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東丹國
東丹
926年—952年或982年
首都天福城
政府帝制
歷史時期古代
• 渤海國滅亡,遼國皇太子耶律倍受封東丹。
926年
• 終結
952年或982年
前身
繼承
渤海國
遼朝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韓

東丹(926年—952年或982年)是遼朝滅亡渤海國後在其地設立的一個屬國。930年,首任東丹國王耶律倍逃奔後唐,東丹名存實亡。952年,末任東丹國王耶律安端死後,無人繼承王位。遼朝可能於982年取消東丹國建置。

建國

[編輯]

遼太祖天顯元年(926年),遼與渤海國的戰爭以遼的勝利結束,封皇太子耶律倍於其地,稱「人皇王」,因渤海在遼東方,故名為東丹國(東契丹之意[1])。建都於渤海故都忽汗城,改名為天福城(今中國黑龍江省寧安市),年號甘露。東丹國按照渤海制度治理,君主有權任命百官,每年向遼國貢納細布五萬匹、粗布十萬匹、馬一千匹。有四個宰相,契丹渤海人各有二個。

不久,遼太祖死,耶律倍前往遼皇都宮(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奔喪。天顯三年(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東丹的東平郡為遼國南京(今遼寧遼陽北),強行自天福城徙東丹人民充實東平郡,天福城遂衰落。天顯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後繼者為其長子耶律阮

滅亡

[編輯]

天顯六年(931年),遼按照渤海國的舊例,在南京設立中台省。會同元年(938年),將南京改名為東京。

天祿元年(947年)耶律阮成為契丹皇帝,以耶律安端主東丹國。應歷二年(952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其繼任者史無記載[1]。作為東丹國行政機構的中台省一直存在到遼聖宗時期。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東丹國大約至少在遼景宗時期(969年-982年)或直到982年才結束[2][3][4]

外交

[編輯]

929年,東丹國曾遣使裴璆至日本,高成詞、成文角至後唐。931年、935年,東丹國兩次遣使至後唐,以朝貢名義去見逃到後唐的國王耶律倍。

君主列表

[編輯]
東丹君主年號  編輯
廟號 諡號 漢名 契丹名 在世時間 年號 在位時間
義宗 文獻欽義皇帝 突欲 899年-937年 甘露 926年-930年
端順皇后 蕭氏
(攝政)
?-940年 930年-940年
世宗 孝和莊憲皇帝 兀欲 919年-951年 940年-947年
安端 ?-952年 947年-952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262. ISBN 7-5622-2277-0. 
  2. ^ 方詩銘. 中国历史纪年表.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0: 104. 
  3. ^ 舒焚. 辽史稿.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 289. 
  4. ^ The Kitai Dynasty’s governance of Bohai and the structure of Dongdanguo as seen from Yelu-Yuzu’s Epitaph. [2014-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