑,称引的内容有溢出郦书者。此后东巡碑湮没无闻将近千年,直到1935年,由徐森玉(鸿宝)先生在河北易县觅得原碑,把20份拓本带回北平,次年傅增湘、周肇祥也前往摹拓,东巡碑才重新现身,为艺林所重[7]。今碑已破碎,仅剩残片若干块。
家庭
[编辑]后妃
[编辑]- 太武皇后赫连氏,可敦
- 敬哀皇后,贺氏,初为夫人,生拓跋晃。追封皇后
- 左昭儀馮氏,北燕昭成帝馮弘季女、北魏遼西王馮崇、馮朗、馮邈妹、柔然可汗斛律妻姐,為文明太后姑母
- 左昭儀閭氏,生南安王拓跋余。原为夫人,吴提妹妹
- 右昭仪沮渠氏,沮渠蒙遜女,即兴平公主
- 贵人赫连氏,赫连皇后妹妹
- 贵人赫连氏,赫连皇后妹妹
- 椒房越氏,生晋王拓跋伏罗
- 椒房舒氏,生东平王拓跋翰
- 椒房弗氏,生临淮王拓跋谭
- 椒房伏氏,生楚王拓跋建
子女
[编辑]- 拓跋晃,追尊魏景穆皇帝,生母賀皇后
- 拓跋伏羅,北魏车骑大将军、晉王,生母越椒房
- 拓跋翰,北魏東平王,生母舒椒房
- 拓跋譚,第三子,北魏侍中、中军大将军、臨淮宣王,生母弗椒房
- 拓跋建,北魏楚王,生母伏椒房
- 拓跋余,北魏南安隱王,生母閭左昭儀
- 拓跋小兒,早逝,生母不详
- 拓跋貓兒,早逝,生母不详
- 拓跋真,早逝,生母不详
- 拓跋虎頭,早逝,生母不详
- 拓跋龍頭,早逝,生母不详
- 上谷公主,嫁侍中、征东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征西道都将、西平恭王乙瑰
魏太武帝家族 | |||||||||||||||||||||||||||||||||||||||||||||||||||||||||||||||||||||||||||||||||||||||||||||||||||||||||||||||||||||||||||||||||||||||||||||||||||||||||||||||||||||||||||||||||||||||||||||||||||||||||||||||||||||||||||||||||||||||||||||||||||||||||||||||||||||||||||||||||||||||||||||||||||||||||
---|---|---|---|---|---|---|---|---|---|---|---|---|---|---|---|---|---|---|---|---|---|---|---|---|---|---|---|---|---|---|---|---|---|---|---|---|---|---|---|---|---|---|---|---|---|---|---|---|---|---|---|---|---|---|---|---|---|---|---|---|---|---|---|---|---|---|---|---|---|---|---|---|---|---|---|---|---|---|---|---|---|---|---|---|---|---|---|---|---|---|---|---|---|---|---|---|---|---|---|---|---|---|---|---|---|---|---|---|---|---|---|---|---|---|---|---|---|---|---|---|---|---|---|---|---|---|---|---|---|---|---|---|---|---|---|---|---|---|---|---|---|---|---|---|---|---|---|---|---|---|---|---|---|---|---|---|---|---|---|---|---|---|---|---|---|---|---|---|---|---|---|---|---|---|---|---|---|---|---|---|---|---|---|---|---|---|---|---|---|---|---|---|---|---|---|---|---|---|---|---|---|---|---|---|---|---|---|---|---|---|---|---|---|---|---|---|---|---|---|---|---|---|---|---|---|---|---|---|---|---|---|---|---|---|---|---|---|---|---|---|---|---|---|---|---|---|---|---|---|---|---|---|---|---|---|---|---|---|---|---|---|---|---|---|---|---|---|---|---|---|---|---|---|---|---|---|---|---|---|---|---|---|---|---|---|---|---|---|---|---|---|---|---|---|---|---|---|
|
影视形象
[编辑]劇名 | 演員 |
张铁林 | |
唐国强 | |
郭军 | |
劉錫明 |
注釋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
[编辑]- ^ 谷川道雄,《世界帝國的形成》,第三章第三節
- ^ 罗新, 《北魏太武帝的鲜卑本名》, 《民族研究》 (04期), 2006年, (04期): 71–74 [2020-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 ^ 《唐文拾遺》卷十三;亦收入(唐)虞世南撰、陳虎譯註,《帝王略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
- ^ 司馬光著、王亦令點校,《稽古錄》卷十四(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7),頁444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宋纪二
- ^ 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魏发祥地问题. [201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8).
- ^ 徐森玉发现东巡碑及有关历史问题,见傅振伦《隐而复显的一千五百年前的魏碑》,《文物天地》,1998年第3期。但是,傅振伦在另一个地方,又称徐森玉发现东巡碑的时间是1936年春,而不是1935年,见傅振伦《七十年所见所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97页。
前任: 父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
中国北方皇帝 423年—452年 |
繼任: 少子南安王拓跋余 魏文成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