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洞巖

坐标25°08′43″N 121°44′54″E / 25.145208°N 121.748374°E / 25.145208; 121.74837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16日 (三) 05:20 (补救10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仙洞巖
靈仙洞最勝寺、靈仙洞最勝禪寺
(基隆仙洞辨天宮)
位置 臺灣基隆市中山區仙洞里仁安街1號
建成时间 清朝同治年間
類型登錄等級:文化景觀
登錄種類:宗教景觀

仙洞巖,舊名靈仙洞最勝寺靈仙洞最勝禪寺[1],簡稱仙洞,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中山區仙洞里的海蝕洞佛寺,內雕有佛像,被列為基隆市文化景觀

沿革

清領時期

地方耆老相傳此洞於清朝時是漁民休息場所,後為祈求捕魚平安而供奉神明。[2]

學者葉玉雯根據頭城人李逢時〈雞籠八景詩‧仙洞鳴泉〉詩作中「不必飛昇人亦仙」一句,推論清同治五年-八年(1866-1869年)龍華派源齋堂(今代明宮)張賜歡已在此修行。[3]此組詩收錄於《泰階詩稿》,較同治十年(1871年)陳培桂纂修《淡水廳志》記載的雞籠八景略早但有部分差異,其中仙洞之景名為「仙洞聽濤」[a][4]不過李逢時八景詩至昭和八年(1933年)才被流傳,日治時期的基隆八景詩多半沿襲《淡水廳志》之記載。[5]:53-54

日治時期

根據學者李嘉瑜的研究,仙洞為基隆八景中最常出現於日治旅遊手冊和地方文獻者,出現時也都會標明其為八景之一。不過基隆築港後海潮聲已不如從前響亮。[5]:68

由於仙洞於日治時期的發展與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基隆布教活動密切相關,故下文根據該宗基隆布教使或該寺住持任職期間進行分節。

細野南嶽任內
七里恭三郎相片

日治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由於江島氏的建議,基隆辦務署七里恭三郎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申請於此祭祀江之島辯才天(日语:弁財天),兒玉氏並為仙洞題名為「靈仙洞」,相關事項由七里氏委託日本佛教臨濟宗妙心寺派布教使細野南嶽[b]辦理。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5月細野氏前往鎌倉迎請神像,6月抵達基隆,辦務署通令全體市民放假一天以慶祝。神像之鎮座式由七里氏親自朗讀祭文,並請臨濟宗僧侶誦經,伴隨渡船、料理、藝妓遊行等活動,人潮洶湧,不過臨濟宗似未於此建立布教所。[3]

柴田慈孝任內

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11月,七里恭三郎因總督府官制改革被廢官,前往中國吉林開發新事業失敗。隨後其又參與日俄戰爭、擔任川崎造船所(今川崎重工業前身)中國顧問,遂經常往返臺、中、日三地,在艋舺參與宴會或贈送玩物給地方仕紳[3]

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由沈相其起始,後復有十二位仕紳於《臺灣日日新報》上發表基隆八景詩作,分別為乃蘭氏(許梓桑)、蔡耀垣、作舟氏、江蘊和、張昭德、許松英、呂致知、許敬杆、林孝松、蔡一靜等人,內容皆提及仙洞。[3][7]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臺灣日日新報》記者、詩人黃茂清(字植亭)前往探訪時仙洞香火旺盛,有一位老人居住於此,並為文人出遊之地。[8]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七里氏重遊仙洞時發現該地無人看管、已然荒廢,故捐資500圓請臨濟宗基隆布教使柴田慈孝[c]重新整修,並比照鎮座式規模於3月19日舉辦盛大祭典,期間並施放煙火[9]。柴田氏於祭典完後便返回日本擔任栃木縣足利市善德寺日语善徳寺 (足利市)住職覺王山日泰寺執事。[3]

伊東大器任內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5月,伊東大器[d]奉派至基隆,明治四十年(1907年)升為主任布教師,[3]同年7月《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慎堂探訪時仙洞外已建有布教所。[10]

明治四十年(1907年)11月伊東氏向總督府申請將辯才天由右邊移至中央,維持經費來源為當地居民發起賴母子講(互助會)的利息,互助會費用則由基隆仕紳小林伊三郎、石川豐之兩人管理,信徒總代為吉川榮三郎、太平誠意、小川伊三郎、三谷助三郎、中根幸太郎等五人。不過由於此時布教所尚未正式成立,故基隆廳將伊東氏之職稱改為「辯才天守護者」。[3]

明治四十年(1907年)12月,代明宮第二代堂主張添福[e]與信徒總代五人簽訂土地使用協約書,並由基隆區街庄長許梓桑作見證。協約中張添福同意將仙洞無償無期借與伊東大器、信徒總代使用,不過也要求辯天需與原先神明合祀、加蓋其他建築需經代明宮同意。[3]

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5月20日,仙洞巖曾與基隆另兩所佛寺光尊寺、久寶寺共同倡議舉辦英國君主愛德華七世奉吊會,地點在光尊寺。[11]

大正六年(1917年)伊東氏即似未經代明宮同意興建其他建物,大正十二年(1923年)伊東氏更聲稱獲得仙洞土地所有權。[3]

大正十四年(1925年)仕紳黃純青前往遊覽,表示洞口裝設木牆像商店,中門上貼有書寫對聯的紅紙不夠脫俗[5]:68。大正十五年(1926年)農曆六月該寺神明之緣女捐造仙洞石椅。[12]

基隆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第九番興福寺不空羂索觀音石像

大正十五年(1926年)伊東氏向總督府申請設置最勝禪寺,並得到臨濟宗妙心寺派正式稱號「靈仙洞最勝寺」,[3]昭和四年(1929年)5月該寺建立基隆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第九番觀音石像,6月2日伊東氏無疾而終,享壽65歲。[1][3]昭和十六年(1941年)伊東氏十三回忌日语年忌時,署名「仙洞道人」者曾寫詩紀念,並表示伊東氏曾先於圓寂前七日留下「妙用自由坐脫戈」之預言,後於6月2日坐禪而逝。[13]

代理期間及河野義雄任內

伊東氏圓寂後由重谷宜隆[f]、安田文秀[g]暫時代理,昭和四年(1929年)8月後由河野義雄[h]擔任住職至少6年(昭和四-十年(1929-1935年),期間經常巡迴演講及投稿《南瀛佛教》月刊。[3]

田窪秀南任內

河野氏返日後由田窪秀南[i]接任住職。昭和十四年(1939年)天臺宗斌宗法師自中國求法回臺,受到日人懷疑而軟禁於基隆港,田窪氏曾受臨濟宗在臺布教監督高林玄寶之派遣,與凌雲禪寺沈本圓為其作保,學者葉玉雯也因此事推測其就任時間最晚為昭和十四年(1939年)。[3]

戰後時期

二戰結束後田窪氏家族仍留守在仙洞巖。民國34年(1945年)12月基隆憲兵隊欲徵用仙洞巖為國語講習所,田窪氏以寺院及洞窟狹小、且經常舉辦葬儀法會拒絕,卻遭憲兵毆打並毀壞佛像、佛壇。其後憲兵更刑求田窪氏,田窪氏於被迫寫謝罪狀後才被釋放。民國35年(1946年)1月四名憲兵再次前來並強迫田窪氏遷出,田窪氏家族逃至臺北市老松町信徒村松垚太郎家中,並向臺灣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涉外委員澁谷中佐陳情,其後不知所終。[3]

不久後仙洞巖出售給靈泉禪寺優婆塞吳榮發[3],後由普緣法師、普真法師、修照法師陸續接任住持[14][15]

民國95年(2006年)7月11日,仙洞巖由基隆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暨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登錄為文化景觀[16],為基隆市第一處文化景觀[17]

空間配置

山門外廣場

清治時期,該地尚在海岸,屬於基隆堡仙洞庄。日治時期此地改名為仙洞町,並挖球仔山餘土填埋新生地、築港,逐漸形成一片廣場,不過海濤聲也因此減弱[5]:68[18]。因比鄰基隆港,此洞曾是外籍人士搭船抵達基隆後的樂園之一,但隨著工商業及科技發展,仙洞里昔時熱鬧景象已不復見[19]

廣場現在屬於港埠用停車場、貨櫃場及道路,可通往基隆港卅一號碼頭[19]。停車場是在民國86年(1997年)8月標出給民間業者經營[20]。民國99年(2000年)5月9日,在立委王拓協調下,基隆港務局局長謝明輝同意將廣場部分土地交由仙洞里使用,規劃為綠地[21]

民國108年(2019年)9月21-22日全國古蹟日時,基隆市文化局於此廣場舉辦「聽時光說古蹟」市集活動,市集中規劃展示灣生三木義弥[j]之文字與手繪圖畫。[22][23]

岩洞入口前

岩洞入口

仙洞巖入口位在基隆港口西北側的山崖下[24],地址是基隆市中山區仁安街1號[23]。明治四十年(1907年)7月,《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慎堂表示由基隆停車場搭船到內仙洞基隆築港局棧橋,向築港局步行百步左右,便可見到仙洞位於左邊高處,[10]北面絕壁下方則為最勝寺[3]

仙洞山門左側有小尊的日本式石觀音[3][25][26],分別為基隆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第九番及第十番。第九番建造於昭和四年(1929年)五月,為基隆築港出張所從業員三木弥吉[k]捐獻;第十番則由石堂佐一郎、馬場ミト、尾崎ヨウ、村田ヤスシ等人共同捐獻。根據學者葉玉雯的研究,馬場等後三者為日本常見女姓名,石觀音的建造經費為住宿於仙洞旁的婦人舉辦觀音講(御詠歌會)募捐所得[3]

仙洞洞口前供奉一尊大型釋迦牟尼佛像,右側有石階可登上仙洞公園、眺望基隆港[3][25][26]。洞口處有「是仙人之舊館,為群生作干城」對聯[26],以及「潘慶辰一行仙洞遊誌」石碑。後者為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潘慶辰福建巡撫吳春帆征討加禮宛原住民後,與胡培滋、汪喬年、陳代盛、周德至、嚴樹棠、林之泉、趙中雋、劉邦憲、傅德柯、李麟瑞、施魯濱等人同遊仙洞留念所刻[27]

洞內

中洞

洞外形如鐘[7],洞內總面積約五百多坪[28],如「爪」字形分為三個洞隧道,以中洞最寬廣短淺,左洞最長[7]。明治四十年(1907年)7月,《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慎堂指出該洞內非常黑暗需要提燈進入,佛像奉祀於離洞口四、五十步處,有微弱的常明燈。再向前走五、六十步洞穴分為二邊,其中較狹窄者會滴水,溫度與洞口差異極大、十分涼爽。慎堂讚許仙洞為「全島第一清涼地」,並認為日本本土也很難找到這樣的地方。[10]民國60年(1971年)記者劉伸奕指出外海潮音會於洞內反響,聲如擊鼓[29]

中洞為前殿圓通寶殿,主祀觀世音菩薩(最遲明治43年(1910年)時即奉祀[30]),陪祀彌勒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十八羅漢土地公[3][7][26],亦曾由大甲旅居基隆、於碼頭工作之民眾供奉大甲鎮瀾宮六媽(後另建基隆聖安宮[31],為香火最旺的一區。此洞山壁留有很多前人的墨跡,多半是讚嘆山洞神奇、別有洞天的詩句或文字[25],例如左邊石壁上鐫刻「海外洞天」四字,為同治十三年(1874年)季夏分巡台澎督學使者夏獻綸張斯桂至此時留下[3][7],傳說夏氏曾請一高僧到此修練[18]。下端有兩幅字跡,分別是「光緒丁亥暮春(光緒十三年農曆三月,1887年),……合肥張士瑜瑾卿記」[7]及夢龍山人書「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雲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碑刻[7][26],一旁有光緒十二年(1886年)時梁純夫書寫「仙洞」兩個大字[7]。清末秀才、仕紳洪以南亦於此題有「別有天地」四字[2]

左洞需從主洞前殿左側進入,僅能容一人側身通行,彎曲迂迴,步行約三十多步後,須以蹲姿或彎腰的方式才能前進[7],到了盡頭處天地漸寬,突出一排類似禪椅的石壁,可供人打坐,凹處則蓄存山壁留下來的水,可供閉關者度日[25]。此洞在民國53年(1964年)前原可通達洞外,為了遊客安全和防範宵小,只好以佛像、佛堂堵住[32],不過仍被附會以前可通往遙遠的淡水港[7][33]、或石門十八王公廟附近山洞[32]。民國94年(2005年)市府曾意圖拓寬以方便遊客進洞參觀,但地方人認為鑽洞有樂趣[24]

右洞入口

右洞在主洞後方[25],洞寬十五公尺及長約四十公尺[28],傳古代有仙人故名為「仙洞」[7]。此洞於昭和八年(1933年)祭祀辯才天[3],日治時期以每年五月十日為辯才天之例祭日[34]。如今主祀三寶佛、陪祀地藏菩薩呂洞賓[26][28],其中釋迦佛祖像為戰後雕刻[14],當地人將其稱為「招財神」,認為摸過之後會帶來好財運[25]藥師佛阿彌陀佛則原為木雕,由於長年濕氣侵蝕,僅剩石雕釋迦佛像未受到蝕壞,住持釋修照便以新台幣十多萬元訂購三尊玉質的緬甸佛像,經臺電協和發電廠廿多名員工幫助下安座,民國91年(2002年)5月11日開光[15]。此洞與主洞岩壁上的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千手觀音、地藏菩薩、十八羅漢佛像,是基隆市民、墓碑雕刻師李榮坤於民國60年(1971年)間所完成[26][28][35]

註解

  1. ^ 李逢時詩作與《廳志》景點相同名稱略異的有「鱟穴凝煙」(《廳志》作鱟嶼凝煙)、「八尺澄清」(《廳志》作海門澄清)、「雞山聚雨」(《廳志》作奎山聚雨)、 「仙洞鳴泉」(《廳志》作仙洞聽濤);景點相同但景觀相異的有「社寮漁火」(《廳志》作社寮曉日);所選完全不同者有「燭嶼夜光」(李詩版本)及「毬嶺市(匝)雲」(《廳志》版本);無法肯定是否相同者有「三爪聳翠」(李詩版本)與「杙峰聳翠」(《廳志》版本)、「人堆戰浪」(李詩版本)及「峰頂觀瀑」(《廳志》版本)[4]
  2. ^ 細野氏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1月以隨軍布教師身分來臺,其隨乃木希典在基隆、臺北一帶巡視時,便發願未來要於臺北、福建設置臨濟寺院,[3]其後細野氏往返臺日數次,並曾與河尻宗現、高橋醇領等三人於劍潭寺斷食弘法,使臺信徒增加。[6]
  3. ^ 柴田氏為愛知縣人,明治七年(1874年)生,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隨梅山玄秀來臺,為細野氏之繼任者。[3]
  4. ^ 伊東氏為山梨縣南都留郡人,慶應元年(1865年)生,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來臺,通曉漢學,能作詩[1]大正十二年(1923年)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臺時伊東氏曾三次獻詩並刊登於《臺灣日日新報》上,學者葉玉雯認為這表示伊東氏可能隨行,或至少有晉見機會。此外伊東氏亦曾前往觀音山凌雲禪寺擔任戒師。[3]
  5. ^ 張添福為張賜歡之子,亦為龍華派信徒、後井仔街保正[3]
  6. ^ 重谷氏為昭和二年(1927年)受派渡台,任務為北臺灣巡迴演講。[3]
  7. ^ 安田氏為北投布教師鈴木雪應之徒,昭和七年(1932年)時即代其師處理教務,亦為鐵真院(今北投普濟寺)第三代住職,雖當時日籍信徒並不接受。[3]
  8. ^ 河野氏為三重縣人,生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3]
  9. ^ 田窪氏為愛媛縣西宇和郡人,生於明治九年(1876年),為一般平民,畢業於今治市森田數理學館,曾於九州福岡市妙心寺派專門道場、京都市妙心寺花園大學進修,曾駐守德島市興源寺日语興源寺 (徳島市)禪學專門道場,後歷任愛媛縣傳宗寺住職、妙心寺派巡教使、妙心寺派宗議會參事會副會長、愛媛縣佛教會長、愛媛縣西宇和郡佛教護友會長等職務,昭和九年(1934年)7月渡臺至鎮南山護國臨濟寺擔任布教使。[3]
  10. ^ 三木義弥出生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成長於仙洞庄,後進入基隆築港出張所擔任工手,民國34年(1945年)為第一批被遣返人員,返日後任職於私營企業國際貿易與工程部,以課長職退休。民國79年(1990年)其著作《臺灣基隆懷舊繪與圖 登懷古文》一書並贈送給母校仙洞國小[22],此書也成為民國108年(2009年)臺大城鄉所《仙洞巖研究調查資料報告》之基礎,調查報告中並有全文翻譯。不過學者葉玉雯認為該回憶錄有部分錯誤和疏漏,也使臺大調查報告產生偏誤。[3]
  11. ^ 三木弥吉為香川縣人,即三木義弥之父,其先為築港出張所雇員,後升格為工手。[3]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臨濟宗伊東大器師圓寂. 《南瀛佛教》. 1929-08-11, 第七卷 (第四號): 76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日语). 
  2. ^ 2.0 2.1 蔡進男. 海外洞天-仙洞巖. 《民眾日報》. 2002-11-09 (中文(臺灣)).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葉玉雯. 基隆百年仙洞巖寺-日本宗教的並存與演化. 《近代東亞海域交流:產業與海洋文化》 (新北市: 博揚文化). 2019-01: 頁247–273. ISBN 9789867127280 (中文(臺灣)). 
  4. ^ 4.0 4.1 許惠玟. 李逢時生平交遊及其《泰階詩稿》 (PDF). 《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7-07-01, 48: 頁162–164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24)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李嘉瑜. 理想化的完美山水-台灣古典詩中的基隆八景(1895-1945).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2014-04-01, (18): 頁41–75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4) (中文(臺灣)). 
  6. ^ 林欐嫚. 日本佛教之入臺. 《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布教史(1895-1945)》. 臺北市: 萬卷樓. 2017-07: 頁134–135. ISBN 9789864780860 (中文(臺灣)).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陳青松. 台灣真奇廟 台灣也有敦煌石窟. 《聯合報》. 2000-03-31 (中文(臺灣)). 
  8. ^ 植亭. 拾碎錦囊(十五).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5-07-22 (中文(臺灣)). 
  9. ^ 煙火爆發.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6-03-27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10.2 慎堂. 本社之探涼別働隊.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7-07-25 (中文(臺灣)). 
  11. ^ 基隆英皇奉吊會.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10-05-20 (中文(臺灣)). 
  12. ^ 何培夫. 仙洞石椅捐題碑記.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 1999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4) (中文(臺灣)). 
  13. ^ 仙洞道人. 最勝寺開山大器和尚十三回忌香語. 《南瀛佛教》. 1941-07-01, 第十九卷 (第七號): 35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日语). 
  14. ^ 14.0 14.1 李祖翔. 基隆仙洞巖 天然奇景聞名遐邇. 《人間福報》. 2009-07-01 [2019-12-27] (中文(臺灣)). 
  15. ^ 15.0 15.1 王貴郎. 仙洞巖三玉佛明開光. 《中國時報》. 2002-05-10 (中文(臺灣)). 
  16. ^ 張謙俊. 獅球嶺隧道 正名劉銘傳隧道. 《中國時報》. 2006-07-12 (中文(臺灣)). 
  17. ^ 盧賢秀. 暖暖淨水場 登錄文化景觀. 《自由時報》. 2007-08-31 [2019-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7) (中文(臺灣)). 
  18. ^ 18.0 18.1 朱蘭香. 傳奇仙洞巖 夫子來取經. 《中國時報》. 2003-10-23 (中文(臺灣)). 
  19. ^ 19.0 19.1 王貴郎. 仙洞里昔為海灘填海造陸而成. 《中國時報》. 1995-08-29 (中文(臺灣)). 
  20. ^ 陳念祖. 仙洞停車場標租居民抗爭. 《工商時報》. 1997-09-18 (中文(臺灣)). 
  21. ^ 張謙俊. 仙洞巖廣場協調分兩半 部分闢為綠地近港口土地歸港區使用. 《中國時報》. 2000-05-10 (中文(臺灣)). 
  22. ^ 22.0 22.1 王慕慈. 灣生三木義彌手繪仙洞憶舊時光. 《中華新聞雲》. 2019-09-17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4) (中文(臺灣)). 
  23. ^ 23.0 23.1 陳秀媛. 基隆仙洞巖看古蹟聽故事 回味築港時期大基隆歷史. 《大紀元時報》. 2019-09-18 [2019-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7) (中文(臺灣)). 
  24. ^ 24.0 24.1 張謙俊. 帶動觀光 市府擬拓寬仙洞巖隧道. 《中國時報》. 2005-07-27 (中文(臺灣)).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林秀芳. 雨都探祕 基隆仙洞巖 除了清涼還有仙氣. 《聯合報》. 1999-08-23 (中文(臺灣)).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菩提長青雜誌社. 仙洞巖. 《台灣佛寺導遊(二)大台北地區(下)》 (臺北市: 菩提長青雜誌社). 2019-01: 頁177–180. ISBN 9579966915 (中文(臺灣)). 
  27. ^ 何培夫. 潘慶辰一行仙洞遊誌.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 1999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4) (中文(臺灣)). 
  28. ^ 28.0 28.1 28.2 28.3 王貴郎. 寶島深情 仙洞巖傳說和景觀引人入勝. 《中國時報》. 2000-09-22 (中文(臺灣)). 
  29. ^ 劉伸奕. 星期遊樂 基隆有個仙洞巖 聽潮奇景最引人. 《經濟日報》. 1971-11-21 (中文(臺灣)). 
  30. ^ 王少濤. 仙洞即事.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10-07-26 (中文(臺灣)). 
  31. ^ 王世明. 聖安宮天上聖母 安座. 《台灣新生報》. 2012-11-29 [201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中文(臺灣)). 
  32. ^ 32.0 32.1 王貴郎. 仙洞巖封洞 眾說紛紜. 《中國時報》. 2003-04-08 (中文(臺灣)). 
  33. ^ 傳仙洞巖有地道通淡水港 林衡道暢談鄉野傳說真假未知. 《中國時報》. 1994-03-11 (中文(臺灣)). 
  34. ^ 基隆雜俎.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11-04-28 (中文(臺灣)). 
  35. ^ 游明煌. 李榮坤石雕 栩栩如生 墓碑雕刻師偶然機緣邁向創作 將在基隆首展. 《聯合報》. 2000-10-24 (中文(臺灣)). 

參見

  • 八仙洞遺址:同樣位於臺灣,曾用作宗教用途的海蝕洞
  • 仙洞:其他名為仙洞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