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哈拉布加化學武器襲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拉布加大屠殺
兩伊戰爭安法爾屠殺的一部分
哈拉布加大屠殺紀念碑
位置伊拉克庫德斯坦哈拉布加省哈拉布加
日期1988年3月16日
目標伊朗陸軍佩什梅格,哈拉布加地區平民
類型屠殺化學武器襲擊
死亡3200至5000人死亡
受傷7000至10000人受傷
主謀伊拉克 伊拉克復興黨政權

哈拉布加大屠殺庫爾德語Kêmyabarana Helebce کیمیابارانی ھەڵەبجە‎),也稱為哈拉布加化武襲擊,是1988年3月16日於伊拉克庫德斯坦的城鎮哈拉布加發生的針對庫德人的大屠殺,此次襲擊是安法爾屠殺的一部分。

兩伊戰爭末期,伊拉克軍隊為反擊伊朗的勝利7號行動,在伊朗軍隊佔領該地48小時後發動了此次襲擊。聯合國的一項醫學調查得出結論,襲擊中使用了芥子氣以及不明的神經毒劑[1]

此次襲擊是歷史上針對平民居住區最大規模的化學武器襲擊[2],直接造成了3200至5000人死亡,另有7000至10000人受傷,其中大多數是平民[3][4]。對受影響地區調查的初步結果顯示,襲擊之後幾年,當地癌症和先天性障礙的發病率有所增加[5]

伊拉克最高刑事法庭正式將哈拉布加襲擊定義為薩達姆·侯賽因領導下的伊拉克庫德人種族滅絕大屠殺[6]。這次襲擊也被加拿大國會譴責為危害人類罪[7]。領導安法爾屠殺的伊拉克高級官員阿里·哈桑·馬吉德被判犯有下令發動襲擊的罪名,後於2010年被處決[8]

背景

[編輯]

兩伊戰爭初期開始,伊拉克北部地區的局勢普遍動盪,庫德斯坦民主黨庫德斯坦愛國聯盟民兵分別於1982年和1983年在伊朗的支持下聯手。從1985年開始,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復興黨政府決定在北部剷除一部分庫德叛亂分子,並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打擊佩什梅格叛亂分子,包括大規模懲罰平民和使用化學武器。哈拉布加事件也是伊拉克在伊朗勝利7號行動最後階段反擊庫德和伊朗軍隊的一部分。

化武襲擊

[編輯]

1988年3月16日,在一系列火箭彈和凝固汽油彈的無差別常規攻擊之後,長達五小時的化武襲擊開始。伊拉克的米格和幻影戰鬥機[9]開始向遠離哈拉布加郊區被圍困的伊拉克軍隊基地的住宅區投擲化學武器。據當地庫德叛軍指揮官的說法,伊拉克戰鬥機在直升機的掩護下,以7至8架飛機每組,進行了多達14次轟炸。目擊者稱白色、黑色和黃色的煙霧向上翻騰,並在大約50米的空中形成了雲層[3]

那是一個美麗的春日。當時鐘接近早上11:00時,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我的心臟抽搐着,仿佛在告訴我,我們正處於一場大災難的邊緣。幾分鐘後,炮彈開始在哈拉布加爆炸,飛機開始投擲炸彈。轟炸集中在北部社區,所以我們跑着躲進地下室。下午2點,隨着轟炸的強度逐漸減弱,我小心翼翼地從地下室溜到廚房,給家人端來食物。轟炸停止後,我們開始聽到金屬碎片掉在地上的聲音,但是我無法解釋。

我看到了我一生都不會忘記的事情。一開始是一聲像是炸彈爆炸的奇怪響聲,然後一個男人跑進我們家,大喊:『毒氣!毒氣!』我們趕緊上車,關上車窗。我想那車在無辜者的屍體上碾過。只見有人倒在地上,吐出綠色的液體,還有人歇斯底里地大笑起來,然後一動不動地倒在地上。後來,我聞到一股讓我想起蘋果的香味,我失去了知覺。當我醒來時,周圍散落着數百具屍體。在那之後,我再次到附近的地下室避難,那地方被難聞的氣味所吞沒,類似於腐爛的垃圾,但隨後變成了類似於蘋果的甜味。然後我聞到了像雞蛋一樣的東西。

當你聽到人們大喊「毒氣」或「化學品」這些詞時,並且你聽到這些叫喊聲在人群中蔓延——那就是恐怖開始佔據上風的時候,尤其是在兒童和婦女中。你的親人,你的朋友,你看到他們走着,然後像落葉一樣倒在地上。這是一種無法描述的情況——鳥兒開始從巢里掉下來;接着是其他動物,然後是人類。完全是覆滅。能走出鎮子的步行離開,有車的就坐車離開,但是有太多的孩子要扛在肩上的人,他們就只能留在鎮上,屈服於毒氣[10]

倖存者說,毒氣起初聞起來有甜蘋果的味道[11],並說人們以多種方式死亡,這表明有混合化學毒物。一些受害者「直直倒地」,而另一些「大笑而死」,還有一些人在幾分鐘內就「灼熱起泡」或咳出綠色嘔吐物而死[12]。許多人在襲擊後的恐慌中受傷或死亡,尤其是那些被化學物質致盲的人[13]。 伊朗醫生報告稱,哈拉布加化武襲擊的受害者表現出氰化物中毒的特徵性症狀。而其他報告則表明襲擊使用了大量芥子氣和其他化學武器[14]。大多數被送往德黑蘭的醫院的傷員都暴露在芥子氣中[3]聯合國的一項醫學調查得出結論,襲擊中使用了芥子氣以及成分不明的神經毒劑;聯合國的調查人員「無法獲得任何關於(被報告的)使用氰化氫毒氣作為腐蝕性化學物質的確切信息。」[1]BBC報道,調查普遍認為襲擊使用了「芥子氣和神經毒劑塔崩沙林VX的致命混合物。」[8]在哈拉布加事件之前,至少已有21起有記錄的針對伊拉克庫德人的小規模化學襲擊事件,但沒有一次引起國際社會的任何嚴肅反應[15]

後續

[編輯]

發現和反應

[編輯]

襲擊後的第一張照片是由伊朗記者拍攝的,他們後來在伊朗報紙上刊登了這些照片。由伊朗人空運的英國獨立電視新聞攝製組拍攝的畫面[16]也通過新聞節目在世界範圍內播放。其中一些最初的照片是由伊朗攝影師卡維·勾勒斯坦拍攝的,他向英國金融時報的蓋伊·丁莫爾描述了這一場景。當伊拉克的米格-23戰鬥機飛至時,他乘坐軍用直升機在哈拉布加外約8公里處。他說:「它沒有核蘑菇雲那麼大,而是數個較小的蘑菇狀煙雲。」勾勒斯坦被他到達小鎮時的場景震驚了,儘管他以前在前線看到過毒氣襲擊:

生命被凍結了。生命停止了,就像看一部電影,突然停在一個畫面上。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新型的死亡。 (……)之後更糟。受害者仍在被帶進來。一些村民來到我們的直升機旁。他們有15或16個漂亮的孩子,求我們帶他們去醫院。所以我們每個攝製組人員都坐下,都被給了一個孩子來背上。當我們起飛時,液體從我背着的小女孩的嘴裏流出,她死在我的懷裏。 [17]

伊拉克政府直至3月23日才公開評論在哈拉布加使用化學武器的情況,其官員對此事的早期聲明前後不一致。儘管伊拉克最終否認對這次襲擊負責並將之歸咎於伊朗,但其最初的沉默,以及哈拉布加從來不是伊拉克戰時針對伊朗的宣傳活動的主要部分這一事實,引發了人們的普遍質疑[18]

當時國際社會反應平淡。美國政府及其情報機構表示庫德平民並非蓄意攻擊目標,並試圖將襲擊責任歸咎於伊朗[16][19]美國國防情報局中央情報局分析員斯蒂芬·C·佩萊蒂爾當時聲稱伊朗應對毒氣負責,佩萊蒂爾在2003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中重申了這一指控[20]。然而,這些指控隨後被推翻[21][22]

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就英國政府應如何應對大屠殺以及是否應實施經濟制裁的簡報得出以下結論:「我們想影響他們的行動。但單邊制裁等懲罰性措施無法有效改變伊拉克在化學武器問題上的行為,不僅無濟於事而且損害英國的利益。」[15]托尼·本恩的說法,這個議題曾在議會中提出,但他被告知「薩達姆是盟友。」[23]

為應對1988年8月與伊朗停火後伊拉克對庫德平民的進一步化學襲擊,美國參議員克萊伯恩·佩爾和傑西·赫爾姆斯呼籲對伊拉克實施全面經濟制裁,包括石油禁運和嚴格限制軍民兩用技術的出口。儘管隨後的立法在美國參議院獲得通過,但在眾議院內遭到強烈反對,並未成功立法。美國國務卿喬治·普拉特·舒爾茨罕見地譴責伊拉克「不合理和可惡的」襲擊,舒爾茨的助手查爾斯·E·雷德曼將其描述為「文明世界不能接受」。然而,即使在這些聲明之後,國務院仍建議不要實施制裁[24]

伊拉克政府1988年3月16日至幾周後的文件提到「(在哈拉布加)軍事力量和暴力的升級」、「我們的飛機和大炮轟炸了哈拉布加和庫爾馬爾地區,(殺死)大約2,000名波斯人和伊朗特務(庫德斯坦愛國聯盟)的敵軍」、「最近用特殊彈藥襲擊了哈拉布加」,並且在一份文件中明確提到了「伊拉克對哈拉布加的化學襲擊。」[25]一名伊拉克飛行員在2003年解釋說,發動襲擊的部分原因是伊拉克認為庫德人與入侵的伊朗士兵合作構成「叛國罪」[26]

哈拉布加的破壞和部分恢復

[編輯]
2005年2月,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的一名中尉在當地墓地為大約1500名遇難者巡邏

佩什梅格和伊朗的幫助下,倖存者匆忙將大部分死者埋葬在臨時亂葬坑中。在哈拉布加被從伊朗和庫德叛軍手中奪回後,身着NBC防護服的伊拉克軍隊來到哈拉布加,研究他們的武器和攻擊的有效性。城鎮仍然散落着未埋葬的死者,後被伊拉克軍隊使用推土機和炸藥系統地處置[13],日本政府則資助了哈拉布加一個7000萬美元的提供安全飲用水的項目[27]。與此同時,伊拉克的一位高級官員在與聯合國秘書長哈維爾·佩雷斯·德奎利亞爾的會晤中正式承認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28]

醫學和遺傳後果

[編輯]

十年後,即1998年,至少有700人仍在接受襲擊的嚴重後遺症治療,其中500人被判定為病危,即使「最嚴重的病例可能已經死亡」[15]。當地醫生的調查發現,與恰姆恰馬勒相比,哈拉布加的內科疾病當中流產超過活產[15],並且較正常情況高14倍;腸癌較正常情況高出10倍;心臟病在1990年至1996年間翻了兩番[15]。此外,「在哈拉布加和其他遭受化學襲擊的地區,其他癌症、呼吸系統疾病、皮膚和眼部問題、生育和生殖障礙的發病率要高得多。」[5]一些在襲擊中倖存下來或當時明顯受輕傷的人後來出現了醫生認為源於化學物質的醫療問題,初步調查顯示,有人擔心襲擊可能對庫德人口產生持久的遺傳影響,及先天性障礙患病率增加[5]

一些報告指出:這次特殊襲擊的倖存者受到了永久性傷害,包括燒傷,有些人表現出神經損傷的症狀,儘管這還不能得到充分證實[14]

薩達姆和「化學阿里」的審判

[編輯]

伊拉克特別法庭沒有據哈拉布加事件指控薩達姆犯有危害人類罪。然而,伊拉克檢察官有「五百起記錄在案的薩達姆政權期間的罪行」,薩達姆僅據1982年杜賈爾大屠殺這一案件即已被判處死刑[29]。在薩達姆·侯賽因審判期間被披露的幾份文件中,其一是1987年伊拉克軍事情報部門的備忘錄,要求總統辦公室允許使用芥子氣和神經毒劑沙林塔崩對付庫德人。第二份文件回復稱,薩達姆已下令軍事情報部門研究使用此類武器對伊朗和庫德軍隊進行「突然襲擊」的可能性。一份由軍事情報部門撰寫的內部備忘錄證實,其已得到總統辦公室的批准,可以使用「特殊彈藥」進行打擊,並強調,在事先通知總統之前,不會發動任何打擊。薩達姆本人則告訴法庭:「就伊朗,如果任何軍事或文職官員聲稱薩達姆下令對其使用常規或特殊彈藥——正如解釋的那樣是化學彈藥,我將光榮地承擔其責任。但我就針對我們的人民和任何伊拉克公民——無論是阿拉伯人還是庫德人——的任何行為的指控表示異議。我不接受任何對我的原則或對我個人的侮辱。」[30]庫德倖存者則毫不懷疑薩達姆本人對襲擊負有責任,並對他僅因杜賈爾屠殺而受審感到失望[31] [32]

薩達姆於2006年12月30日被處以絞刑。

阿里·哈桑·馬吉德即「化學阿里」,在2004年的一次調查聽證會上

在襲擊期間指揮伊拉克北部的伊拉克軍隊,並因此獲得了「化學阿里」綽號的薩達姆堂兄阿里·哈桑·馬吉德在被判犯有策劃罪後,於2010年1月因哈拉布加大屠殺被伊拉克法院判處絞刑。馬吉德於2007年首次被判處絞刑,原因是他在1988年對代號為安法爾的庫德人發動的軍事行動中發揮了作用,並且在2008年他還兩次因對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的罪行被判處死刑,特別是他鎮壓了1991年伊拉克南部起義,並參與了1999年在巴格達薩德爾城區(當時稱為薩達姆城)的屠殺。

馬吉德在審判中沒有表示悔意,稱他的行為符合伊拉克國家安全的利益。他於2010年1月25日被執行絞刑[8]。在其他許多證明伊拉克對這次襲擊負責的伊拉克政府文件中,有一段馬吉德吹噓其對庫德人襲擊的錄音:「我會用化學武器殺死他們。有誰會說什麼?國際社會?去他媽的國際社會和他們的聽眾!」 [33]

技術和前體化學品的國際來源

[編輯]

發展化學武器的專有技術和材料是薩達姆政權從國外獲得的[34]。大多數化學武器生產的前體來自新加坡(4515噸)、荷蘭(4261噸)、埃及(2400 噸)、印度(2343噸)和西德(1027噸)。一家印度公司Exomet Plastics向伊拉克運送了2292噸前體化學品。註冊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新加坡公司Kim Al-Khaleej向伊拉克提供了4500餘噸的VX沙林和芥子氣的前體和生產設備[35]。西德公司Karl Kolb GmbH的常務董事Dieter Backfisch在1989年被引述說:「對於德國人而言,毒氣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東西,但這並不會使國外客戶擔心。」[34]

2002年國際危機組織的《武裝薩達姆:與南斯拉夫的聯繫》總結,由於持續的伊朗衝突,儘管受到制裁,但世界多國政府的「默許」導致伊拉克政權裝備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根據伊拉克「全面、最終和完整」所披露的部分泄露的消息來源,美國公司Alcolac International和Phillips向伊拉克提供的兩用出口產品中包括硫二甘醇,這種物質也可用於為其武器計劃製造芥子氣。美國公司對伊拉克的兩用出口是由朗奴·列根政府的一項政策促成的,該政策將伊拉克從國務院的恐怖主義支持國家名單中刪除。Alcolac在阿齊茲訴伊拉克案中被指定為被告,該案目前仍在美國地區法院審理(案件編號1:09-cv-00869-MJG)。此後,兩家公司都進行了重組。Phillips曾經是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子公司,現在是美國石油和折扣化石燃料公司康菲石油公司的一部分。Alcolac International之後解散並重組為Alcolac Inc[36]

2005年12月23日,荷蘭法院判處在國際市場上購買化學品並將其出售給薩達姆政權的商人弗蘭斯·范·安拉特15年監禁。法院裁定對哈拉布加的化學襲擊構成種族滅絕,而安拉特僅被判犯有同謀戰爭罪[37]。2008年3月,伊拉克政府宣佈計劃對襲擊中使用的化學品的供應商採取法律行動[38]

2013年,作為襲擊受害者的20名伊拉克庫德人要求對兩家未具名的法國公司進行司法調查,稱其是幫助薩達姆建造化學武器庫的二十多家公司之一。庫德人尋求一名調查法官來立案[39]

爭議

[編輯]

伊朗參與的指控

[編輯]
2011年,在哈拉布加紀念館用作花盆的炸彈外殼

事件發生後,美國國務院立即採取官方立場,認為伊朗應負部分責任[19]。當時美國國防情報局的一項初步研究報告稱,伊朗應對這次襲擊負責,中央情報局隨後在1990年代初的大部分時間裏持此評估。中央情報局負責兩伊戰爭的高級政治分析員斯蒂文·C·佩爾蒂埃與他人合著了一份對戰爭的非機密分析[40],其中簡要總結了國防情報局研究的要點。佩爾蒂埃聲稱,受害者嘴部周圍和四肢的藍色變色表明,在哈拉布加的襲擊使用了一種含氰化物的血液製劑,且只有伊朗在戰爭期間使用過血液製劑[41][42]

沒有證據表明伊朗之前曾使用過國防情報局聲稱的氰化氫毒氣[1]

1992年至1994年間擔任人權觀察首席研究員的約斯特·希爾特曼對大屠殺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研究,其中包括在伊拉克北部進行的實地調查。希爾特曼寫道:「對數千份繳獲的伊拉克秘密警察文件和解密的美國政府文件的分析,以及對數十名庫德倖存者、叛逃的伊拉克高級官員和退休的美國情報官員的採訪,表明了(1)伊拉克對哈拉布加進行了襲擊,並且(2)美國充分意識到是伊拉克進行了襲擊的前提下,指責伊朗對此次襲擊負有部分責任。」[19]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伊拉克武裝部隊無疑對庫德人實施了多次其他毒氣襲擊[43]。2001年,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化學和生物戰項目的讓·帕斯卡爾·贊德斯也駁斥了這些指控,稱「受害者身體的顏色更支持沙林毒氣襲擊的理論,而沙林毒氣在伊拉克的武器庫中。」[44]里奧·凱西於2003年在《異議》雜誌上撰文稱,佩爾蒂埃的分析完全基於受害者身體藍色變色的圖像和證詞,而忽略了所有其他證據——包括數百名庫德證人的回憶;基於體檢、土壤樣本和屍檢的學術研究;且截獲的伊拉克政府文件亦證明伊拉克有罪[33]

希爾特曼指出,雖然發紺在詞源上與氰化物有關,但前者僅表明血液供應缺氧,並不足以診斷為氰化物中毒;事實上,「它亦可以很容易地支持使用神經毒劑的理論。」[45]此外,「即使已證實在哈拉布加襲擊中存在氰化物氣體,也不一定會牽連伊朗。」在哈拉布加之前,伊朗軍隊廣泛使用亞硝酸異戊酯來對抗他們一再聲稱的伊拉克氰化物氣體,如果伊朗的這些說法被接受,那麼「按照這種邏輯,伊拉克也可能與任何因氰化物導致的哈拉布加死亡事件有關」,然而氰化物迅速蒸發,而當時作為伊拉克主要化學武器的塔崩以氰化物為基本成分之一,這些因素使得聯合國無法確認伊拉克是否在兩伊戰爭期間使用了任何氰化物氣體:「由於它與塔崩的聯繫,如果在給定環境中發現氰化氫,它可能是製造不良的塔崩造成的殘留影響,或塔崩分解時產生的。」[46]

據希爾特曼的說法,關於兩伊戰爭的文獻反映了一些關於伊朗使用化學武器的指控,但這些指控「因時間和地點不具體,以及未能提供任何證據而大打折扣。 "希爾特曼稱這些指控「僅僅是斷言」,並補充說「沒有任何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伊朗是罪魁禍首的說法」。[43]許多消息來源稱,當時伊朗的化學武器能力極其有限甚至不存在,儘管伊朗有可能從伊拉克軍隊手中奪取了化學彈藥;例如軍事分析家艾哈邁德·哈希姆回憶說:「伊朗人只有催淚瓦斯。沒有氰化物。」[47]

事實上,伊朗遠非具有有意義的化學戰能力,僅在保護自己的士兵免受化學襲擊方面的有效性都值得懷疑,因為其從東德和朝鮮收到的遲來的低質量防護設備甚至都是用來應對油漆煙霧的;許多伊朗人不願意剃鬍須,這也限制了口罩的功效[48]。1987年據交戰雙方的要求而進行的一次聯合國調查發現了武器碎片,這些碎片確定了伊拉克對伊朗士兵和平民進行化學襲擊的責任,但無法證實伊朗使用化學武器的指控:「伊拉克軍隊受到了芥子氣和一種可能是光氣的物質的影響,對呼吸系統造成了傷害。但在沒有使用武器的確鑿證據的情況下,無法確定這些傷害是如何造成的。」證據表明,這些伊拉克化學品傷亡很可能是「反衝」的結果,而伊拉克提交給聯合國的證據,例如兩個伊朗的130毫米炮彈,被聯合國專家發現其「沒有內部耐化學塗層」並且「通常用於裝填高爆炸藥」;聯合國官員伊克巴爾·里扎後來承認,伊拉克的證據「明顯是捏造的」。然而,報告的措辭如「伊拉克軍隊再次對伊朗軍隊使用化學武器......現在伊拉克軍隊也因化學戰而受到傷害」導致了一種錯誤的看法,即認為伊朗和伊拉克同樣犯有使用化武的戰爭罪[49]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發現的文件顯示,伊拉克軍事情報部門未收到任何伊朗軍隊有大規模化武襲擊的報告,儘管1987年3月的一份文件描述了伊朗人實施的五次小規模化學襲擊(四次涉及芥子氣,一次涉及光氣,來源可能是繳獲自伊拉克),還有關於伊朗使用催淚瓦斯和白磷彈的報告[50]

2006年哈拉布加紀念騷亂

[編輯]

2003年3月,哈拉布加烈士紀念館在這座仍處於廢墟中的城鎮建成。2006年3月16日,數千名憤怒的居民,其中許多是高中或大學學生,在現場引發了騷亂,以抗議他們指稱的庫德領導人忽視民生並利用悲劇的做法。紀念館被縱火焚毀,大部分檔案被毀;一名抗議學生被警察擊斃,數十人受傷[51][52]。其後被重建為哈拉布加紀念館和和平博物館。

流行文化

[編輯]
  • 2008年,Kayhan Kalhor和Brooklyn Rider發行了專輯Silent City[53]以紀念哈拉布加大屠殺。正如Kalhor在專輯封底所寫的那樣:「這件作品是為了紀念伊拉克庫德斯坦的庫德城鎮哈拉布加。它基於變調的A小調音階,並使用庫德主題來紀念庫德人。」2011年,Kayhan Kalhor、馬友友和絲綢之路樂團在桑德斯劇院演奏了Silent City。絲綢之路Project在YouTube上發佈了演出最後一部分的視頻[54]
  • 加拿大電子工業音樂樂隊Skinny Puppy在其1988 年專輯VIVIsectVI的歌曲「VX Gas Attack」中評論了哈拉布加化武襲擊。
  • 2002年,關於哈拉布加襲擊的電影Jiyan上映。這部電影由Jano Rosebiani任編劇和導演[55]

參考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1.0 1.1 1.2 Joost Hiltermann. A Poisonous Affair: America, Iraq, and the Gassing of Halabja.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7: 195. ISBN 9780521876865. 
  2. ^ Chemical Weapons Programs – Iraq Special Weapons Facilities.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December 2017). 
  3. ^ 3.0 3.1 3.2 BBC ON THIS DAY | 16 | 1988: Thousands die in Halabja gas attack. BBC News.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February 2018). 
  4. ^ Halabja, the massacre the West tried to ignore. The Times.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January 2010). 
  5. ^ 5.0 5.1 5.2 Kurds look back with fear. BBC News. 22 July 2002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September 2013). 
  6. ^ 1988 Kurdish massacre labeled genocide.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8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October 2017). 
  7. ^ House adopts Karygiannis Motion on Halabja Gassing as a Crime Against Humanity. 16 March 2010 [19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July 2011). 
  8. ^ 8.0 8.1 8.2 'Chemical Ali' executed in Iraq after Halabja ruling. BBC News. 25 January 2010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March 2016). 
  9. ^ 1988: Thousands die in Halabja gas attack. 16 March 1988 [2022-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0). 
  10. ^ Halabja: Survivors talk about horror of attack, continuing ordeal. Ekurd.net. 2008-03-15 [201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4). 
  11. ^ Birmingham – Your Community – The Smell of Apples. BBC. 22 June 2006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9 December 2012). 
  12. ^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Iraqi Kurds? (Human Rights Watch Report, March 11, 1991). Hrw.org.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October 2017). 
  13. ^ 13.0 13.1 We blame Saddam for everything. 17 March 2003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August 2013). 
  14. ^ 14.0 14.1 Eric Croddy with Clarisa Perez-Armendariz & John Hart,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arfar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for the Concerned Citizen (Spring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02), p. 164.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Saddam's secret weapon (Channel 4, 1988). Publications.steveplatt.net. 16 March 1988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April 2017). 
  16. ^ 16.0 16.1 Halabja: whom does the truth hurt?. openDemocracy. 4 September 2007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May 2014). 
  17. ^ A committed defender of free expression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September 27, 2007,.
  18. ^ Joost Hiltermann. A Poisonous Affair: America, Iraq, and the Gassing of Halabja.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7: 172–174. ISBN 9780521876865. 
  19. ^ 19.0 19.1 19.2 Hiltermann, Joost R. Halabja – America didn't seem to mind poison gas. NYTimes.com. 17 January 2003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April 2012). 
  20. ^ Pelletiere, Stephen C. A War Crime Or an Act of War?. The New York Times. 2003 [22 February 2018].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6 April 2018) (美國英語). 
  21. ^ CNS – DC: Briefing Series: Iranian Use of Chemical Weapon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Past Allegations March 7, 2001 by Jean Pascal Zanders, SIPRI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arfare Project.. 2 January 2003 [22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 January 2003). 
  22. ^ Joost Hiltermann. A Poisonous Affair: America, Iraq, and the Gassing of Halabja.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7: 183. ISBN 9780521876865. Today, few observers question 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Iraq that gassed Halabja. 
  23. ^ Capitalism: the case against. 15 October 2003 [14 Octo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October 2019) (英國英語). 
  24. ^ Elaine Sciolino. The Outlaw State: Saddam Hussein's Quest for Power and the Gulf Crisis. John Wiley & Sons. 1991: 171. ISBN 9780471542995. 
  25. ^ Joost Hiltermann. A Poisonous Affair: America, Iraq, and the Gassing of Halabja.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7: 175. ISBN 9780521876865. As noted earlier, the moniker 'special' is used consistently throughout the Iraqi secret police documents to designate the regime's chemical weapons. 
  26. ^ Joost Hiltermann. A Poisonous Affair: America, Iraq, and the Gassing of Halabja.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7: 178. ISBN 9780521876865. 
  27. ^ Revisiting Halabja, 20 years after chemical attack, town still bears scars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2 October 2008., Kurd Net, 15 March 2008
  28. ^ Iraq attack to Halabja. .taghribnews.com. 17 March 2019 [3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29. ^ Hussein executed with 'fear in his face'. CNN.com. 30 December 2006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January 2017). 
  30. ^ Saddam admits Iran gas attacks – Breaking News – World – Breaking News. Theage.com.au. 19 December 2006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October 2012). 
  31. ^ Hawley, Caroline. Middle East | Halabja survivors seek justice. BBC News. 19 October 2005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September 2013). 
  32. ^ Halabja watches Hussein's trial and waits for Its day in court. Ekurd.net.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7 April 2014). 
  33. ^ 33.0 33.1 Casey, Leo. Questioning Halabja. Dissent Magazine. Summer 2003 [10 Ma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November 2011). 
  34. ^ 34.0 34.1 Gesellschaft fuer bedrohte Voelker – Society for Threatened Peoples. German and European firms were involved. Gfbv.de.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6 August 2013). 
  35. ^ What Iraq Admitted About its Chemical Weapons Program.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4 May 2006). 
  36. ^ Jim Crogan. Made in the USA: A guide to Iraq'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Laweekly.com. 20 March 2003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January 2014). 
  37. ^ Middle East | Saddam's 'Dutch link'. BBC News. 23 December 2005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April 2017). 
  38. ^ 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 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 | News, Information and Connections for Action. Alertnet.org.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February 2010). 
  39. ^ Iraqi Kurds sue French companies for Halabja chemical attack. RFI. 11 June 2013 [5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June 2014). 
  40. ^ FMFRP 3-203 – Lessons Learned: Iran-Iraq War. Fas.org.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4 May 2012). 
  41. ^ Pelletiere, Stephen C.; Ii, Douglas V. Johnson; Mortimer, Edward. Iraq'S Chemical Warfare. Nybooks.com. [9 Ma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9 March 2010). 
  42. ^ Iran Chemical Weapon Update – 1998. Wisconsinproject.org.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April 2013). 
  43. ^ 43.0 43.1 International Currency Review, Volume 34.
  44. ^ Iranian Use of Chemical Weapon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Past Allegations. 7 March 2001 [28 Ma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 January 2003). 
  45. ^ Joost Hiltermann. A Poisonous Affair: America, Iraq, and the Gassing of Halabja.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7: 195–196. ISBN 9780521876865. 
  46. ^ Joost Hiltermann. A Poisonous Affair: America, Iraq, and the Gassing of Halabja.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7: 196–197. ISBN 9780521876865. 
  47. ^ Joost Hiltermann. A Poisonous Affair: America, Iraq, and the Gassing of Halabja.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7: 160–162. ISBN 9780521876865. 
  48. ^ Murray, Williamson; Woods, Kevin M. 1985—1986: Dog days of a long war.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14: 258–259 (e–book, page numbers approximate). ISBN 9781107062290. 
  49. ^ Joost Hiltermann. A Poisonous Affair: America, Iraq, and the Gassing of Halabja.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7: 165–166, 170–172. ISBN 9780521876865. 
  50. ^ Murray, Williamson; Woods, Kevin M. Introduction.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14: 2. ISBN 9781107062290. 
  51. ^ America Rebuilds II: Return to Ground Zero. Halabja Memorial. PBS.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November 2012). 
  52. ^ Cockburn, Patrick. Hundreds protest as Kurds remember Halabja gas attack – Middle East – World. The Independent. 17 March 2006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October 2012). 
  53. ^ Silent City: Music. Amazon.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5 March 2013). 
  54. ^ The Silk Road Ensemble: Silent City. YouTube. 25 August 2011 [28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November 2017). 
  55. ^ Jiyan. IMDb.com. [21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January 2018). 

參考文獻

[編輯]
  • 約斯特·R·希爾特曼,A Poisonous Affair: America, Iraq, and the Gassing of Halabja (2007)ISBN 0-521-87686-9
  • 米歇爾·J·凱利,哈拉布加的幽靈:薩達姆侯賽因和庫德種族滅絕 (2008)ISBN 0-275-99210-1
  • 薩曼莎·鮑爾來自地獄的問題:美國和種族滅絕時代 (2003)ISBN 0-06-054164-4
  • 勞倫斯·波特、加里·西克,伊朗、伊拉克和戰爭遺產 (2004)ISBN 1-4039-6450-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