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徐永昌
將軍
民国抗战时期的军委会四巨头之一徐永昌赠蒋孝天签名照片一张 (cropped).jpg
 中華民國行政院政務委員
任期
1948年12月22日-1950年1月27日
行政院院长孫科
何應欽
閻錫山
 中華民國第3任國防部部長
任期
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行政院院长孫科
前任何應欽
继任何應欽
中華民國 第3任山西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31年10月3日-1936年5月27日
前任商震
继任趙戴文
中華民國 第2任河北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29年8月10日-1930年9月27日
前任商震
继任王樹常
中華民國 第1任綏遠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28年10月20日-1929年8月24日
继任李培基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87年12月15日
 大清山西省代州直隸州崞縣
逝世1959年7月12日(1959歲-07-12)(71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墓地臺北市陽明山第一公墓
籍贯山西崞縣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军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服役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时间1914年-1952年[1]
军衔Taiwan-army-OF-9b.svg 一級上將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省[註 1]县(原平市)人,[2]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代表中華民國前往日本參加盟軍受降儀式,後出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

徐永昌3.jpg

早年經歷[编辑]

自幼在大同长大,13岁时成为孤儿,在一家车马站打工。14岁时,遇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逃路经大同,他在护驾的毅军中当夫、当兵。1908年,入讀武衛左軍隨營總堂,畢業後授副軍校(中尉),任武衛左軍路前營左哨副哨長。

辛亥革命爆發時,駐守北京寶泉局。1914年,考入陸軍大學第四期。1916年,赴山東參與居正吳大洲之民軍,進行倒袁運動[2]

中年經歷[编辑]

1917年冬,任直隸軍官教育團教官。1924年10月,任孙岳國民軍第三軍第一混成旅旅長。1925年1月,任國民軍第三軍第一混成旅旅長;8月,任國民軍第一師師長陝西警備司令。1926年9月,馮玉祥五原誓師,徐永昌以主張不合,乃與馮玉祥疏遠。国民三军在陕北缺衣缺食难以生存,1927年率部入山西歸入閻錫山屬下。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为阎军右翼总指挥,奉军反扑占领了雁北地区,却未能突破右翼防线进入娘子关。1928年1月,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路軍總指揮;6月,任河北省政府委員;1928年10月,就任首任綏遠省政府主席。1929年8月,調任河北省政府主席。

1930年,阎锡山谋划倒蒋,徐反对;并一再表示不要用他作指挥官。在阎的坚持下,1930年4月中原大戰爆發後任閻錫山之副司令兼前敵總司令;9月,被任為晉綏警備總司令。中原大战倒蒋军失败后,徐永昌先指挥西北军在郑州渡河北撤,然后是晋军撤退。待全部军队撤退后,他才渡过黄河铁桥。阎锡山下野,潜赴大连,行前委任徐永昌为晋绥警备总司,负两省军政全责。中原大戰結束後,1930年11月5日至11月30日短暫停職一切事務。1930年12月1日,復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徐与负责华北军政的张学良商讨,将晋绥军改编为4个军,后又增加了一个护路军,除改变番号外,基本上保全了阎的部队。1931年,山西省政府主席商震离晋。8月,阎锡山由大连潜归,蒋介石与张学良深感忧虑,一面逼阎出走,一面1931年8月,國民政府任命徐永昌為山西省政府主席[2],并有意让徐出任晋绥两省军政长官。徐向蒋陈述利害,认为只有阎锡山可胜此任。

抗战前夕,徐感到已难与阎继续共事。1937年3月6日,國民政府特任陸軍二級上將徐永昌為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3]:5379。3月18日,蔣指示徐永昌檢查各地國防工事[3]:5387。4月2日,閻錫山在太原綏靖公署召開省防會議,討論防務、訓練等問題,徐永昌、傅作義及在綏遠各將領出席會議[3]:5395。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生,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保定行營主任,指揮第一戰區抗日軍事。1938年1月,軍事委員會改組,奉命出任國民政府軍令部部長,期間运筹帷幄,獻替良多,於1943年10月獲頒青天白日勳章[2]

徐永昌签字,站着的两位分别为麥帥王之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特派徐永昌代表中華民國參與9月在日本東京灣美艦密蘇里號之受降典禮並签署降伏文書(同行人員尚有楊宣誠中將、朱世明少將、王之少將、李樹正少將、王丕承少將)。1946年,被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2]

1947年,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2月30日,行政院會議決議,派徐永昌任陸軍大學校長[3]:8477

晚年經歷[编辑]

1948年12月,徐永昌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2]。1949年夏天,任行政院政務委員[2]。8月22日下午,陸軍大學校長徐永昌奉命去西北公幹,從廣州飛重慶,8月23日因為飛機在中途故障,致8月24日成行[4]。9月1日,徐永昌自銀川飛赴南鄭,轉回重慶[3]:9001政府遷台,率陸軍大學師生遷移台北[2]

1952年4月,被蒋中正聘為總統府資政;10月,晉升陸軍一級上將[2]。1954年11月,兼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

1959年7月12日,退役陸軍一級上將徐永昌在臺北市積勞病故,享壽72歲[5]

著有《徐永昌日記》(1989年出版)。

參考資料[编辑]

  1. ^ 徐永昌于1952年10月22日以一级上将退役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徐永昌(西元1889~1959). [201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9). 
  3. ^ 3.0 3.1 3.2 3.3 3.4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4. ^ 徐永昌赴西北公幹. 《華僑日報》. 1949-08-25 [2017-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5. ^ 《旌忠狀》,台北:總統府,1959年10月26日

備註[编辑]

  1. ^ 音「ㄍㄨㄛ」,“guo”

外部連結[编辑]

政府职务
行政院
前任:
何應欽
國防部部長
第三任
1948年12月24日-1949年4月30日
繼任:
何應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