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
外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07年9月26日) |
枯山水(日語:枯山水/かれさんすい / かれせんずい Karesansui / Karesenzui */?)是日本式寫意園林的一種最純淨形態[1],也是日本畫的一種形式。一般是指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包含苔蘚、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並沒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有時也會在沙子的表面畫上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為「乾枯的景觀」或「乾枯的山與水」,在日語中又有假山水(仮山水 / かさんすい)、故山水(ふるさんすい)、乾泉水(あらせんすい)、涸山水(かれさんすい) 、唐山水[1]等稱呼,通常出現在室町時代、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庭園中。[2]
枯山水常被認為是日本僧侶用於冥想的輔助工具,所以幾乎不使用開花植物,這些靜止不變的元素被認為具有使人寧靜的效果。
歷史
[編輯]- 7世紀時,隋文帝贈送給日本天皇一副盆景,在漆盤中放了幾個石頭,成為了日本盆景式園林的一個象徵,日本的寫意庭園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盆景式園林。[1]
- 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 鎌倉時代(1192年-1333年)、中國唐朝(618年-907年)水墨畫傳入日本。
- 平安時代末期,世界第一部園林典籍《作庭記》中首次記錄了枯山水。
- 鎌倉時代末期,與禪宗相應的以追求自然意義和佛教意義的寫意園林發展固定為枯山水形式。
- 南北朝(1333年-1392年)時代,枯山水的實踐時期,一般與真山水(池泉部分)同存於一個園林中,以真山水為主體,枯山水為輔。
- 室町時代(1393年-1573年),枯山水逐漸從寺社園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園林,並逐步與真山水分離開來。枯山水的巔峰時期,出現了枯山水的雙璧大德寺和龍安寺。
- 桃山時代(1573年-1603年),以茶道宗匠千利休所創立的草庵風茶室為代表的日式茶庭興起。
-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多以小型枯山水為主,以枯山水、真山水和茶庭相互融合園林形式出現。
形式
[編輯]枯山水的設計往往有著不同的表達形式和主題,諸如:
一項由京都大學的 Gert van Tonder和ATR智慧機器人學和傳播實驗室的Michael J. Ly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作出的研究表明,這些岩石構成了樹的抽象形式。這些畫面無法在觀看它們的時候被具體感知;研究人員認為下意識可以發現岩石之間微妙的聯繫。他們認為這有助於園林的寧靜。
世界各地的枯山水
[編輯]15世紀建於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是日本最有名的園林精品。
枯山水的設計理念是回歸自然。舊金山金門公園的日式茶園的部分是一個小的枯山水。圖片中看不到的部分是一些大石頭,在石頭左邊是一個鵝卵石灘。
台灣因曾經歷日治時期,在宜蘭市的宜蘭設治紀念館(即日治時期之宜蘭廳長官舍)亦有頗為精美的枯山水庭園。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陳, 志華. 外国建筑史.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0: 375. ISBN 9787112112937.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枯山水[永久失效連結] 於2010年5月14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