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格拉季昂行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格拉季昂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

1944年6月底,德国第9集团军白俄罗斯博布鲁伊斯克附近丢弃的战争物资
日期1944年6月22日-1944年8月31日
地点
结果 苏军决定性胜利,中央集团军群遭受毁灭性损失
参战方
 纳粹德国  苏联
指挥官与领导者
纳粹德国 恩斯特·布施
纳粹德国 瓦尔特·莫德尔
纳粹德国 汉斯·约旦
纳粹德国 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
纳粹德国 库尔特·冯·蒂普尔斯克瑞奇
纳粹德国 瓦尔特·魏斯
苏联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苏联 格奥尔吉·朱可夫
苏联 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苏联 伊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
苏联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苏联 马特维·扎哈罗夫
兵力
德国方面来源:
1,031,760人
800辆坦克
530门自行火炮
10,090门火炮与迫击炮
1,000—1,300架飞机
萨罗卡方面来源:
800,000人
(其中400,000为支援部队)
格兰茨与豪斯方面来源:
850,000人
福莱瑟方面来源:
486,493人
118辆坦克
377门自行火炮
2,589门火炮
602架飞机
苏联方面来源:
240万人
36,000门火炮
5,000辆坦克
5,000架飞机
萨罗卡方面来源:
170万人
2,715辆坦克
1,355门自行火炮
10,563门火炮
11,514门迫击炮
306门火箭炮
5,327架飞机
格兰茨与豪斯方面来源:
1,670,300人
5,818辆坦克
32,968门火炮
7,790架飞机
福莱瑟方面来源:
2,331,700名苏军士兵
79,900名波军士兵
2,715辆坦克
1,355门自行火炮
24,363门火炮
伤亡与损失
损失约450,000人
(200,000人阵亡、被俘
250,000人受伤)
2,000辆坦克
57,000辆运输车
损失770,888人
(180,040阵亡和失踪
590,848伤病)
2,957辆坦克
2,447门火炮
822架飞机

巴格拉季昂行动(俄语: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德语:Operation Bagration,取自于俄罗斯帝国格鲁吉亚人将军彼得·巴格拉季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于1944年对德占白俄罗斯发动大规模攻势的代号,于6月22日开始实行(与3年前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同一天),苏军自4个方向进攻,击溃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与收复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并到8月渡过维斯瓦河、一直推进到东普鲁士边界的里加暂做重整。

苏军这次的攻势使得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及其属下3个集团军包括第4集团军第3装甲集团军第9集团军崩溃,损失了28个陆军师,被认为是德国军事史上最严重、代价最高的失败[1]。国防军已无法弥补这些战斗中所遭受的损失。从那时起直到战争结束,德国东线的稳定只能在暂时和局部的基础上实现。德军在这次行动中的损失无法弥补,军事历史学家赫尔曼·卡根霍兹英语Hermann Gackenholz说:“自从1944年夏季中央集团军群的崩溃后,德军将要在东方进行一场极为痛苦的战争[2]”。

巴格拉季昂行动不仅对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也对政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这场行动结束后,苏军收复了大部分西部领土,也在罗马尼亚与波兰边境取得立足地。德国的失败现在终于不可避免了;国防军至少能够迫使红军止步并进行和平谈判的希望破灭了。苏联的胜利促使波兰本土军队起义,其目的是将波兰从德国占领下独立解放出来,并防止该国被红军占领。同时在前线遭受灾难性挫折之下,德国军事抵抗运动成员决定于1944年7月20日冒险发动政变。同样重要的是,在苏联迅速进攻期间,德国集中营灭绝营首次大规模解放,使得德国军队的暴行以及大屠杀获得了更广泛的国际关注。

背景

[编辑]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先前已被证明其实力强大,难以对付,这在苏军在火星行动中战败已可证明,但在1944年6月虽然战线已被缩短,但中央集团军群因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1943年夏末、秋及冬季分别于库尔斯克会战下第聂伯河攻势解放克里米亚中崩溃而被暴露,称为伟大解放战争第3阶段苏沃洛夫行动于1943年秋季令德军从斯摩棱斯克向西后撤。

到1944年6月中在科汤坦半岛的西方盟军与在维捷布斯克门户的苏联红军柏林的距离分别是超过650英哩及低于750英哩,因此在战略上对第三帝国的威胁基本一样[3],希特勒低估了面对中央集团军群前面的苏军威胁及将其33%的火炮、50%的自行火炮及88%的坦克调往南方前线,因为他估计苏军将在南方发起下一轮主要进攻[3]

巴格拉季昂联同在数星期后于乌克兰发起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令苏联实际上重新占领其在1941年时边界的所有领土、进入德国的东普鲁士及控制了波兰东部的维斯瓦河后到达华沙外围。

该战役被苏联方面描述为战争艺术上的胜利,因为各方面军在行动上的完美配合及在进攻目标上如何玩弄敌军,虽然有大量部队参与,但苏联方面军指挥官们却避开了对手的侦察,完全混淆了主要进攻的方向,直到德军发现时已为时已晚。

战役序幕

[编辑]

马斯基洛夫卡条例

[编辑]

俄文词语马斯基洛夫卡在英文原义的意思是掩饰,但在军事上有更广泛的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名词被苏联指挥官用来描述更广泛量度制造军事伪装,因而达成对德国国防军的进攻的突然性[4]

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估计苏军将在1944年夏季在东线发起主要进攻,假设是包括在波罗的海北方集团军群发动进攻、经白俄罗斯攻击中央集团军群及向华沙推进、和攻击德国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以向喀尔巴阡山脉前进,他们认为前两个假设可能性不大,因为在地形上较易防守。

其实苏联最高统帅部已决定对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主要进攻:一个两翼纵深攻击将突破德军防线,在明斯克会师,收复3年前在巴巴罗萨行动由中央集团军群实施的大型包围战而被德军攻占的大片土地。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苏军实施了大型的欺敌行动马斯基洛夫卡来误导德军最高统帅部,使其相信苏军在夏季的主要进攻方向是南方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为达成目的,苏军故意集中在错误方向、德军的侦察机选择性被放过可飞到苏军机场拍照及无线电静默阻挠德军东方国外军情部收集情报[5]

虽然只是在军级别上,一些德军指挥官关注到面对中央集团军群的苏军兵力不断增加,但德军于夏季已经将兵力转往南面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以应付预计之进攻,因此中央集团军群被严重的削弱了,这是苏联最高统帅部所希望的。

铁路战争及行动演绎

[编辑]

巴格拉季昂行动的第一阶段包含众多在白俄罗斯组成的游击队参与,他们被命令在德军战线内破坏铁路线及通讯设施,从6月19日起很多爆炸在铁路线发生,虽然德军已经清除很多,这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行动开始后,游击队又帮助清除被包围的德军。

在行动开始阶段,苏军参与行动的作战及支援部队共170万人,配备了大约24,000门火炮及迫击炮、4,080辆坦克突击炮和6,334架飞机;德军则大约有80万人、9,500门火炮、只有533辆坦克及突击炮和839架飞机,但中央集团军群严重缺乏机动力:重新摩托化的第14步兵师是唯一的后备力量,虽然被部署在接近在博布鲁伊斯克附近的第20装甲师及已被削弱的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亦被列为后备部队,在白俄罗斯固定的战线令德军可建立广泛的碉堡防线,内里有众多纵深达数公里的堑壕阵地及大量布雷区。

第一阶段:突破

[编辑]
巴格拉季昂行动的部署,图上可清楚地见到于明斯克以东包围第4集团军、在博布鲁伊斯克附近被包围的第9集团军及在维捷布斯克被包围的第3装甲集团军的第13军

巴格拉季昂行动开始于1944年6月22日,这与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是同一天,苏军于这天对德军战线进行试探性进攻,主要之进攻开始于6月23日早上,由对防御工事展开大规模炮轰拉开序幕,数小时内,德军防线部分地区已处于危险之中。

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攻势

[编辑]
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攻势

该行动由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及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攻击中央集团军群北翼的第3装甲集团军及第4集团军之北翼。

在北面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将第9军推向德涅斯特河和于6月25日将第13军包围在维捷布斯克;在南面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包围了第6军及将其消灭,维捷布斯克于6月27日被攻占,整个第13军共30,000人全部被消灭。

白俄罗斯第4方面军之后对守卫奥尔沙的第4集团军第27军及往莫斯科明斯克展开攻击,虽然面对德军的坚强防御,奥尔沙仍然在6月26日被解放,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机械化部队能够渗透入德军的侧翼,于6月28日到达别列津纳河

莫吉廖夫攻势

[编辑]
莫吉廖夫攻势

由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实施的莫吉廖夫进攻行动的目的是牵制德国第4集团军的主力以配合正在进行的维捷布斯克—奥尔沙及博布鲁伊斯克行动以包围第4集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是于6月23日开始进攻,目标是在中央集团军群最强的两个军,于第39装甲军第12军之间渡过第聂伯河

苏军第49集团军于6月27日渡过第聂伯河,6月28日莫吉廖夫被包围及被攻占,第39装甲军及第12军在苏联空军的猛烈攻击下被迫向别列津纳河撤退,但同时跌入苏军的陷阱。

博布鲁伊斯克攻势

[编辑]

打击中央集团军群南翼德国第9集团军的博布鲁伊斯克进攻行动由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6月23日发起,但在尝试攻入德军防线时遇到很大伤亡,罗科索夫斯基命令进入附加的轰炸及炮火准备,和于翌日再度发起进攻。

苏军第3集团军在北面突破,在别列津纳河包围了第35军,苏军第65集团军在南面击破第41装甲军;6月27日两支德军于博布鲁伊斯克以东在敌军空军轰炸下被包围。

一部分第9集团军的部队在6月28日从博布鲁伊斯克突围,但大约70,000名士兵已经阵亡或被俘,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于6月29日经过一轮巷战后解放了博布鲁伊斯克。

第二阶段:中央集团军群的毁灭

[编辑]

巴格拉季昂行动的第2阶段包括整个行动最重要的目标:收复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首府明斯克同时完成在第1阶段已建立好的基础上包围及消灭中央集团军群。

明斯克攻势

[编辑]
明斯克攻势

从6月28日起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主力(第5亲卫坦克集团军及配属的骑兵机械化集团)跟随第11亲卫集团军开始渡过别烈津纳河,在南面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前锋开始收缩装载落入陷阱的第4集团军的下钳子。

德军派出第5装甲师进入白俄罗斯以保卫明斯克,而第4集团军其它部队在苏军猛烈空袭下开始撤过别烈津纳河。

当渡过别烈津纳河后,苏军开始进入明斯克,第2亲卫坦克军首先于7月3日凌晨时分开入城中;在市中心爆发战斗,之后数天扫荡留在城中的德军,第5亲卫坦克集团军及第65集团军在明斯克以西会师完成包围,包围了整个德国第4集团军及大部分第9集团军的残余。

在之后数天,在明斯克以东的包围圈逐渐缩小,只有大约10万人逃出包围圈,明斯克已经被解放及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已被摧毁,这可能是德国国防军在整个战争中的最大的一场败仗。

波洛茨克攻势

[编辑]

波洛茨克攻势行动的主要目的是收复波洛茨克及掩护明斯克攻势的北翼,防止由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可能发起的反攻。

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成功将德国第3装甲集团军推向波洛茨克,它们于7月1日到达,德军尝试利用侧翼部队及从北方集团军群转调来增援的数个师组织防御。

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的第4突击集团军及第6亲卫集团军在数天后进入市内及在7月4日成功清除留在城中的德军。

第三阶段:追击

[编辑]

由于德军的防线已经完全崩溃,苏军被命令尽快推进以超越原本的目标明斯克,及苏联最高统帅部发出新的目标命令,导致行动的第3阶段,可以看作是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延续。

6月28日陆军元帅瓦尔特·莫德尔接掌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权,因为恩斯特·布施被开除,希望利用正通过利达第3装甲集团军第4第9集团军加上新增援的部队可以重组防线[6]

希奥利艾攻势

[编辑]

希奥利艾攻势行动是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于7月5日至7月31日之间的行动以消灭德国第3装甲集团军的残余,主要目标是立陶宛城市希奥利艾(俄语:Shyaulyai; 德语:Schaulen)。

苏军第43及51集团军和第2亲卫集团军联同第3亲卫机械化军在波罗的海沿岸进攻里加,7月31日它们到达里加湾沿海地区,而第6亲卫集团军攻占里加及从北面延伸其侧翼。

一个德军临时组织的反攻意图重新打通中央集团军群的残余与北方集团军群的联系,在8月德军尝试在团队行动凯撒行动中收复希奥利艾,但最终失败。

维尔纽斯攻势

[编辑]

维尔纽斯攻势行动由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一些单位实施,它们刚刚完成了明斯克攻势;与它们对阵是第3装甲集团军及第4集团军的残余。

第4集团军的单位主要是第5装甲师,力图坚守铁路交汇中心莫洛杰奇诺,但最终给苏军第11亲卫集团军、第5亲卫坦克集团军及第3亲卫骑兵军在7月5日攻占,德军继续退却,苏军在7月7日到达第3装甲集团军守卫著的维尔纽斯

7月8日该市被包围,守军被围困,德军被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苏军在市内与德军进行巷战(市内同时发生柯莫罗维斯基将军起义,神秘园行动),7月12日德军第6装甲师发动反攻及临时打通一条突围通道给被围守军,但在该城于7月13日陷落时大部分被消灭(这一阶段的行动一般被称为维尔纽斯战役)。

比亚韦斯托克攻势

[编辑]

比亚韦斯托克攻势是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7月5日至7月27日之间的行动,目标是波兰城市比亚韦斯托克

经过两天战斗后,在战线左翼的苏军第3集团军之第40及第41步枪军在7月27日攻占比亚韦斯托克。

卢布林—布列斯特攻势

[编辑]

卢布林-布加勒斯特攻势由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7月18日至8月2日之间实施,将巴格拉季昂行动的成果向波兰东部及维斯瓦河扩展。

苏军第47集团军及第8亲卫集团军在7月21日到达西布格河及于7月25日到达维斯瓦河东岸,7月24日卢布林被攻占;第2坦克集团军被命令转向北面的华沙前进,以切断在布列斯特地区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后路。

布列斯特在7月28日被攻占,方面军的左翼在8月2日占领了在维斯瓦河上的桥头堡,成功地完成了行动,在夏季的余下时间瓦解了德军对桥头堡的反攻。

考那斯攻势

[编辑]

考那斯攻势行动由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于7月28日至8月28日实施,目标是进攻立陶宛城市考那斯,以完成攻占维尔纽斯的行动。

奥索维茨攻势

[编辑]

该行动由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完成波洛茨克攻势行动后从8月6日至8月14日实施,目的是攻占在位于纳雷夫河附近奥索维茨的防御工事,这些大型而复杂的碉堡群巩卫著通过沼泽地进入东普鲁士的道路。

德军终于在纳雷夫附近一带将防线稳定下来,直至1945年1月份的东普鲁士攻势

结果

[编辑]

德军巨大伤亡

[编辑]
国家劳役团成员在东普鲁士边境附近设立阵地(1944年8月11日)。1944年夏天,东部前线已到达德国边境

相比起其它战役,在数字上这一次是苏军最大的胜利,苏军损失不到德军两倍并且收复了大片领土(虽然其大量人口在粗暴的纳粹占领期间被处决;在两个月内前进的苏军发现了被破坏的城市、荒废的村庄及很多平民被占领者杀害或放逐),为了向全世界展示这个巨大的胜利,大约有50,000名从明斯克以东的包围圈俘虏的战俘被安排行列经过莫斯科,虽然平均步伐快速及20人一组,但经过了3小时才全部通过[7],随后苏联使用洒水车清理了战俘经过的街道 —— 此即所谓的“翠堤春晓”行动俄语Марш пленных немцев по Москве

德军在这段时期在物资兵力上的损失始终未能恢复过来,他们损失了在东线战场的25%兵力,损失的百分比大约相同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损失(大约20个满员师),这些损失包括很多有经验的士兵、下士及军官,而在战争的这段时期德国国防军已经没有补充,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德军亦损失了数名将领:9名阵亡,包括2名军级指挥官、22名被俘,包括4名军级指挥官。

整个行动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了2,000辆坦克及57,000辆其它车辆,估计德军共有200,000人阵亡、被俘,250,000人受伤,整体损失了450,000人[8]。苏军180,040遇难和失踪、590,848伤病、损失了2,957辆坦克、2,447门火炮及822架飞机[8]

进攻切断了北方集团军群及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与其它德军的联系,因资源被调往中央地区而削弱了它们,这些集团军群在面对即将来临的进攻中在苏联的领土上更快地撤退。

在明斯克被包围消灭的中央集团军群与同时发生在法莱兹包围战被消灭的均是德军最精锐的部队,无论在东线或西线,盟国的推进均开始放缓,原因是物资供应问题而不是德军的抵抗,但是德军却能够从意大利战场抽调装甲兵力,以对抗接近华沙的苏联红军。

莫斯科战俘游街

[编辑]
德军战俘在莫斯科游街(“翠堤春晓”英语Parade of the Vanquished行动)

为了向世界展示苏联在白俄罗斯取得的巨大胜利,斯大林下令将在摧毁德国第4集团军期间俘获的德国士兵在莫斯科游行。这样做的原因是说服仍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结盟的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政府改变立场,并向盟国英国和美国展示红军的力量。斯大林下令的阅兵于1944年7月17日举行。57,000名被俘的德国士兵分两路被驱赶穿过莫斯科。在较大纵队的最前面,有被俘的中央集团军群指挥官以及其他军官和士官。囚犯们受到侮辱,有些人还向他们扔东西。然而,被派驻该地区的苏联士兵接到严格命令,不允许愤怒的人群发动任何袭击。7月16日晚,由于几天来无人照顾的战俘们得到了大量的卡莎(Gretschnewaja Kascha)和涂有猪油的面包,许多人在行军过程中出现了腹泻。

在大约 150,000 名被俘的德国士兵中,估计有20%至25%在运送到苏联战俘营的途中死亡。与德苏战争中的其他行动相比,这是一个特别高的数值。

反抗组织的涌现

[编辑]

红军的快速推进和诺曼底前线日益不利的处境让克劳斯·申克·冯·施陶芬贝格周围的抵抗组织成员感到震惊。预备役中尉海因里希·冯·勒恩多夫·施泰诺特代表施陶芬贝格询问亨宁·冯·特雷斯科将军,军事上的转变是否还有实际意义。身为德国第2集团军参谋长的冯·特雷斯科比任何其他抵抗军成员都更了解德国东线的实际情况,他回应道:

暗杀必须发生。如果不成功,柏林仍然必须采取行动。因为这不仅仅是实际目的,而是德国抵抗运动敢于在世界和历史面前做出决定性的一击。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

冯·特雷斯科计划在政变成功后立即向盟军开放德国西线,由此将解放的德国部队将立即转移到东线,以防止苏联进一步向西推进,从而防止苏联占领德国。与此同时,应与苏联开始停火谈判。然而在白俄罗斯惨败之后,如果特雷斯科提出的措施不生效,德意志第三帝国就不再对苏联有任何回旋余地。

并非所有抵抗者都同意冯·特雷斯科的观点。君特·冯·克鲁格元帅已经辞去了西线总司令的职务,并且不再支持特雷斯科和格奥尔格·伯塞拉格与盟军开始谈判的努力。

大部分抵抗军军官继续努力,刺杀希特勒的准备工作达到了最后的高潮。1944年7月18日,按照弟弟格奥尔格的指示,菲利普·弗赖赫尔·冯·博塞拉格开始将第31骑兵团的6个中队从波兰东部的德国战线调往柏林。6个中队抵达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并不间断地穿越城市。他们连夜继续骑行,经过200多公里的路程,到达波兰。在那里,中队负责人收到了关于“可能在帝国境内部署类似内战的情况”的消息。该部队将飞往柏林-滕珀尔霍夫,他们将从那里立即前往帝国安全总局和宣传部,以逮捕并清算海因里希·希姆莱约瑟夫·戈培尔

7月20日晚些时候,无线电中宣布刺杀希特勒失败的消息时,这些中队正准备装上卡车,然后再装上飞机运输。格奥尔格·冯·博塞拉格和他的兄弟立即将中队撤回德国东线。然而没有人注意到这些动静,所以骑兵第31团的所有涉案人员都没有受到国家秘密警察的调查和逮捕。

7月21日上午,在得知刺杀希特勒失败后,海宁·冯·特雷斯科夫中将在布列斯特附近的前线自杀,同年8月19日,冯·克鲁格元帅凡尔登附近自杀。10月14日,受到密谋牵连的埃尔温·隆美尔元帅乌尔姆的家中自杀。

大屠杀的揭露

[编辑]
马伊达内克灭绝营焚化炉前的苏联士兵。亚伯拉罕·皮萨雷克 (Abraham Pisarek)拍摄

巴格拉季昂行动首次揭露了纳粹暴行的全部内容,德国集中营和灭绝营主要所在的地区得到了解放。由于有关行刑地点的报告不断积累,苏联成立了特别委员会来调查德国的罪行。尽管党卫军努力掩盖这些营地的存在,但1944年8月和9月活跃的委员会根据幸存者的陈述,设法找到了一些尚未被承认的地方,例如索比堡灭绝营。瓦西里·格罗斯曼等苏联记者首次在苏联媒体上报道了前德国集中营。这一消息和调查结果也被传递给了西方盟国。结果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同盟国不仅同意德国非军事化,而且同意在胜利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德国彻底“去纳粹化”。

德国在苏联的暴行的公开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士兵对德国一切事物的愤怒。这与苏联的仇恨宣传相结合,导致红军从1945年1月开始在德国领土上犯下战争罪行。

长期影响

[编辑]

德国和苏联炮火的焦土战术对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几乎所有参与战斗的城市中,超过 70% 的房屋都无法居住或被夷为平地。在某些情况下,城市必须完全重建。在巴布鲁伊斯克马希廖夫维捷布斯克、明斯克、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希奥利艾和叶尔加瓦尤其如此。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是一个例外,由于1944年7月7日的起义,其老城区基本完好无损。

在战后最初几年的重建措施中,白俄罗斯城市获得了优惠待遇。这意味着一些白俄罗斯农村人口一直居住在战争期间建造的临时土屋中,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为止。

苏联胜利后,前波兰东部领土永久并入白俄罗斯领土。波兰人后来被完全驱逐到西部的前德国地区。然而部分波兰人口仍留在白俄罗斯。白俄罗斯西部的白俄罗斯人和波兰少数民族之间的种族紧张关系尚未得到解决,和其他政治因素共同导致了白俄罗斯和波兰之间的关系紧张。

由于德国国防军和红军大量使用地雷,白俄罗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仍然承担着清除雷区的负担。直到今天,地雷的危险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明斯克、维捷布斯克和戈梅利周边地区,这些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前线地区。 1944年至2006年2月期间,记录了6,171起地雷事故,共造成2,665人丧生。

附录

[编辑]
  1. ^ Zaloga, Bagration 1944: The Destruction of Army Group Centre, 7.
  2. ^ (德文)《1944年中央集团军群的崩溃》(Der Zusammenbruch der Heeresgruppe Mitte 1944),Hermann Gackenholz著,Verlag Bernard & Graefe出版(1960年),第474页。
  3. ^ 3.0 3.1 Ziemke, p.11
  4. ^ Glantz, Soviet Military Deception, xxxvii-xxxviii
  5. ^ Glantz, Soviet Military Deception, pp.360-379
  6. ^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7月中的战斗序列显示第9集团军的残余被合并至第2集团军第3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减少至只有G集团军群和第9军及第26军零碎的单位;及第4集团军包括后撤的第5装甲师第50步兵师连同芙洛战斗群,一些保安师的残余及一部分武装党卫队第3骷髅装甲师(这些部队均由黑尔姆特·魏德林指挥,他之前是在博布鲁伊斯克指挥第9集团军中的一个军)加上第7装甲师(see Hinze, Ostfrontdrama 1944)。虽然苏军是筋疲力竭及其补给线过度延伸,但部队的极度虚弱却迫令其指挥官们尽快后退。
  7. ^ Merridale, p.241
  8. ^ 8.0 8.1 Zaloga, p.71

参考

[编辑]
  • Adair, Paul. Hitler's Greatest Defeat: The collapse of Army Group Centre, June 1944. Weidenfeld Military. 1994-09-22. ISBN 1854092324. 
  • Beevor, Antony and Vinogradova, Luba (eds), A Writer at War: Vasily Grossman with the Red Army, Pimlico, 2006, ISBN 978-1-84595-015-6
  • Buchner, Alex, Ostfront 1944: The German defensive battles on the Russian Front 1944, Schiffer Military History, West Chester, PA, 1991, (White Russia:Army Group Center) ISBN 0-88740-282-8
  • Dunn, W. Soviet Blitzkrieg: The Battle for White Russia, 1944, Lynne Riener, 2000, ISBN 978-1-55587-880-1
  • Glantz, D.M. Beylorussia 1944—The Soviet General Staff Study
  • Glantz, D.M., Soviet Military Deceptio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Frank Cass, London, 1989, ISBN 978-0-7146-3347-3
  • Hastings, Max, Armageddon: The Battle for Germany, 1944–1945, Macmillan, 2004, ISBN 978-0-333-90836-5
  • Hinze, R. Ostfrontdrama 1944: Rückzugskämpfe der Heeresgruppe Mitte
  • Merridale, C. Ivan's War: Inside the Red Army, 1939–45, Faber, 2006, ISBN 978-0-571-21809-7
  • Mitcham, S. German Defeat in the East, 1944-5, Stackpole, 2007.
  • Niepold, G., translated by Simpkin, R., Battle for White Russia: The destruction of Army Group Centre June 1944, Brassey's, London, 1987, ISBN 0-08-033606-X
  • Zaloga, S. Bagration 1944: The Destruction of Army Group Centre, Osprey Publishing, 1996, ISBN 978-1-85532-478-7
  • Ziemke, Earl F., Battle For Berlin: End Of The Third Reich, NY:Ballantine Books, London: Macdonald & Co, 196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