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教宗辞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教宗辞职拉丁语Renuntiatio)即现今在位的教宗自愿结束职务,而教宗就会以“辞职”的方式解除教宗职位。在天主教历史之中,教宗辞职是非常罕见而且不寻常的决定,绝大部分的教宗都会履行职务直至离世为止。目前已知有五位教宗选择辞职,而根据11世纪至15世纪之间有争议的文献表明,另外有四位教宗在3世纪至11世纪之间辞任。最近一位宣布辞职的教宗为2013年2月28日辞职的本笃十六世,对上一位辞职教宗是1415年辞职的额我略十二世[1][2]

教宗自愿结束职务,通常用“辞职”来发表,而“退位”这个字眼,不常被教会官方采用来形容自愿结束职务的教宗[3]。不过古代一些辞职例子说明,若干教宗曾因受压而辞职。

此外,一些教宗在娼妇专政时期遭“罢黜”,意味被外部权力所遂,在历史和法典之中教宗的去职始终是复杂问题。梵蒂冈官方的教宗名单似乎认为教宗“默许”之下被去职是有效辞职,但是却无法证实这些“默许”是由他们心中所愿。

法理依据

[编辑]

天主教法典》第332条提到教宗辞职:

“教宗如辞职,其辞职得自由为之,且应适当表明,始能生效,但不需要任何人接受[4]。”

教宗辞职教令是由雷定五世确立,天主教法典并不指定罗马教宗必须向任何特定的人或机构递交辞呈,但一些评论家(尤其是18世纪的圣典学者卢修斯·费拉里斯)认为至少必须告知枢机团枢机团团长,因为枢机必须绝对肯定教宗已经放弃了他的身份,才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宗选举选出继任者[3][5]

历史沿革

[编辑]

天主教百科全书》隐晦指出彭谦(230年至235年)[6]玛策林(296年至308年)辞职,也假设了利伯略(352年至366年)辞职[3],而且在《教宗目录》中不点名指出若望十八世于1009年辞职后重当修士直至离世[7][8][9]

黑暗时代之中若干教宗被“废黜”,或被政治和军事势力强迫辞职。若望十世曾被历史学者考虑是辞职教宗,但他早在继承人良六世当选教宗之前已在监狱中逝世。以若望十二世良八世本笃五世的事迹为例子,963年若望十二世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废黜,不过他本人从未放弃过教宗职位。奥托一世另立良八世为对立教宗,不过若望十二世在964年争回教宗职位。若望十二世同年离世,本笃五世当选教宗,奥托一世却想重立良八世为教宗,并出兵强迫本笃五世辞职,本笃五世的辞职被视为有效。良八世成为合法教宗直至965年逝世,他的一生当过了对立教宗和合法教宗[10][11]

第一个历史纪录中毫无争议的辞职教宗,是1045年辞职的本笃九世。本笃九世早前于1044年被思维三世废黜,他旋即第二年夺回教宗职位,梵蒂冈仍视思维三世为合法教宗,他们的说法是本笃九世是“默许”下辞职。赶走思维三世夺回教宗职位几个月后,本笃九世为了与心仪女子结婚,游说教父约翰·格雷希恩给他“贵重财产[3]”交易教宗职位[12]。约翰·格雷希恩其后成为额我略六世,但本笃九世反悔争位,加上与本笃九世的买卖圣职丑闻东窗事发,因而受压辞职。额我略六世的继任者克莱孟二世于1067年离世,结果本笃九世重当教宗,只是他又再辞职,接着在修道院中去世[13]

最有名的辞职教宗是1294年辞职的雷定五世,他的就职和辞职都是充满戏剧性,雷定五世原名彼得罗·安吉纳列奥,是没有铎品但德高望重的教士,对枢机迟迟未在教宗选举选出新教宗表示不满,于是严词谴责他们,而枢机们的反应就是选他当教宗,彼得罗·安吉纳列奥对此非常恐慌,拒绝和尝试逃走,最终被枢机团说服就职。经过五个月的教宗生涯,他受不了处处过分保护的日子,希望重回以前宁静的生活,于是宣布允许教宗辞职,然后他自己就辞职了。接下来的两年他一直当隐士,被继任者波尼法爵八世囚禁,后来被封为圣人。波尼法爵八世承认或没有撤销雷定五世颁布的教宗辞职教令,就这样确立了教宗辞职的合法性[14]

额我略十二世(1406年至1415年)为了结束天主教会大分裂而自行辞职。他在位的时期并立了三位教宗,包括罗马教宗额我略十二世、亚维农教廷对立教宗本笃十三世比萨对立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辞职之前,他召开康斯坦茨会议,在各方授权的情况下选出三方都接受的继任者马丁五世

2013年2月11日,梵蒂冈宣布本笃十六世因为健康因素,对教宗职务不堪负荷,而于2月28日辞职[1]

辞职教宗列表

[编辑]
牧徽 任期 肖像 教宗称号 原名 辞职原因 备注
不确定的辞职教宗
230年7月21日
至235年9月28日
(5年69天)
彭谦 彭谦 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流放,彭谦为了防止权力真空,于235年9月28日辞职。 辞职后流放到萨丁尼亚岛,与一同被流放到萨丁尼亚岛的对立教宗罗马的西波吕达成协议,一同支持新教宗安塞罗,结束教会分裂。《利比利亚编年史》纪录他于235年9月28日辞职,是首个被精确计算去职日的教宗[15][16]
296年6月30日
至304年4月1日
(7年276天)
玛策林 玛策林 304年在戴克里先迫害中屈服,为异教神祇祭献而遭罢免或辞职。 只在《利比利亚编年史》纪录此事。
352年5月17日
至366年9月24日
(14年130天)
利伯略 利伯略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利伯略已经在365年辞职,说明为什么对立教宗费利克斯二世同年就职教宗[3] 辞职后被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流放。历史学家假设有辞职可能,但《利比利亚编年史》认为他在流放中仍是教宗。
1004年1月
至1009年7月
(5年+)
若望十八世 法山利奥斯 不详。 若望十八世退休退居修道院,不久逝世 [3]。仅是《教宗名录》不具名记载此事。
1045年1月20日
至1045年2月10日
(21天)
思维三世 克莱森兹-奥当尼瓦尼的若望 被本笃九世废黜。 有些意见认为他从来不是合法教宗,而是一个对立教宗。然而梵蒂冈的官方名单包括他在内,这或假设,本笃九世是“默许”下辞职而新的教宗选举是有效的。思维三世似乎回到了他原先教区继续职务。
辞职教令生效之前的辞职教宗
964年5月22日
至964年6月23日
(32天)
本笃五世 古马吉斯 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废黜 让位给对立教宗良八世,使他成为合法教宗。他的辞职被视为合法。他于汉堡-不来梅总主教亚加路迪照顾下余生住在汉堡
1032年9月至1044年9月
1045年4月至1046年5月
1047年11月至1048年7月
本笃九世
斐奥立特斯三世,图斯卡仑伯爵 第一次被思维三世废黜、第二次在1045年将教宗职位卖给教父额我略六世,他也辞职了第三次。 是首个有明确文献纪录的辞职教宗。1032年至1048年之间总共登上教宗位三次[17]其中一个最年轻的教宗,他是唯一一个多次出任教宗,也是唯一一个把教宗职位出售的人。
1045年4月/5月
至1046年12月20日
(1年+)
额我略六世 若望·格雷希恩 被揭发向本笃九世买卖圣职而当上教宗。 苏特里会议中遭罢免或辞职。
辞职教令生效之后的辞职教宗
1294年7月5日
至1294年12月13日
(161天)
雷定五世, O.S.B. 伯多禄·安吉纳列奥 能力不足,而且不勘重负教宗职务,当上教宗五个月后于1294年辞职。 本笃会成员。完全没有行政经验,被政治家把持,而且不适应教宗生活,他意识自己的情况,为保护教会,颁布教宗辞职教令,毅然辞职。
1406年11月30日
至1415年7月4日
(8年216天)
额我略十二世 安杰洛·柯那 为了结束天主教会大分裂而自行辞职。 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后辞职,与亚维农教廷的对立教宗本笃十三世和比萨的对立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对立。
2005年4月19日
至2013年2月28日
(7年315天)
本笃十六世 若瑟·拉辛格 年老和体力不支。 辞职后成为荣休教宗

没有付诸实施的辞职

[编辑]

庇护七世(1800年至1823年担任教宗)于1804年在巴黎拿破仑一世加冕,他事前签署了一份文件,如果他遭法国软禁的话,就辞职生效[3]

每日电讯报》报导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庇护十二世(1939年至1958年担任教宗)制定了一份文件,表示他一旦被纳粹绑架,他会被视为辞职,枢机团全体撤离到中立国葡萄牙选出继任者[18]

1989年2月,若望·保禄二世(1978年至2005年担任教宗)向枢机团团长写了一封辞职信,交代在两种情况之下他的选择意向,其一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将阻碍他行使使徒的职权,他会辞去职务;另一种是“严重和长期的损害”,他则会继续留任[19]

丧失行为能力

[编辑]

天主教法典》没有规定教宗因丧失行为能力,会被暂时或永久地停止职务,也没有说明什么的行动,可以证明教宗丧失行为能力[20]。《天主教法典》第335条仅指出:“宗座出缺或完全被阻时,在普世教会治理上,任何事不可变更,但应遵守对这种情况所制订的法律[21][22]。”

根据规定,教区主教必须七十五岁前退休[23],八十岁以上的枢机不得参加秘密会议,但是却没有限制教宗的退休年龄。而制定这些有关教区主教和枢机年龄政策的三位教宗,保禄六世若望·保禄二世本笃十六世,他们年过八十岁仍在处理政务。

若望·保禄二世于2005年去世,一些消息来源认为他生前曾打算健康恶化时辞职[24]。然而,他的继任者本笃十六世将想法付诸行动,以这个理由宣布辞职。

指责

[编辑]

天主教传统上来说,教宗一职是属灵授与,被视为天主给予的职责,在古时逃避教宗职务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道德谴责,故此绝大部分的教宗鲜少选择辞职。但丁的著作《神曲》中特别提到教宗雷定五世,尽管他已经被封为圣人,生前亦无恶行,但因他逃避教宗职责,作品描述他贬到灵薄狱之中[2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Frail Pope Benedict to step down. BBC News. 2013-02-11 [202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英国英语). I declare that I renounce the ministry of Bishop of Rome, Successor of Saint Peter, entrusted to me by the cardinals on 19 April 2005, in such a way, that as from 28 February 2013, at 20:00 hours, the See of Rome, the See of Saint Peter, will be vacant and a conclave to elect the new Supreme Pontiff will have to be convoked by those whose competence it is. 
  2. ^ Donadio, Rachel; Kulish, Nicholas. A Statement Rocks Rome, Then Sends Shockwaves Around the World.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2-11 [2020-09-2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美国英语).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Abdication.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4. ^ 天主教法典第二卷第二編中譯本 (PDF). [2013-02-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4-15). 
  5. ^ Beal, John P.; Coriden, James A.; Green, Thomas J. New Commentary on the Code of Canon Law. Paulist Press. 2000 [2020-09-24]. ISBN 978-0-8091-406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英语). 
  6. ^  Pope St. Pontian.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7. ^ McBrien, Richard P. Lives of the popes : the pontiffs from St. Peter to Benedict XVI. HarperSanFrancisco. [2006?]. ISBN 0-06-087807-X. OCLC 67117850. 
  8. ^  Pope John XVIII (XIX).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9. ^ 史上教皇曾多次被迫退位:短命的只当了12天. 中国网. 2013-02-13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31). 
  10. ^ 主日学课程:教会历史. www.cccf.tv. [202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11. ^ 上古教會(三) ──教皇權勢發展時期. [2013-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8). 
  12. ^  Pope Benedict IX.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13. ^ 本篤九世為結婚賣教宗位.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202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1) (中文(香港)). 
  14. ^  Pope St. Celestine V. 天主教百科全书. 1913. 
  15. ^ McBrien, Richard P. The Pocket Guide to the Popes: The Pontiffs from St. Peter to John Paul. Harper Collins. 2009-10-13: 30–31 [2020-09-24]. ISBN 978-0-06-17636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英语). 
  16. ^ The Chronography of 354 AD. Part 13: Bishops of Rome (The Liberian Catalogue).  MGH Chronica Minora I (1892), pp.73-6.. www.tertullian.org. [202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6). 
  17. ^ Curran, Charles E. Vicars of Christ: Popes, 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Modern World. By Michael P. Riccards. New York: Crossroad, 1998. xii + 355 pp. $29.95 cloth.. Church History. 1999-06, 68 (2): 484–485. ISSN 0009-6407. doi:10.2307/3170907. 
  18. ^ Squires, Nick and Simon Caldwell. Vatican planned to move to Portugal if Nazis captured wartime Pope. The Daily Telegraph. 2009-04-22 [201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30). 
  19. ^ John Paul II wrote a letter of resignation in case he was not able to fulfill his du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Rome Reports
  20. ^ Catholic Church.; Thériault, Michel.; Thorn, Jean, 1927-; Instituto Martín de Azpilcueta.; Saint Paul University (Ottawa, Ont.). Faculty of Canon Law.; Universidad de Navarra. Instituto de Derecho Canónico. Code of Canon Law annotated : Latin-English edition of the Code of Canon Law and English-language translation of the 5th Spanish-language edition of the commentary prepared un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stituto Martín de Azpilcueta. Montréal: Wilson & Lafleur. (1997 printing). ISBN 2-89127-232-3. OCLC 28508317. 
  21. ^ Code of Canon Law: text - IntraText CT. www.intratext.com. [202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3). 
  22. ^ CCEO: text - IntraText CT. www.intratext.com. [202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2). 
  23. ^ Code of Canon Law: text - IntraText CT. www.intratext.com. [202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24. ^ Johnston, Bruce; Jonathan Petre. Cardinal hints that ailing Pope may resign. The Telegraph. 2005-02-08 [201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5). 
  25. ^ 神曲》〈地狱篇〉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