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葉企蓀
中國近代物理學先驅、物理教育家
個人資料
性別
企蓀
出生葉鴻眷
(1898-07-16)1898年7月16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唐家弄
逝世1977年1月13日(1977歲—01—13)(78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籍貫上海縣
學歷
經歷

葉企蓀(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也作葉企孫,名鴻眷企蓀以字行,男,漢族江蘇省上海縣人,中國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1][2][3]

生平[編輯]

早年及留學生涯[編輯]

葉鴻眷1898年7月16日生於上海縣唐家弄一書香門第。曾祖藹臣公在清朝道光年間當過官,晚年在家研究禮學,參與編纂《同治上海縣誌》;祖父葉佳鎮曾獲得國子監簿街封賞,官至五品;父親葉景澐是1894年甲午江南鄉試第15名舉人,曾任敬業學堂校長、清華學堂國文教員、上海教育會會長等職務,參與編纂上海縣誌。

1907年,葉鴻眷到父親主持的上海敬業學堂讀書。1911年初,清政府將遊美學務處改為清華學堂,葉鴻眷報考清華學堂獲得錄取,成為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員。1911年10月因武昌起義爆發,清華學堂停課,葉鴻眷轉讀江南製造局兵工中學。1913年夏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招生。葉鴻眷改名葉企孫,再次報考並被錄取。

1918年6月畢業於清華學校畢業,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1920年獲物理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葉企孫入讀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諾貝爾獎得主、高壓物理創始人珀西·布里奇曼。 在哈佛大學讀書期間,葉企孫主要完成了兩件工作。第一件是,在哈佛教授威廉·杜安指導下,葉企孫與H. Palmer合作用X射線測定普朗克常數,於1921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A re-measurement of the Radiation constant, h, by means of X-Rays"(《用X射線法重新測量輻射常數h》)[4],其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第2位[a]。 第二件工作在導師珀西·布里奇曼指導下,開展測量流體靜壓力對鐵磁材料磁化率的影響的研究,工作於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為他的博士論文於1925年發表[b] [5]。 此兩件工作均是在導師指導下進行,並非獨立完成。

1923年6月,葉企孫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0月到歐洲旅遊,1924年3月回到上海[6]

抗戰前的發展[編輯]

1924年4月葉企孫獲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其間經東大化學系教授任鴻雋介紹加入中國科學社,擔任《科學》雜誌編輯。

1925年清華學校創立大學部,他應聘物理學副教授,把剛從東南大學畢業的趙忠堯施汝為帶到清華擔任助教。1926年清華學校大學部調整,開設學系。葉升為正教授並繼梅貽琦擔任物理系主任。1929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出任理學院院長,被推舉為決定學校重大政策的7位評議員之一,此後一直是清華大學的核心領導人物之一。

葉企孫住在原為外國教授住宅的清華北園7號,有工人負責飲食。清華的幾個單身教授也前往一同吃飯,並趁吃飯之機商議校政,策劃教育改革。這樣的一個「少壯派」教授群清華校史稱之為「北園7號飯糰」。

1926年到1937年間,葉企孫先後聘請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黃子卿周培源趙忠堯任之恭等著名教授到清華任教[6]。以吳有訓為例,吳曾經協助導師阿瑟·康普頓驗證康普頓效應,1931年葉企孫在德國,通過趙忠堯的介紹,聘請到哈勒大學(University of Halle-Wittenberg)進行研究工作。他隨葉企孫到清華製造儀器設備,直至抗戰開始才轉至協和醫學院工作。吳有訓回國後一年多時間內曾轉任多家大學老師,葉企孫以比自己的薪水還高的薪水將他聘請過來。另僅有初中文憑,由熊慶來提攜的華羅庚,也是在葉企孫的支持下進入清華,從助理員做起擔任教職,後更被葉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7]

抗日戰爭至中共建國前[編輯]

抗日戰爭爆發後,葉企孫本來負責協助清華資產轉移至西南聯大,但由於日軍迅速占領了北平,他只好跟學生熊大縝逃到天津租界,協助學校人員轉移到重慶。

熊大縝是葉企孫的得意學生,葉原來打算保送他到德國留學,但他一心想到由共軍方面呂正操領導的冀中抗日根據地參與抗日。在葉的支持下,熊大縝前往戰區擔任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並吸收了一批支持抗日的清華學生。他們利用專業知識為根據地製造烈性炸藥、地雷、雷管,熊又利用自己的關係及葉企孫的支持購得無線電等軍需品,大大緩解了當時共軍缺乏彈藥支持的困局。但在國共兩黨的衝突中,熊大縝因失言被誣陷為「鑽入革命隊伍中的特務」,由晉察冀軍區「鋤奸隊」(軍區時任政治部主任舒同。)秘密逮捕並由康生指揮處決,由於當時子彈奇缺,被用石頭砸死。[8]

葉企孫到達後方後出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

1946年,中華民國選拔優秀學生到美國深造,在葉企孫的支持下,西南聯大理學院的名額分配給本科尚未畢業的李政道[9]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0]

1949年後至文革前[編輯]

1949年春,解放軍和平入城,葉企孫出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葉企孫被調入北京大學,搬出清華北園7號,入住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的鏡春院。[6]

他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幾次出任副理事長、理事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他也數次為熊大縝案提議平反,有人認為這實際上導致其在文革中受到迫害。[11]

文革至逝世[編輯]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呂正操受到政治攻擊。打擊者提出當年的熊案,而作為熊大縝導師的葉企孫,在連國民黨黨員都不是的情況下,被指控為國民黨CC系(中統)在清華的核心人物。1967年6月,葉企孫作為「反革命分子」被北大紅衛兵揪斗、關押、停發工資,並送往「黑幫勞改隊」。葉曾一度精神失常,產生幻聽。1968年4月,中央軍委辦公廳正式對葉發出逮捕令,連續八次對其進行審訊,迫其多次書寫「筆供」,他只是回答「據吾推測……是因為吾對於各門科學略知門徑,且對於學者間的糾紛尚能公平處理,使能各展所長。」。1969年11月,因為缺乏實質證據,葉被釋放回到北大居住,但仍以「中統特務嫌疑」受隔離審查。[12]

政府發給葉企孫每月50元生活費。這時他兩腳腫脹,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身體彎成90度[12]。1972年5月,北京大學對他作出「敵我矛盾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的結論;6月恢復其教授待遇,也恢復了每月350元的工資,在北大中關村園給他分配了一套一室一廳的住房[12]。 有一次,葉企孫在馬路上遇上錢三強,錢過來打招呼,葉馬上叫他離開,以免影響到他。

趙元任任之恭林家翹、戴振鐸、楊振寧等人回國時提出要探望葉企孫,均被政府拒絕。1975年隔離審查解除,1976年春節陳岱孫吳有訓王竹溪錢偉長等人方有機會探訪他。[11]

1977年1月10日,葉企孫侄子葉銘漢交工資給叔父,發覺他病情惡化。第二天葉企孫被送往北大醫院,又立即轉送北醫三院。1977年1月13日21時30分,葉企孫去世。[12]後葬於上海福壽園海港陵園

身後[編輯]

1977年1月19日,葉企孫追悼會在八寶山舉行,約200人受到邀請到會。悼詞對他解放前50年隻字未提,在學術貢獻方面只提及他做過有益工作。[12]

他的侄子葉銘漢為給叔父平反,曾給北京大學、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北京市委反映情況,均未獲得答覆。[12]

1986年8月20日,中共河北省委發出《關於熊大縝問題的平反決定》,認定熊大縝案為冤案,並稱「葉企孫是無黨派人士,愛國的進步學者……」。清華校友寫信給呂正操將軍,要求為葉企孫平反。1987年,葉企孫的平反文件正式公布。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深切懷念葉企孫教授》。[6][11]

1990年,清華大學物理系校友在清華設立「葉企孫獎」。1992年,海內外127位知名學者聯名向清華大學提議為葉企孫建立銅像,1995年葉企孫銅像落成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銅像安放在清華新區第三教室樓。

2000年,中國物理學會為紀念胡剛復等五位物理學界前輩,設立了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葉企蓀)、吳有訓王淦昌物理學獎;其中,葉企孫物理獎授予凝聚態物理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學家。

2003年9月15日,五位物理大師的銅像在北京大學落成。這五位大師分別是饒毓泰、葉企孫、周培源吳大猷王竹溪

2010年12月7日,紀念葉企孫的同名話劇《葉企孫》在清華大學首演。[13]

人才培養[編輯]

葉企孫被稱為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物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對中國物理學研究、理科研究、教育事業乃至世界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鄧稼先陳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華羅庚曾受到他的提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半數以上曾是他的學生,因而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

注釋[編輯]

  1. ^ 葉企孫是第三作者,實驗方案、原理等均是杜安教授制訂,其中實驗原理就是杜安-亨特定律。Palmer和葉企孫並無學術思想體現於此篇文章中,他倆只是做實驗的博士生。
  2. ^ 1923年該論文稿完成後葉企孫離開美國,布里奇曼為了確認幾處文字上的改動,花了很長時間才與他取得聯繫。所以最終發表日期在兩年之後。

參考文獻[編輯]

  1. ^ 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叶企孙. [200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3). 
  2. ^ 李政道:纪念叶企孙老师. [2016-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0). 
  3. ^ 叶企孙:大师的大师. [2011-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2). 
  4. ^ Duane W, Palmer H H, Yeh Chi-Sun. A Remeasurement of the Radiation Constant, h, by Means of X-Ray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21, 7 (8): 237-242. doi:10.1073/pnas.7.8.237. 
  5. ^ Yeh Chi-Sun. 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the Magnetic Permeability of Iron, Cobalt, and Nickel.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25, 60 (12): 503-533. doi:10.2307/25130076. 
  6. ^ 6.0 6.1 6.2 6.3 虞昊、黃延復 著:《中國科技的基石——葉企孫和科學大師們》,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7. ^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力排众议提携初中学历华罗庚 (2).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4). 
  8. ^ 胡顯中 (編). 《精英是怎样毁灭的:1949年以来各界精英死难实录》. 五七學社出版公司. 2018年3月18日: 第87頁 [2023年6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6月16日). 
  9. ^ 邢軍紀 著:《最後的大師:葉企孫和他的時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0年7月
  10. ^ 葉企孫 逝世院士一覽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
  11. ^ 11.0 11.1 11.2 叶企孙:炼狱岁月中的哲人襟怀. [2011-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11).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2011-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13. ^ 话剧《叶企孙》首演在即. [2011-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延伸閱讀[編輯]

  • 虞昊、黃延復 著:《中國科技的基石——葉企孫和科學大師們》,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ISBN 7309026489
  • 邢軍紀 著:《最後的大師:葉企孫和他的時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0年7月 ISBN 978-7-5302-0981-3

外部連結[編輯]

前任:
翁文灝
(校務代理)
國立清華大學校務代理
1931年9月 - 1931年12月
繼任:
梅貽琦
(校長)
前任:
馮友蘭
(臨時主席)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
1949年5月 - 1952年6月
繼任:
劉仙洲
(院系調整籌委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