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布勞格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sturianu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 Български
- भोजपुरी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lego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Íslenska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ಕನ್ನಡ
- 한국어
- Kurdî
- Latina
- Lëtzebuergesch
- Lietuvių
- Latviešu
- Malagasy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മലയാളം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ਪੰਜਾਬੀ
- Kapampangan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संस्कृतम्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தமிழ்
- తెలుగు
- ไทย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Tiếng Việt
- Winaray
- 吴语
- 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 Yorùbá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 粵語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8月5日) 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 {{Translated page}} 標籤。 |
諾曼·布勞格 | |
---|---|
出生 | Norman Ernest Borlaug (1914-03-25)1914年3月25日 美國愛荷華州克雷斯科 |
逝世 | 2009年9月12日(2009歲—09—12)(95歲)[1] 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 |
國籍 | 美國 |
公民權 | 美國 |
母校 | 明尼蘇達大學 (B.S., 1937) (Ph.D, 1942) |
知名於 | |
獎項 |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
機構 |
|
論文 | 鐮刀菌的變異和變異性研究(1942) |
諾曼·布勞格(Norman Ernest Borlaug,1914年3月25日—2009年9月12日),美國生物學家、人道主義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被稱為綠色革命之父。曾獲美國的總統自由勳章、國會金質獎章和印度的蓮花賜勳章。
生平
[編輯]1937年在明尼蘇達大學拿到植物病理學和遺傳學博士學位。後在墨西哥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培育出20多種矮稈高產抗病小麥品種。 20世紀中葉,他致力於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推廣高產小麥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 1963年墨西哥成為小麥淨出口國,1965-1970年,巴基斯坦和印度小麥產量增加了一倍,被稱為「綠色革命」,十億人因此免於飢餓[3]。他於197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他繼續在亞洲和非洲推廣綠色革命。 2009年9月12日去世,享年95歲。
參考文獻
[編輯]- ^ Swaminathan, M. S. Obituary: Norman E. Borlaug (1914–2009) Plant scientist who transformed global food production. Nature. 2009, 461 (7266): 894. Bibcode:2009Natur.461..894S. ISSN 0028-0836. PMID 19829366. S2CID 36572472. doi:10.1038/461894a.
- ^ Phillips, R. L. Norman Ernest Borlaug. 25 March 1914 – 12 September 2009.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2013, 59: 59–72. S2CID 75211546. doi:10.1098/rsbm.2013.0012.
- ^ Daron Acemoglu, Simon Johnson《權力與進步》P449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威廉斯、科里根 / 1977年:國際特赦組織 / 1978年:薩達特、貝京 / 1979年:德蕾莎修女 / 1980年:佩雷斯 / 1981年:聯合國難民署 / 1982年:默達爾、加西亞 / 1983年:華勒沙 / 1984年:圖圖 / 1985年: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 / 1986年:維瑟爾 / 1987年:阿里亞斯 / 1988年: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 1989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1990年:戈巴契夫 / 1991年:翁山蘇姬 / 1992年:門楚 / 1993年:曼德拉、戴克拉克 /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賓 / 1995年: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羅特布拉特 / 1996年:西門內斯·貝洛、奧爾塔 / 1997年:國際反地雷組織、威廉斯 / 1998年:休姆、特林布爾 / 1999年:無國界醫生 / 2000年:金大中 |
2001年至今 | 2001年:聯合國、安南 / 2002年:卡特 / 2003年:艾芭迪 / 2004年:馬塔伊 / 2005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巴拉迪 / 2006年:尤努斯、孟加拉鄉村銀行 / 2007年:戈爾、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 2008年:阿赫蒂薩里 / 2009年:歐巴馬 / 2010年:劉曉波 / 2011年:詹森-瑟利夫、格鮑伊、卡曼 / 2012年:歐洲聯盟 / 2013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 2014年:薩塔亞提、優素福扎伊 / 2015年: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 2016年:桑托斯 / 2017年: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 2018年:穆奎格、穆拉德 / 2019年:阿比 / 2020年:世界糧食計劃署 / 2021年:雷薩、穆拉托夫 / 2022年:比亞利亞茨基、紀念、公民自由中心 / 2023年:穆罕默迪 / 2024年: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2年、1919年、1925年、1929年、1933年、1935年、1944年、1952年、1954年、1960年、1962年、1976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 自2022年8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
- 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ibr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G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