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伯特·维纳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Bosanski
- Català
- Čeština
- Cymraeg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עברית
- Hrvatski
- Kreyòl ayisyen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Kurdî
- Кыргызча
- Latina
- Lietuvių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മലയാളം
- Монгол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Polski
- Piemontèis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Тоҷикӣ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诺伯特·维纳 Norbert Wiener | |
---|---|
出生 | (1894-11-26)1894年11月26日 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 |
逝世 | 1964年3月18日(1964岁—03—18)(69岁) 瑞典斯德哥尔摩 |
国籍 | 美国 |
母校 | 塔夫兹大学(BA) 康乃尔大学(MA) 哈佛大学(PhD) |
知名于 | 控制论 布朗运动 维纳空间 维纳混和空间(英语:Wiener amalgam space) 古典维纳空间(英语:Classical Wiener space) 演化资讯学 广义维纳过程(英语:Generalized Wiener process) 资讯革命 资讯哲学 |
配偶 | Margaret Engemann(1926年结婚) |
儿女 | 2名 |
奖项 | 博谢纪念奖(1933年)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63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数学、控制论 |
机构 | 麻省理工学院 |
论文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eatment of the Algebra of Relatives by Schroeder and that by Whitehead and Russell(1913年) |
博士导师 | 卡尔·施密特[1] |
其他指导者 | 乔赛亚·罗伊斯[2] |
博士生 | 阿玛尔·博士(英语:Amar Bose) 科林·谢里(英语:Colin Cherry) 池原止戈夫(日语:池原止戈夫) 李郁荣 诺曼·莱文森(英语:Norman Levinson) 朵洛西·沃尔科特·威克斯(英语:Dorothy Walcott Weeks) 约翰·P·科斯塔斯(英语:John P. Costas (engineer)) |
签名 | |
诺伯特·维纳(英语:Norbert Wiener,1894年11月26日—1964年3月18日)是一名美国应用数学家,在电子工程方面贡献良多。他是随机过程和噪声信号处理的先驱,又提出“控制论”一词。
生平
[编辑]他的父亲里奥·维纳是波兰籍犹太移民,母亲是德国籍犹太人。里奥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族的讲师,他用他自创的高压方法培育诺伯特。凭他的天分再加上父亲的培育,他成为神童。1903年,他开始上学;1906年(12岁),高中毕业,同年9月入读塔夫斯学院修读数学;1909年(15岁)时他已取得学士学位,入读哈佛大学研究动物学。一年后他往康乃尔大学转读哲学。1912年,18岁的他取得数理逻辑的博士学位。
他到英国剑桥随伯特兰·罗素、戈弗雷·哈代学习,1914年又到德国哥廷根跟大卫·希尔伯特和爱德蒙·兰道。之后他回到剑桥,再回到美国。1915至16年,他在哈佛教授哲学,其后为通用电气和大美百科全书工作。战争期间在马里兰州阿伯丁试验场钻研弹道学。战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数学。他讲课技巧恶劣,常常闹笑话或心不在焉。
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时,他不时到欧洲。1926年和一名德国移民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他主要在哥廷根和剑桥,研究布朗运动、傅里叶变换、调和分析、狄利克雷问题和Tauber型定理(英语:Abelian and tauberian theorems)等。1929年维纳指导当时在贝尔电话公司学习的博士生李郁荣研制了李-维纳网络,获得美国专利。1935年维纳应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之聘,到清华大学讲学,主讲傅立叶变换,听讲者包括华罗庚、段学复等。维纳曾推荐华罗庚和徐贤修合写的论文发表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物理学报》(上) [3]。[注 1]
二战时,他在枪炮控制方面工作,引发了他对通讯理论和反馈的兴趣,著《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一书,促成了控制论的诞生。战后发生了一件怪事,他邀请了人工智能、电脑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年轻学者到麻省理工。当这批学者来到时,他却突然断绝所有来往。这可能由他的神经质性格引起。他的家族中包括弟弟等,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病史,而维纳本身则有重度的近视[注 2]与严重的躁郁症。躁症发作时,他疯狂似的跑遍校园,向别人宣传他的发现。而躁郁症症状产生时,他则多次向麻省的同事列文森诉说自己的自杀念头。
二战后,他对科学研究的政治影响和科学的军事用途更为关注。他拒绝接受政府资助或参与军事计划。[来源请求]
著作
[编辑]部分:
- 《行为、目的和目的论》
- 《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
自传:
注释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博谢纪念奖获得者 |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初版 |
| ||||||||
---|---|---|---|---|---|---|---|---|---|
插图本 | |||||||||
再版 |
|
- 含有签名的传记作品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
- 含有英语的条目
- 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
-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ANTI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K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ibri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S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LWA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ortuga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DB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ATHS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G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ZBMATH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DTBIO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Trov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