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澤如
鄧澤如 | |
---|---|
個人資料 | |
號 | 愚翁 |
出生 | 鄧恩 1869年3月19日 大清廣東省江門 |
逝世 | 1934年12月27日 中華民國廣東省廣州市 | (65歲)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鄧澤如(英語:Tung Yen,1869年3月19日—1934年12月19日)[1],原名鄧恩,號愚翁,生於廣東江門,馬來西亞華僑,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2][3]
生平
[編輯]為革命籌款
[編輯]1869年3月19日(清朝同治八年二月初七),鄧澤如生於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篁邊鄉。18歲時,作為契約勞工赴馬來西亞,最初在橡膠園當僱工,後來獲南洋富商黃陸佑賞識,當賬房先生。此後,鄧澤如赴金寶開錫礦,積聚一定財富後,又轉赴森美蘭州瓜拉庇勞縣開墾橡膠園,兼做藥材生意,他開設了圖南藥材店,經營雜貨生意,並且在芙蓉市開辦了光亞印刷文具店。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到辛亥革命前夕,鄧澤如已擁有500餘畝橡膠園、多間店鋪,是當地華人圈中的名人。[2][4]
1906年,孫中山致信鄧澤如,希望其能為革命捐款。該信由孫中山托汪精衛帶到馬來西亞的鄧澤如家。汪精衛來拜訪時,鄧澤如正好出門。鄧澤如得知消息後,追上汪精衛,捐獻了一千多元錢。[2]
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鄧澤如加入中國同盟會,任掛羅庇朥埠分會長,為起義籌款。[3]
1909年2月,孫中山親赴森美蘭、芙蓉、吉隆坡鼓吹革命,鄧澤如至此首次見到了孫中山。1906年以來,孫中山與鄧澤如的往來書信共300多封。其中1907年至1911年4月底,孫中山致鄧澤如的38封信中,有25封是囑咐鄧澤如捐款。在信的落款處,孫中山自稱「弟」。孫中山還曾在信中讚揚鄧澤如「熱心革命,力任籌飽和之功,必與身臨前敵者共垂千古而不朽矣,足見苦見勞力,為國奔馳,欽佩無極也」。[2]
1909年,孫中山在新加坡得不到華僑的支持,於是將南洋英國、荷蘭屬地的中國同盟會總會自新加坡遷到檳城(檳榔嶼),孫中山派鄧澤如負責黨務及籌款。此外,孫中山還在新加坡籌辦《中興日報》,鄧澤如負責該報的招股募捐。[4]
1910年,鄧澤如的第一個兒子出生,由黃興取名為「鄧光夏」。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失敗,中國同盟會會員胡漢民等赴南洋籌款,但走遍新加坡、芙蓉、府坡、馬六甲、怡保等地,捐款者很少。當時,鄧澤如的小妾陳氏產後患有重病,鄧澤如為了革命而毅然離開家,在華僑華人中間幫助籌款。經鄧澤如遊說,馬來西亞芙蓉縣的一位姓譚的老華僑,將一生購置的所有物業屋宇拍賣,以資助軍餉。經各埠華僑支持,鄧澤如總共募集到47663元,在支持黃花崗起義的華僑捐款中名列第二位。[2][4]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後,在美國的孫中山回國主持政局。途經新加坡時,孫中山約鄧澤如登船會晤,孫中山委鄧澤如以「廣東都督」之職,鄧澤如則自稱「澤本商人,素無政治軍事之學識」,婉言謝絕。[2]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致電南洋促請鄧澤如回國,並囑其護送孫中山的眷屬赴南京。鄧澤如遂將南洋的黨務工作託付給譚揚,自己於1912年2月6日啟程歸國。回到中國初期,廣東都督胡漢民曾邀其擔任廣東都督府實業司司長、官錢局總辦,但被鄧澤如推辭。此後,鄧澤如赴廣東恩平、翁源等地考察礦務。早在旅居南洋期間,鄧澤如便寫有一篇《南洋錫業概論》。1913年6月12日,鄧澤如將在廣東的調查成果寫成了《調查北江煤礦之意見書》。[4]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鄧澤如返回南洋重營舊業。1914年底,孫中山策劃討伐袁世凱,成立中華革命黨, 設南洋籌餉局,委任鄧澤如為南洋籌餉局委員長,繼續負責籌款。[2]1915年,鄧澤如和孫中山派來的許崇智、鄧鏗等人以「中華實業公司」的名義募集到數十萬元,並將該款匯回中國,充作討袁經費。1917年, 孫中山南下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發行「軍需公債」,鄧澤如幫助推銷了3萬多元「軍需公債」。[4]
1918年,鄧澤如50歲生日時,孫中山親筆題寫「仁者壽」的匾額送給鄧澤如。此外,由胡漢民起草祝賀信,廖仲愷執筆,汪精衛、陳炯明、居正、林森、徐謙、許崇智、鄧鏗、戴季陶、朱執信署名。祝賀信中稱:「黃克強先生語余曰:以言南洋愛國之士,吾必以鄧君澤如為巨擘。」[2]
反對國共合作
[編輯]1920年11月底,孫中山在廣州重組護法軍政府,鄧澤如應邀回國,出任內政部礦務局長兼廣東礦務處長。[2]
1922年6月,陳炯明部發動六一六事變,鄧澤如赴香港同孫中山取得聯繫,籌款討逆。1922年8月,鄧澤如被任命為中國國民黨廣東支部長,並發表討陳宣言。此後,鄧澤如任討陳辦事處第三科主任、駐港討逆辦事處理財員。他在幾個月時間內,便籌到40餘萬元充作討陳活動經費。[3][4]
1923年,鄧澤如任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建設部部長、兩廣鹽運使等職。[3][4]
1923年冬,在俄國革命影響下,孫中山決定改組中國國民黨。1923年10月,孫中山指派廖仲愷、鄧澤如等9人出任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負責籌備改組事宜。[2]1923年11月,《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剛剛發表,以鄧澤如為首的11人便上書孫中山,彈劾共產黨,反對聯共。孫中山親筆駁斥其謬論,指出中國國民黨改組及聯共的必要性,告誡這些人「切不可疑神疑鬼」。隨後,孫中山發表了《致全體黨員書》,闡釋了聯俄聯共的必要性。[5]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正式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鄧澤如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同年,鄧澤如任中央銀行董事等職。[2]
1924年6月18日,鄧澤如違背大會決議,同張繼、謝持以中央監察委員的名義,向孫中山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彈劾書」,彈劾共產黨,並要求「從速嚴重處分」。[2][5]
為解決聯共引起的各種誤解及反對,孫中山於1924年7月初發表《中國國民黨關於黨務宣言》,重申聯共主張,指出:「凡有革命勇決之心,及信仰三民主義者,不問其平日屬何派別,本黨無不推誠延納」,並且要求全體中國國民黨黨員「屏除疑惑」。1924年8月15日,中國國民黨一屆二中全會召開,專門討論維護國共合作問題,並發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對於全體黨員之訓令》。[5]
1925年3月起,鄧澤如擔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其間廖仲愷被任命為財政部部長,但廖仲愷直至遇刺身亡也未到任。1925年9月30日,鄧澤如辭去財政部部長一職,由宋子文接任。交接時,國庫還剩1076.8元。[2]
1927年4月,鄧澤如、吳稚暉等人積極促成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鄧澤如兼任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1927年5月7日,以鄧澤如為首的清黨委員會成立,21日公布《清黨條例》11條。此後,清黨運動在軍隊、各省及海外普遍展開,徹底清洗了國民黨左派與共產黨。
鄧澤如在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此後,他先後支持汪精衛、胡漢民反對蔣介石,曾在1931年當選為反對南京中央的廣州國民政府委員。[4]鄧澤如還歷任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廣東治河委員會委員長等職。[3]
晚年生活
[編輯]1929年,鄧澤如的次子鄧光商出生。當時鄧澤如已61歲(滿60周歲),他手書寫下了當時的感受:「自民十六年南京政局變化後,鑑於軍人專政,黨國日非知,赤手空言之無補……潔身引退從事商業,暇則讀書種花。」1931年6月,鄧澤如因提出 「彈劾蔣介石」而被南京的中國國民黨中央開除黨籍,同年11月恢復黨籍。[2]
鄧澤如晚年專心著書,編有 《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跡》、《孫中山先生二十年來手札》等書。[2]
1934年12月19日,鄧澤如在廣州病逝,享年65歲。[2][4]
身後之事
[編輯]鄧澤如逝世後,南京國民政府以「國葬」之禮為鄧澤如下葬,安葬在廣州近郊的下固岡龍眼洞。其墓占地面積2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間,在龍眼洞一村民的鼓動下,紅衛兵炸開鄧澤如墓。墓中僅有一柄手仗、一副眼鏡、一副金牙,並無任何財物。當時,有位譚姓村民收起了兩塊鄧澤如的遺骨,葬在他自己祖先的旁邊。[2]
2006年,鄧光商打聽到譚姓村民改葬兩塊鄧澤如遺骨的情況,聯繫到譚姓村民的後人。2006年底,鄧光商率兩個兒子赴廣州,找到了鄧澤如遺骨的葬地。[2]
紀念
[編輯]鄧澤如原名「鄧恩」,馬來西亞瓜拉庇勞有條「鄧恩路」,便是以其名字命名。馬來西亞獨立之初,政府想廢除該路名,遭到當地華人反對,最後該路名獲得保留。[2]
家庭
[編輯]鄧澤如共有五個兒子。[2]
- 正妻:黃順美。無子女。
- 妾:陳氏,生下長子鄧光夏,產後重病身亡。
- 妾:馮氏,鄧澤如回到中國後所納。育有四個兒子:鄧光商、鄧光周、鄧光武、鄧光華。
參考文獻
[編輯]- ^ Penang Tri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Leongstar,2017/09/24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鄧澤如:為革命籌款逾百萬,僑報,2011年10月4日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年2月2日,.
- ^ 3.0 3.1 3.2 3.3 3.4 邓泽如,华夏人物,于2013-05-22查阅. [2013-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邓泽如:瓜拉庇劳走出的革命家,中山网,2011年5月9日. [2013年5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1月17日).
- ^ 5.0 5.1 5.2 孙中山和首次国共合作 积极捍卫首次国共合作,搜狐,2005年03月28日. [2013年5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