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梵语巴利语dhātu[1][2],旧译[3][4],是古印度哲学中,用来对世间各种物理现象进行分类与归纳的术语,即范畴。在佛教中,接受这个名词,是阿毘达磨的重要课题之一。以界来进行禅修,称为界分别观

释义[编辑]

“界”的原意为种族或界限,意指功能差别、体性、原因、有相隔分别、不能混淆相杂之义。如《大毘婆沙论》记载“界”有十或十一种含义:

又如:《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问:何等是界义?答:义,种子义,本性义,种性义,微细义,任持义,是界义。”

各种界[编辑]

在部派佛教中,区分出种种不同的界,如二界、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等说法。大乘佛教还有法界(即法性)、十界等说法。

三界[编辑]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四界[编辑]

四界,即地、水、火、风四大种,现代亦称为四大元素。

五界[编辑]

五界,即地、水、火、风四大种加上虚空。外道认为虚空是“大种”(构成色法的元素),佛教则反对该说法,认为虚空不是大种,因此五界不能称为五大种。

另外,有五识界,与此不同,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六界[编辑]

四大种再加空界[12]、识界,合称为六界。说一切有部空界(虚空界)所指的虚空有异议,认为是不一样的[13]。外道有五大种学说,即四大种加虚空,认为虚空也是大种;佛教认为虚空不是大种,虚空与四大种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种”的含义:无增无减、无损无益、无兴无衰,非先业异熟而生[14]。识界能生、四大种能养、空界能长有情色、无色身,界有结生入胎的作用,使之区别于取蕴[15]

十八界[编辑]

阿毘达摩论书中,十八界是个重要的主题。十八界中六识界是能依,六内界是所依,六外界是境界[16]。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具有十八界,六识身无间已灭名意界[17]

六十二界[编辑]

中阿含经·心品·多界经》将诸界总结为六十二界[18]

  • 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 六界: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
  • 六界: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
  • 四界:受界,想界,行界,识界。
  •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 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
  • 三界: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
  • 三界:劣界,中界,妙界。
  • 三界:善界,不善界,无记界。
  • 三界: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
  • 二界:有漏界,无漏界。
  • 二界:有为界,无为界。

大毘婆沙论》宣称:六十二界都为能依、所依、境界三者所摄,故摄在十八界中[19]

注释与引用[编辑]

  1.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得巧分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大智度论:“得巧分别五众、十二入、十八界”
  2. ^ oxfordreference. dhātu. [2022-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3. ^ 坐禅三昧经:“五阴、十二入、十八持”
  4. ^ 印顺《往生净土论讲记》:“性字,梵文,与界字意义略同,即因素义。故十八界亦有译为十八性者。”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五阴、十二入、十八性”
    出三藏记集:“阴为众,入为处,持为性”
  5. ^ 鞞婆沙论》:“性义是界义者。一身一意有十八性。如一山中多有性。铁性、铜性、白镴性、铅、锡性、金性、银性、琉璃性、水精性。如是一身一意有十八性。是性义是界义。”
    阿毘昙毘婆沙论》:“性义是界义者。譬如一山之中多有诸性。铁性、白镴性、铅性、铜性、银性、金性、石性、白塔性。如是一所依身。有十八界性。”
  6. ^ 鞞婆沙论》:“分义是界义者。女十八分。男十八分。是分义是界义。”
    阿毘昙毘婆沙论》:“分义是界义者。十八分是男。十八分是女。”
  7. ^ 鞞婆沙论》:“微义是界义者。女十八微。男十八微。是微义是界义。”
    阿毘昙毘婆沙论》:“别义是界义者。男别有十八。女别有十八。”
  8. ^ 鞞婆沙论》:“断义是界义者。眼界断三界。至意界断三界。是断义是界义。
    阿毘昙毘婆沙论》:“分齐义是界义者。眼界自有分齐。余十七界亦有分齐。乃至法界自有分齐。余十七界。亦有分齐。”
  9. ^ 鞞婆沙论》:“种种事是界事者。谓眼界事非至意界事。谓意界事非至眼界事。是种种事是界事。”
    阿毘昙毘婆沙论》:“种种所作是界所作者。眼界所作。乃至非法界所作。法界所作。乃至非眼界所作。”
  10. ^ 鞞婆沙论》:“趣趣是界者。趣诸界、诸趣、诸生、趣轮转生死。”
    阿毘昙毘婆沙论》:“趣义是界义者。趣诸界、诸趣、诸生。”
  11. ^ 《《鞞婆沙论》:“持者己性。长养者他性。”
    阿毘昙毘婆沙论》:“持养义是界义者。能持自性故。”
  12. ^ 大毘婆沙论》:“问:空界云何?答:
    • 如契经说:‘有眼穴(chidda)空,有耳穴空,有鼻穴空,有面门空,有咽喉空,有心中空,有心边空,有通饮食处空,有贮饮食处空,有弃饮食处空,有诸支节毛孔等空。’是名空界。
    • 阿毘达磨作如是说:云何空界?谓:邻碍色,碍谓积聚,即墙壁等有色,近此名邻碍色,如墙壁间空,丛林间空,树叶间空,窗牖间空,往来处空,指间等空,是名空界。
    • 有作是说:此文应言,云何空界?谓:邻难除色。然色有二种,一者、易除,谓:有情数,二者、难除,谓:无情数。此空界色,多近非情,墙壁树等,而施设故,名邻难除色。
    • 旧对法者、及此国师俱说:空界,处处皆有,谓:骨、肉、筋、脉、皮、血、身份,昼、夜、明、暗、形、显等处,皆有此色。
    问:缘空界色,眼识生不?有说:缘此眼识不生,谓:空界色,虽眼识境,而此眼识,毕竟不生。复有说者:缘空界色,眼识亦生。问:若尔,何故见不明了?答:此空界色,昼为明所覆,夜为暗所覆故,眼虽见,而不明了。”
    俱舍论》:“诸有门窗,及口鼻等,内外窍隙(chidra),名为空界(ākāsa-dhātu),如是窍隙,云何应知?
    • 传说:窍隙,即是明暗,非离明暗,窍隙可取故,说空界明暗为体,应知此体,不离昼夜,即此说名,邻阿伽(agha-sāmantaka)色。
    • 传说:阿伽,谓积集色,极能为碍故,名阿伽,此空界色,与彼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
    • 有说:阿伽(agha),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即阿伽色;余碍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
  13. ^ 大毘婆沙论》:“问:虚空、空界,有何差别?答:虚空非色,空界是色。……虚空无为,空界有为。……问:若尔,虚空有何作用?答:虚空无为,无有作用,然此能与种种空界,作近增上缘;彼种种空界,能与种种大种,作近增上缘;彼种种大种,能与有对造色等,作近增上缘;彼有对造色,能与心、心所法,作近增上缘。若无虚空,如是展转因果次第,皆不成立。”
  14. ^ 大毘婆沙论》:“有说为止外道所说,谓:外道说大种有五,即前四及虚空,今但说四,明虚空非大种。问:何故虚空不立大种?尊者世友作是释言:以虚空无大种相故,谓:有增有减,是大种相,无增无减,是虚空相;有损有益,是大种相,无损无益,是虚空相;有兴有衰,是大种相,无兴无衰,是虚空相,是故虚空不立大种。尊者妙音作如是释:虚空、大种,其相各异,谓:有情身中,所有大种,多是先业异熟所生,虚空体无异熟生义,由此虚空不立大种。大德说曰:虚空虽大,而体非种,不能生故,余有为法,虽能为种,而体非大,相不遍故,由此虚空不立大种。为止如是外道所执,及显自宗,故作斯论。”
  15. ^ 大毗婆沙论》:“世尊施设十八界已,复于此中略出少分,施设六界。故此六界,十八界中,摄五界全、四界少分。五界全者,谓前五识界;四界少分者,谓色、触、意及意识界;此中空界,摄色界少分;地、水、火、风界,摄触界少分;识界摄意界、意识界少分,以此二界,通有漏、无漏,识界唯摄有漏分故。……复次,由此六界,能生、能养、能长有情色、无色身故,复施设。能生者,谓识界;能养者,谓地、水、火、风界;能长者,谓空界。复次,由此六界,能引、能持、能增有情色、无色身故,复施设。能引者,谓识界;能持者,谓地、水、火、风界;能增者,谓空界。复次,由此六界,是根本有情事,是遍行有情事,是无始有情事,是无分别、有分别有情事故,复施设。根本有情事者,谓欲、色界受生有情,从结生心乃至死有,无此六界无势用时。……”“问:蕴、取蕴、界有何差别?答:……复次、于有为法,施设蕴;于有漏法,施设取蕴;于有情数法,施设界。复次、蕴,有流转、还灭作用;取蕴,唯有流转作用;界,有结生入胎作用。”
  16. ^ 大毘婆沙论》:“问:若十八界名有十八,体或十七,或十二者。云何建立十八界耶?答:以三事故,建立十八,一以所依,二以能依,三以境界。以所依故立六内界,谓眼界乃至意界。以能依故立六识界,谓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以境界故立六外界,谓色界乃至法界。问:若以所依、能依、境界,各有六故,立十八界有差别者,诸阿罗汉,最后念心,应非意界,依彼不能生后识故。答:彼亦是意界,依彼不能生后识者,非彼为障,但余缘障故,后识不起。设后起者,亦作所依,如有余缘不生芽等,岂沃壤地非芽等依。”
  17. ^ 大毘婆沙论》:“此十八界过去、未来、现在皆具。问:过去可有此十八界,以六识身无间已灭,名意界故。未来、现在如何亦有十八界耶?答:此十八界依相而立,三世各有十八界相,若未来、现在识无意界相者,过去识亦应无以相无转故。问:等无间缘未来未有,现在过去亦应不立,此既得立,意界应然。答:等无间缘依用而立,未来未有等无间法故,不可立等无间缘,设立于谁有此缘用。此十八界依相而立,未来虽无识所依用,而已有识可立所依,故此与彼不可为例。诸阿罗汉,最后念心,虽非等无间缘,而是意界,准此应知。”
  18. ^ 中阿含经·心品·多界经》:“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痴。世尊。云何比丘知界。
    世尊答曰。阿难。若有比丘见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阿难。见此十八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六界知如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六界知如真。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六界知如真。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四界知如真。觉界、想界、行界、识界。阿难。见此四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欲界、色界、无色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色界、无色界、灭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妙界、不妙界、中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善界、不善界、无记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二界知如真。有漏界、无漏界。阿难。见此二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二界知如真。有为界、无为界。阿难。见此二界知如真。
    阿难。见此六十二界知如真。阿难。如是比丘知界。”
    法蕴论》:“嗢拕南曰:界有六十二,十八界为初,三六、一四种。六三、两种二。”
  19. ^ 大毘婆沙论》:“余契经中。世尊自说恶叉聚喻。说此喻已。告诸苾刍。有情身中有多界性。彼亦摄在此十八界。所依、能依、境界摄故。又佛于彼《多界经》中说。界差别有六十二。彼亦摄在此十八界。即所依等三事摄故。问:何故世尊为众说彼六十二界。答:为对外道身见为本。有六十二见趣别故。又世尊告天帝释言。㤭尸迦当知。世有种种界。随各所想。而各执著。随各执著而各说之。各言此实余皆愚妄。彼亦摄在此十八界。即所依等三事摄故。有作是说。彼经诸见以界声说。皆唯摄在此法界中。”

参考条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