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陽縣
原陽縣 | |
---|---|
縣 | |
原陽縣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5°03′15″N 113°57′36″E / 35.05408°N 113.95998°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河南省新鄉市 |
設立 | 1950年 |
語源 | 因原武、陽武二縣合併而來 |
政府駐地 | 原興街道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縣委書記 | 劉兵 |
• 縣長 | 郭新傑 |
面積 | |
• 總計 | 1,304 平方公里(503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542,849人 |
• 密度 | 416人/平方公里(1,078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215,228人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中原官話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453500 |
電話區號 | 0373 |
行政區劃代碼 | 410725 |
國內生產毛額 | ¥279.05億[2] |
• 人均 | ¥38,184[2] |
網站 | 原陽縣人民政府 |
原陽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新鄉市下轄的一個縣。面積1329平方公里,人口71.4萬[3]。縣人民政府駐原興街道。
地理
[編輯]原陽縣地處黃河北岸,南面與河南省省會鄭州市隔河相望,西面與焦作市武陟縣相鄰,北接獲嘉縣、新鄉縣、延津縣,東鄰封丘縣。
原陽縣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黃河大堤以南為高灘,多旱地。中部為低洼易澇地,文岩渠以北為崗地。主要河流有黃河、天然渠、文岩渠、幸福渠等。年平均氣溫為14.3℃,年平均降水量556毫米,全年無霜期227天。
人口
[編輯]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顯示:原陽縣常住人口為542849人[4]。
歷史
[編輯]原陽縣域在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時始置陽武縣,歸屬三川郡。西漢在今縣城所在地置原武縣,並在東南一帶置陽武縣,東漢因襲前制。三國時期由曹魏政權占據,屬司州。西晉時期撤銷原武縣,將陽武縣改屬滎陽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政權占據。北魏孝昌年間恢復原武縣,原武、陽武兩縣均屬司州滎陽郡。東魏天平初年改屬廣武郡。北齊時期廢除兩縣建制。隋朝開皇年間恢復兩縣,後改原武為原陵。唐朝初年又改原陵為原武,屬鄭州。五代十國時期改屬開封府。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降原武縣為鎮,併入陽武縣,歸京畿路開封府。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復置原武縣,隸屬於京西北路鄭州。金朝時期陽武屬開封府,原武屬鄭州,均歸南京路。元朝時期,兩縣屬汴梁路。明朝初年,兩縣改屬開封府。清朝初年因襲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原武縣改屬懷慶府,乾隆年間,陽武縣亦改屬懷慶府[5]。
中華民國時期,1914年兩縣歸河北道管轄,1932年劃歸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5]。1936年原武縣與陽武縣合併,改設博浪縣。同年又復舊。抗日戰爭期間,原武縣、陽武縣均淪陷。1945年3月,解放區兩縣境內置「原陽縣」政權。而光復後的國民政府仍置原武縣、陽武縣。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國共雙方對此地曾有爭奪。1947年3月豫北戰役中,晉冀魯豫野戰軍占領濮陽、封丘、延津、原武、陽武等縣城及據點[6]。至1948年10月,中共政權控制原武縣、陽武縣全境。後華北人民政府要求撤消戰時行政區劃,恢復舊行政建制。原陽縣官員因原陽縣人口過少,請求保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屬新鄉專區。最終在1950年3月13日,平原省人民政府通令「奉准原武、陽武二縣合併,定名為原陽縣」[7]。1952年,平原省撤銷,原陽縣隨新鄉專區劃歸河南省。1986年1月至今歸新鄉市管轄[5]。
歷史上,西漢時期還曾在今原陽縣境內設置卷縣,屬河南郡。此後歷經東漢、曹魏等朝代,至西晉時改屬滎陽郡,直至北齊年間廢除建制[5]。
政治
[編輯]行政區劃
[編輯]陽和街道、原興街道、原武鎮、師寨鎮、齊街鎮、太平鎮、福寧集鎮、韓董莊鎮、官廠鎮、大賓鎮、葛埠口鄉、祝樓鄉、橋北鄉、蔣莊鄉、陡門鄉、路寨鎮、陽阿鎮、靳堂鄉和龍源街道。
2005年之前,原陽縣轄2個鎮、20個鄉:陡門鄉、城關鎮、原武鎮、太平鎮鄉、大賓鄉、王杏蘭鄉、包廠鄉、齊街鄉、陽阿鄉、師寨鄉、陡門鄉、官廠鄉、郭莊鄉、祝樓鄉、橋北鄉、黑洋山鄉、梁寨鄉、韓董莊鄉、蔣莊鄉、路寨鄉、葛埠口鄉、福寧集鄉、靳堂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5年,原陽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黑洋山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葛埠口鄉管轄,葛埠口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王杏蘭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福寧集鄉管轄,福寧集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包廠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靳堂鄉管轄,靳堂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梁寨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太平鎮鄉管轄,太平鎮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郭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陡門鄉管轄,陡門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歷任縣委書記
[編輯]- 范學貴:1994.05-1995.09
- 孫國富:2006.04-2010
- 李巨峰:2010.03-2015.04
- 段常慶:2015.06-2015.10
- 郭力銘:2015.11-2021.7
- 劉兵:2021.7-
經濟
[編輯]原陽縣2019年完成生產總值人民幣232.0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3.66億元,第二產業88.71億元,第三產業109.66億元[2]。
農業
[編輯]農業以小麥、水稻兩大作物為主,玉米、花生、蘋果、杏具有傳統優勢。
原陽為優質強筋小麥生產基地縣,全縣優質小麥種植面積50萬畝,2004年通過河南省農業標準示範縣驗收。
優質水稻種植面積50萬畝,原陽大米在市場上較有名氣的品種有黃金晴等。
工業
[編輯]原陽縣在工業上以汽車零部件、綜合化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乳產品生產、棉紡和釀酒等產業為主。原陽縣為河南省汽車制動器最大生產基地[9]。
交通
[編輯]原陽縣地處鄭州市、新鄉市、焦作市、開封市四地交匯中心,交通便利,有「鄭州後花園」與「新鄉南大門」之稱[10]。 京港澳高速與 晉新高速在境內交匯, 107國道、 327國道、 101省道、 227省道、 229省道、 231省道等國省幹線從縣境內通過。
原陽縣南臨黃河,境內有5座黃河大橋與黃河南岸相連。自上游至下游分別為:
- 鄭州黃河公路大橋:連接原陽縣橋北鄉與鄭州市惠濟區花園口鎮,為 101省道跨越黃河的橋梁。
- 鄭新黃河大橋:連接平原示範區與鄭州市金水區,為公鐵兩用橋,是 京廣高速鐵路和鄭新快速通道跨越黃河幹流的橋梁。
- 劉江黃河大橋:為 京港澳高速跨越黃河的橋梁。
- 鄭州萬灘黃河公鐵大橋:為公鐵兩用橋,是濟鄭高速鐵路跨越黃河的橋梁。
- 官渡黃河大橋:連接原陽縣大賓鎮與中牟縣雁鳴湖鎮,為 107國道新線跨越黃河的橋梁。
濟鄭高速鐵路縱貫縣境,在縣城以西的平原示範區設新鄉南站。 京廣高速鐵路亦從境內經過,但在境內並未設站。
文化
[編輯]文物古蹟
[編輯]原陽縣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為玲瓏塔和原武城隍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3處:谷堆遺址、夏家院民居、陳平祠。張良行刺秦始皇的博浪沙亦位於原陽縣境內。
著名人物
[編輯]歷史上著名的原陽人有:西漢開國功臣陳平、張蒼(均為陽武人);唐朝時期先後擔任宰相,被稱作「一門三相」的韋思謙、韋承慶、韋嗣立父子三人(陽武人);唐朝大臣婁師德、楊再思(均為原武人);北宋參知政事李穆(陽武人);南宋宰相万俟卨(陽武人)。當代較為著名的原陽人有:現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李書磊。
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2.0 2.1 2.2 河南省統計局. 河南统计年鉴2023.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 ^ 原阳县情. 原陽縣人民政府. [2011-05-21].
全縣轄6鎮11個鄉,總人口71.4萬人,區域面積1329平方公里。
[永久失效連結] - ^ 中國: 河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0-08].
- ^ 5.0 5.1 5.2 5.3 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 地貌山河志.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11.
- ^ 責編:靳敏. 豫北战役——回顾. 原陽縣檔案信息網. 2012-05-28 [2016-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4) (簡體中文).
- ^ 原阳原样. 原陽縣檔案信息網. 2013-09-11 [2016-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4) (簡體中文).
- ^ 2023年原阳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工业发展. 原陽縣人民政府. [2021-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8).
- ^ 地理位置. 原陽縣人民政府. [2021-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