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隋朝時設置的州。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大業初年廢除。唐朝初年復置,天寶元年(742年)改名陽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沁州。五代十國時仍稱沁州。宋朝時置威勝軍。金朝時仍為沁州,戶一萬八千五十九。下領四縣、一鎮:銅鞮縣、沁源縣、武鄉縣、綿上縣、南關鎮[1]。元朝時屬於晉寧路,治所在銅鞮縣,下領三縣:銅鞮縣、沁源縣、武鄉縣。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州治銅鞮縣省入,直屬於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年),直屬於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改屬汾州府。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復直屬於山西承宣布政使司[2]。清朝時,仍為沁州直隸州。1912年民國初始行政區劃改革,沁州的核心成立沁縣,廢除沁州。
- 唐朝沁州刺史
- ^ 《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
-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41):「沁州元屬晉寧路。洪武初,以州治銅鞮縣省入。二年直隸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布政司。萬曆二十三年五月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仍直隸布政司。西南有護甲山,涅水出焉。南有銅鞮山。正西有銅鞮水,有二流,一名小漳河,一名西漳河,下流入襄垣縣,合濁漳水。領縣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 ^ 今山西省沁源縣郭道鎮
- ^ 今山西省沁縣新店鎮古城村
- ^ 今山西省沁縣故縣鎮
[在維基數據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沁州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