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同侪压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朋輩壓力

同侪压力是指对同侪团体成员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同侪团体更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一个团体或个人可能会受到鼓励,并希望通过改变他们的态度、价值观或行为以符合影响团体或个人的态度、价值观或行为来跟随他们的同龄人。对于受同辈压力影响的个人,这可能对他们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社会团体包括个人拥有“正式”成员身份的成员团体(例如政党、工会、学校)和成员资格定义不明确的集团。然而,一个人不需要成为某个团体的成员或正在寻求成为某个团体的成员就会受到同侪压力的影响。一个人可能在人群中,在许多小团体中,但仍然受到同辈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组织和个人都容易受到同辈压力的影响。例如,一个组织可能会根据当前趋势做出决定,以获得更多的喜爱或增加追随者。[1]

同辈压力会影响所有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研究人员经常研究同伴压力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在流行的话语中,“同伴压力”一词最常用于指代这些年龄组。重要的是要了解,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著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社会心理学爱利克·艾瑞克森表示,身份认同面临角色混淆,换句话说,这些孩子正在努力寻找归属感,最容易受到同伴压力作为一种被接纳之形式。[2]对于儿童,最常研究的主题是他们的独立决策能力。对于青少年,同伴压力与性交药物滥用的关系已得到大量研究。同辈压力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和数位化互动来体验。社交媒体为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了每天灌输和/或体验压力的机会。[3]

社会网路研究考察了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包括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以更好地理解信息共享和同伴认可等机制。制裁的范围可以从暗示不赞成的微妙眼神到威胁和身体暴力。同伴制裁可能会增强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同侪制裁是否会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的期望和实际可能实施的制裁。它还可能取决于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那些在社会网络中处于更中心地位的人似乎更愿意合作,这可能是网络形成方式的结果。然而,这是双向的,因此他们也更有可能参与消极行为。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网络中反复经历的社会压力造成的。[4]

使用酒精或药物会增加任何人屈服于同伴压力的机会。物质使用会损害判断力并影响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5]

应对技巧

[编辑]
  • 听从直觉:直觉决策帮助自力更生和更多地了解自己。
  • 针对可能之压力情境事先推演,并获取一些因应技巧。
  • 在情况危急时毫不犹豫地寻求可靠协助。[5]
  • 主动与人倾诉,分担烦恼。
  • 学会适当地表达情绪。
  • 多参与群体活动,扩阔生活圈子及增强社交技巧。

青少年同侪压力管理

[编辑]

孩童和青少年经常屈服于同侪压力,因为想要融入人群,想要被认可和接纳,并担心如果不与群体和谐相处,可能会被排斥或欺凌。[6]有关可能征兆包含情绪、行为、饮食或睡眠方式等发生变化。一些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在青春期前后是正常的。但是,若情绪低落超过 2 周,或者妨碍了通常喜欢的事情,可能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7]

警告标志包括:[7]

  • 情绪低落、流泪或感到绝望
  • 不常见的攻击性或反社会行为
  • 行为突然改变,通常没有明显原因
  • 难以入睡、嗜睡或早醒
  • 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
  • 不愿上学
  • 退出过去喜欢的活动
  • 关于想要放弃或生活不值得过的陈述(如表达轻生意向或自暴自弃等)

信心

[编辑]

信心可以帮助青少年抵制消极的同伴影响。自信的青少年可以做出安全、明智的决定,并避免不适合他们的人和情况。尝试新事物并在遇到困难时继续,有助于建立信心。来自他人的肯定也会有显著助益。[7]自我感觉良好的孩童不易受同伴压力影响。[6]

自我同情心

[编辑]

自我同情心,亦即善待关照自己的身心,可以帮助处理与有关的压力焦虑与抚养照顾者建立积极的关系可以帮助孩童感到被爱、被接受和安全,与自我同情有重要关联。[7]

沟通渠道之畅通

[编辑]

沟通渠道之畅通有助于当事人感受到有协助或倾诉之对象。不带评判地谈论和倾听有助于沟通渠道之畅通。对于行为内容而非人之客观讨论使沟通焦点专注于客观之现象。[7]开放和诚实的沟通促进当事人更愿意寻求协助。[6]

广泛的社交网络与友谊

[编辑]

各种场合所建立之友谊,包括运动、家庭活动或俱乐部等,使得人们有很多选择和支持来源。拥有朋友并感受到与团体的联系,使人产生归属感和被重视的感觉,有助于建立自信。友谊还可以帮助学习重要社交和情感技能,例如对他人的想法、感受和幸福保持敏感。[7]

自主权

[编辑]

青少年在个人外显特征之群体方面倾向,可能会帮助其感受到与同侪之联系。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减少青少年做出具更大风险之行为的机会。[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Marquis, Christopher; Tilcsik, András. Institutional Equivalence: How Industry and Community Peers Influence Corporate Philanthropy (PDF).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6-10-01, 27 (5): 1325–1341. ISSN 1047-7039. doi:10.1287/orsc.2016.1083. hdl:1813/44734可免费查阅. 
  2. ^ Berk, Laura 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 7th. Hoboken, NJ. 2018. ISBN 978-0-13-441969-5. OCLC 946161390. 
  3. ^ Jang, Kyungeun; Park, Namkee; Song, Hayeon. Social comparison on Facebook: Its antecedents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09-01, 62 (Supplement C): 147–154. doi:10.1016/j.chb.2016.03.082. 
  4. ^ Larson, Jennifer M. Networks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1 May 2021, 24 (1): 89–107. doi:10.1146/annurev-polisci-041719-102523可免费查阅. 
  5. ^ 5.0 5.1 Peer Pressure (for Teens) - Nemours KidsHealth. kidshealth.org.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8). 
  6. ^ 6.0 6.1 6.2 Peer Pressure. www.aacap.org.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英语).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Peer pressure or influence: pre-teens and teenagers. Raising Children Network.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8)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