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湖西拱北砲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湖西拱北砲臺
大城北砲台、拱北礮臺
位置 臺灣澎湖縣湖西鄉城北段1387、1388、1389地號
建成时间 清朝光緒13年(1887年、舊)
日治臺灣明治37年(1904年、新)
公众参观開放時間:軍事管制區,非開放參觀
官方名称湖西拱北砲臺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種類:關塞
詳細登錄資料

拱北砲臺,舊名大城北砲臺,是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東北方的拱北山,過去曾掩護馬公港背面的重要砲台遺址。[1]現為國定古蹟。[2]

歷史

[编辑]

大城北砲臺初建於光緒13年(1887年),為因應防禦海上敵艦攻擊,台灣巡撫劉銘傳任命澎湖總兵吳宏洛而建造的新式砲台,最初砲臺形式為磚石砌三合土穹窿式,形式屬傳統舊式砲臺,也是澎湖地區唯一的一座內陸砲台。[3] 1895(光緒21年),歸因乙未戰爭使日軍登陸澎湖,日軍因而將大城北砲臺此為首要佔領目標,3月23日,第一遊擊隊從裡正角海岸登陸則和砲艦朝向大城北砲臺發砲互擊,清軍為了抵禦日軍攻勢,兵力則集中在大城北砲臺地區,隔日日方則下令第一聯隊第一大隊急行軍,第十二聯隊第二大隊展開全面攻擊,最終與第一聯隊第七、八中隊同時攻入大城北砲臺,殲滅附近清軍,即宣告攻陷大城北砲臺,澎湖則在三天內完全攻陷。[4][5]


日軍在佔據澎湖島後,隨即起調查和測繪澎湖各砲臺之標高和配備,並將大城北砲臺改築成「拱北山堡壘砲臺」,並於1901年(明治34年)起進行構建工程,其中原大城北砲臺整修為輕砲砲座和機關砲座,另在西南側高地建造新式砲臺,擴大範圍工程竣工於1904年(明治37年),並在1907(明治40年)完成各砲台配砲工程。[6]

1920年(大正9年),拱北山堡壘砲臺群退役,戰後時期由國軍接收則維持原貌,只作少部分增建與修改,當前仍為陸軍澎湖防衛指揮部後勤處管理,並不開放參觀[7][8]

設施

[编辑]

現列為國定古蹟的當前設施始建於台灣日治時期,由拱北第一、第二、第二砲臺附屬框舍、拱北山堡壘、拱北山第二框舍系統組成,彼此要塞則由地下坑道相互連結,砲臺略呈四方封閉式,牆上則設有砲座,兵舍設於部份胸牆下方呈穹窿狀空間,此外還設有三座觀測所,砲側庫及穹窖砲座,三間半地下砲具庫,此外則配置井和兩座地下貯水槽。[9]

相關條目

[编辑]

澎湖地區的砲台遺址

其他相關

參考文獻

[编辑]
書目
  • 符宏仁,《澎湖縣國定古蹟湖西拱北礮臺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 『台湾防衛計画(澎湖島要塞火砲配置図)』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CAR) Ref.C11110400900, C11110401100
  • 田藤博「砲兵連隊の戦歴」『日本陸軍機械化部隊総覧』別冊歴史読本16巻6号、新人物往来社、1991年。
  • 「作命甲関係」『第十方面軍関係戦史資料』 JACAR Ref.C11110404600
  • 楊仁江,《澎湖島要塞司令部的建制》
  • 嘪姿吟 ,《澎湖島要塞變遷之研究》
引用
  1. ^ https://www.phhcc.gov.tw/home.jsp?id=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文化資產 -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2.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湖西拱北礮臺.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0). 
  3. ^ 《澎湖縣國定古蹟湖西拱北礮臺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 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 2005年10月: 29-31. ISBN 957-28318-5-2.
  4. ^ 日本參謀本部 原著;許佩賢 譯. 《攻臺戰紀:日清戰史 臺灣篇·第一章 佔領澎湖島》(《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第八編35章翻譯). 遠流. 1995-12-15: 70-100、410、411頁.
  5. ^ 葉振輝. 〈乙未中日戰爭澎湖之役〉. 《硓𥑮石》28 (澎湖縣馬公市: 澎湖縣文化局). 2002-09-25: 32-57頁.
  6. ^ 『台灣防衛計畫(澎湖島要塞火砲配置図)』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CAR) Ref.C11110400900, C11110401100
  7. ^ {http://www.penghutimes.com/modules/phnews/index.php?nsn=394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拱北砲臺國定古蹟鮮為人知 - 澎湖時報}
  8.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304003254-260402?chdtv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搶救觀光大作戰 澎湖文旅年主打軍事古蹟之旅 - 中時電子報}
  9. ^ 《澎湖縣國定古蹟湖西拱北礮臺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