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社會性別: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50行: 第50行:


哲學家[[米歇尔·福柯]]表示作為性主體,人類是權力的客體。這的權力不是體制性或結構性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战局」的能指或标记<ref>Tong, Rosemarie (2009). Feminist thought :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 Rosemarie Tong.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ISBN|0-8133-4375-5}}.</ref>。建基於此,權力決定了某人的態度行為種種,而人本身在认识论及本体论上都是被建構的标记及符号的一部分。例如身為女性即代表某人是個女人,「做個女人」的能指则為應當软弱、情绪化和不理智,没有能力進行属于「男人」的行动。巴特勒指出,性別及社會性別與其說是名詞,倒不如說是動詞比較合適。她給出了以下理由:因为她是女性,所以行動受限。她表示「我不被允许按著自己的意願來構建自身的性別和社會性別」<ref name="Butler 1990"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性别在政治上受制于社會。与其说『女人』是一種身份,不如说是一種行为。」<ref name="Butler 1990" />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论於後來受到了批評,指她的行文強化了傳統的性別二分法<ref>Vigo, Julian. [[iarchive:TheBodyInGenderDiscourseTheFragmentarySpaceOfTheFeminine 203|'The Body in Gender Discourse: The Fragmentary Space of the Feminine.']] ''La femme et l’écriture''. Meknès, Maroc, 1996.</ref>。
哲學家[[米歇尔·福柯]]表示作為性主體,人類是權力的客體。這的權力不是體制性或結構性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战局」的能指或标记<ref>Tong, Rosemarie (2009). Feminist thought :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 Rosemarie Tong.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ISBN|0-8133-4375-5}}.</ref>。建基於此,權力決定了某人的態度行為種種,而人本身在认识论及本体论上都是被建構的标记及符号的一部分。例如身為女性即代表某人是個女人,「做個女人」的能指则為應當软弱、情绪化和不理智,没有能力進行属于「男人」的行动。巴特勒指出,性別及社會性別與其說是名詞,倒不如說是動詞比較合適。她給出了以下理由:因为她是女性,所以行動受限。她表示「我不被允许按著自己的意願來構建自身的性別和社會性別」<ref name="Butler 1990"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性别在政治上受制于社會。与其说『女人』是一種身份,不如说是一種行为。」<ref name="Butler 1990" />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论於後來受到了批評,指她的行文強化了傳統的性別二分法<ref>Vigo, Julian. [[iarchive:TheBodyInGenderDiscourseTheFragmentarySpaceOfTheFeminine 203|'The Body in Gender Discourse: The Fragmentary Space of the Feminine.']] ''La femme et l’écriture''. Meknès, Maroc, 1996.</ref>。
===性別指定及社會性別流動===
{{See also|性別指定}}
[[性別研究|性別理論家]]{{link-en|凯特·博恩斯坦|Kate Bornstein}}表示,社會性別為模棱兩可的,且擁有一定的流動空間<ref>Bornstein, Kate (1995). ''Gender Outlaw – On Men, Women and the rest of us'', Vintage, {{ISBN|0-679-75701-5}} pp. 51–52</ref>。現時有關社會性別的定義存有衝突,不過當中亦有地方相同: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社會性別為社会對於某種特定性別的合适行為、行動、角色的构建<ref name="www.who.int" />。他们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是根据社会上的规范來制定及表現的,個人的想法在當中不是首要的考慮因素<ref name="www.who.int" />。

社會性別指定的第一步就是考虑當事人的生理和生物特性,接下來就是如何把社會建構的行為強加於人。社會性別一詞是用於描述在社会或文化中構建成「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某些特質。儘管某人的性別在眾多文化中被視為一項生物學上的事實,但不同文化對於何謂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則有不同標準。故此該人的性別在性別角色上有什麼意義亦會隨著文化而改變<ref name="Birke, Lynda 2001">Birke, Lynda (2001). "Chapter 24, In Pursuit of Difference." ''The Gender and Science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pp. 309–22.</ref>。人們可從多種途徑了解到何為「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舉止,包括照料者、在學時的社教化、媒體上的描寫。性别角色的学习打從出生便已开始——幼時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事實上也是某人学习性別角色的途徑,包括但不限於給嬰兒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给他们玩什么玩具。然而,某人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並與其內心一致。除了学习行为,其他因子也在社會性别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ref>{{Cite journal|last=Ehrensaft|first=Diane|date= 2017-05-25|title=Gender nonconforming youth: current perspectives|journal=Adolescent Health,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language=English|volume= 8|pages=57–67|doi=10.2147/ahmt.s110859|issn=1179-318X|pmc=5448699|pmid=28579848}}</ref>。


== 法律、社會規範與喜好 ==
== 法律、社會規範與喜好 ==

2020年6月2日 (二) 08:27的版本

交织在一起的性别符号。紅色的(左)代表女性,同時也是金星的代表符號。藍色的(右)代表男性,同時也是火星的代表符號。

社會性別(英語:Gender[註 1]指与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有关,或用於區別兩者的一系列特征。社會性別一詞的意思因語境而異,它所包含的可能是生物性别(即男性、女性、雙性人所擁有的狀態)、建基於生物性別的社会结构(即性别角色)、性別認同[2][3][4]。大多文化採取性別二元論的觀點,即認為社會僅有兩種性別(男性/男孩女性/女孩[5],而那些不屬於上述群體的人則會歸作非二元性別或性別酷兒。一些社會會把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的人歸類作某些特定類型的社會性別,像是南亞地區海吉拉,他們常被視作第三性別(或第四性別等等)。

在1955年,性學家約翰·曼尼開始把生物性别(biological sex)及性別角色(gender as a role)區分開來使用。在這之前的研究者很少用到社會性別一詞去包含性別認同等與性別有關的一切事物,不過在語法上會有所區分[2][3]。但曼尼的用法在1970年代之前一直沒得到廣泛支持。到了197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開始接受有關區分生物性别及性別的社会建构的概念。當今人們會在某些情況下遵從此一區分,對於社會科學上的討論,及由世界衛生組織擇寫的文件而言更是如此[6][7][4]

在其他情況下,社會性別的意思會包含生物性别在内,甚至以其取代後者。社會科學的某些領域同樣會出現這種情況[2][3]。在人類以外的動物研究中,社會性別常用於代指動物的生物性别[3]。此一類型的字意改變可追溯至1980年代。199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開始改用社會性別,以之取代性别(sex)[8]。不過在2011年,它的態度再度出現了改變,改以性别來形容生物上的分類,社會性別則用於表示「某人對自己是男是女的界定,或社会對某人的性別表現的反应」[9]

社會科學有一門稱為性别研究的分支,其專門研究社會性别。像性學及神經科學般的學科同樣會關注此一議題。社會科學有時會接受社會性別是社会建构底下的產物,這一種傾向於性别研究中較為明顯,而自然科學則更為聚焦於研究人類的生物性差異會否影響社會性別發展。两者都为「生物性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性别认同」的爭議提供了資訊。在一些英语文獻中,研究者會把其分成三個部分——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此一框架首現於1978年一篇女性主義變性欲文獻中[3][10]

詞源及應用

由來

社會性別的當代英語「gender」由中古英语中的「gendre」演變而來。「gendre」為一個源自盎格鲁-诺曼语中古法語外来语。而它又來自拉丁語的屬「genus」。兩者皆指類型、分类、種類。它们於最後皆源於原始印歐語词根 「gen-」[11][12],它亦是眾多英語字詞的詞根,包括「kin」、「kind」、「king」[13]。它在當代法語中以「Genre」(類型、種類、性類型)的形式出現,並跟希腊语詞根「gen-」(生產)有關,此一詞根亦出現在「gene」、「genesis」、「oxygen」等字詞上。1882年的《牛津英語詞源詞典》把「gender」定義為「種類、品種、性别」,指其就像意指出生的「genere natus」般,一樣源自拉丁语中的属「genus」[14]

概念史

社會性別於人類史上仍為剛出現沒多久的概念[15]。古人沒有理解社會性別是什麼的基礎,直到過去數十年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開始研究之,社會才慢慢意識到什麼是社會性別[15]。對於人類過去大多數日子而言,社會性別一詞只跟文法有關。到了1950-1960年代,它才開始慢慢被視為文化建構下的產物[16]

在1955年,性學家約翰·曼尼開始把生物性別(biological sex)及性別角色(gender as a role)區分開來使用。在這之前的研究者很少用到社會性別一詞去包含性別認同等與性別有關的一切事物,不過在語法上會有所區分[2][3]。即使找遍1900年至1964年出版的12,000多本有關婚姻和家庭的書目,也不能找到「社會性別」一詞[2]。一篇文章分析了1945-2001年間3000多万篇学术论文的题目,發現「社會性別」一詞的使用率遠低於「性別」,且在早期研究者多把其視作文法上的分類使用。不過到了後期,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等領域使用「社會性別」的次數開始拋離了「性別」本身[3]。而相關趨勢跟1970年代女性主義学者開始接受以「社會性別」及「性別」來區分「性別的社會建構」及「生物學意義上的性別」的史實相符[3]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社會性別」在學術領域的使用次數出現了大幅增加的趨勢,它在社会科学領域的使用次數更拋離了「性別」本身。雖然此一字詞在科學出版物中得以廣泛應用,女性主義的影響應記一功,但是部分研究者會把社會性別視作性別的同義詞使用,這便跟女性主義理論相違背;而且有時此一字詞的應用跟理論本身的關係不大。生物學家戴維·黑格說道:「其他科學家跟我解釋了他們會在生物学語境下,以社會性別代替性別的原因。他們有的是希望表達對女權主義目標的同情,有的是想採用更符合學術規範的語言,另外一些則希望避免產生歧義,以免讀者誤認為他是在指交配」[3]

在控告他人歧視被害人的案件中,性別為一項比起社會性別更為關鍵的要素。因為後者需考慮社會建構的規範。這便擁有較大的解釋空間和爭議[17]。朱莉·格林伯格寫道,儘管性別與社會性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在如何構成歧視這件事上卻是相關的——建基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會導致人產生性別歧視[18]。在J.E.B. v. Alabama ex rel. T.B.一案中,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寫道:

社會性別一詞得到了嶄新而有用的涵意——它指的是两性特有的文化或态度特征(相对于身体特征而言)。可以這樣說,社會性別跟性別出現了一定配對——女性氣質跟女性的配對,男性氣質跟男性的配對[19]

用法

文法上的分類

该词仍用於代指語法上的性(一種分類方法,把詞語分類為陽性、陰性和中性)。亚里士多德表示,此一概念為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創的[20]亨利·华生·福勒在1926年表示,該詞的定義跟此一含義有關:

「社會性別……只是一個文法用詞。用於表示某人是陽性或陰性,即是男是女,是一種戏说還是一種錯誤」[21]

社會角色

性別角色一詞仍為性學家約翰·曼尼首創,它在1955年的一本科学贸易期刊上首度公開。他在該篇論文上定義它為「某人為了​​表明自己是男是女而所做或所说的一切」[22]

以當代學術意義上的用法來使用該詞(即代指男和女的社會角色)的歷史可追溯到1945年[23],隨後直到1970年代女性主義運動崛起,該詞才開始普及化。該些運動把之理論化,認為人性在本质上無分性別,只是社會任意地建構了所謂的性別差異罷了。由此延伸下去,與此一過程有關的事宜就是對社會性別的標籤。

把社會性別單純視作性別(生物學上的分類)的代替用詞使用的例子也有不少,不過抵制勢力亦有之。《美國傳統英語字典》(2000)利用了以下兩個句子來說明這一區別,並指出儘管这一区别在「原则上是有用的,但卻没有得到广泛遵守」[24]

药物的疗效似乎會因患者的性别(而不是社會性別)而有不同。
在過去,社會性別角色(而不是性別)的界定可能更加明确。

性別認同與性别角色

一位年轻的瑞典演员将社會性別描述为一种暧昧的现象

性別認同是指某人在社會上對於某種特定性別或性別角色的認同。在歷史上,女性一詞一直是在代指女性的身體,但到了最近一些女性主義者對此提出了異議[25]

學術上,已有多個定性分析探究及呈現了社會性別會如何表现出來;不過女性主義者對於這些有關性别角色和生物性别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質疑。某人的生物性別已跟特定的社會角色和期望直接掛鉤。朱迪斯·巴特勒認為「做個女性」此一概念比較有挑戰空間,除了因為社會視女性為一門社會性分類之外,還因為它是一種自覺、一種文化上的狀態,或是一種建构的主观认同[26]。社會認同指的是對於某個形成共同文化的集体或社会分类的共同认同[27]。根據社會認同理論[28],自我概念會受到社会群体或社会分类的成员的影響:這一點具體表現在團體歷程,及群體如何影響個人的自我認知和行為上。之後屬於某個群體的人會為他們的成員提供「他們是誰」的定義,以及他們在該一領域應如何舉止的規範[29]

2013年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跨性別者平權集會,當中出現了一名手持傳單的示威者,傳單上面寫有「社會性別就像表親送来的旧毛衣一樣。它雖給了我,但卻不如我所願。」

把人在社會角色上以男女二分會產生問題。因為這使得人們覺得他們只應站在光譜的兩端,且必須界定自己是男是女,失去站在光譜靠中位置的念頭[30]。世界上不同社區一旦嘗試解讀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都會產生一系列以性別界定行為適合某人與否的社會期望,並且開始會在權利、資源、社會權力、健康行為上出現了以性別為基的差異判斷[31]。儘管相關程度因社會文化而異,但他們大多擁有偏向男性的傾向,造成大多社會的權力及性別不平等[32]。儘管大多文化對於兩性的規範及信念會有差別,但「何謂具有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的角色」則沒有普世標準,不同文化會有不同答案[33]。男女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建基於該個社會的文化規範,這導致了性别系统英语Gender system的出現。性别系统為眾多社会形态的基础,包括性別隔離、以男主氣質規範作主導[32]

哲學家米歇尔·福柯表示作為性主體,人類是權力的客體。這的權力不是體制性或結構性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战局」的能指或标记[34]。建基於此,權力決定了某人的態度行為種種,而人本身在认识论及本体论上都是被建構的标记及符号的一部分。例如身為女性即代表某人是個女人,「做個女人」的能指则為應當软弱、情绪化和不理智,没有能力進行属于「男人」的行动。巴特勒指出,性別及社會性別與其說是名詞,倒不如說是動詞比較合適。她給出了以下理由:因为她是女性,所以行動受限。她表示「我不被允许按著自己的意願來構建自身的性別和社會性別」[26]。「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性别在政治上受制于社會。与其说『女人』是一種身份,不如说是一種行为。」[26]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论於後來受到了批評,指她的行文強化了傳統的性別二分法[35]

性別指定及社會性別流動

性別理論家凯特·博恩斯坦英语Kate Bornstein表示,社會性別為模棱兩可的,且擁有一定的流動空間[36]。現時有關社會性別的定義存有衝突,不過當中亦有地方相同: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社會性別為社会對於某種特定性別的合适行為、行動、角色的构建[4]。他们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是根据社会上的规范來制定及表現的,個人的想法在當中不是首要的考慮因素[4]

社會性別指定的第一步就是考虑當事人的生理和生物特性,接下來就是如何把社會建構的行為強加於人。社會性別一詞是用於描述在社会或文化中構建成「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某些特質。儘管某人的性別在眾多文化中被視為一項生物學上的事實,但不同文化對於何謂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則有不同標準。故此該人的性別在性別角色上有什麼意義亦會隨著文化而改變[37]。人們可從多種途徑了解到何為「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舉止,包括照料者、在學時的社教化、媒體上的描寫。性别角色的学习打從出生便已开始——幼時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事實上也是某人学习性別角色的途徑,包括但不限於給嬰兒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给他们玩什么玩具。然而,某人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並與其內心一致。除了学习行为,其他因子也在社會性别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38]

法律、社會規範與喜好

法律或社會在性別方面的差別對待包括性別歧視。特別是一些企業、公共機構、以及法律,往往為其中一種性別提供特權和服務,而不為另一種性別提供,有時他們要求不同的性別完全被分隔。

性別理論(gender theory)來說,“heteronormativity”指人類可分成兩種明確和互補的類別:男性和女性在傳統思想中,正常的性和婚姻關係只存在於不同的性別之間的兩個人之間,並且各個性別在生活中有一定的性別角色。現代社會逐漸對不同性別有更大的尊重與包容度。

性別平等

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中代表兩性平等,當中的性別(gender)是指社會性別。在女性主義中,大部分女性主義者均接受及承認男性和女性存在生理差異,但兩性在社會上是機會平等的,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不能構成社會上的性別差異,並導致性別歧視和造成社會的性別定型。促進性別平等有助消除及減少性別歧視。

註解

  1. ^ 社会性别是Gender的較常见翻譯,不過也有学者认为翻譯作性别更為恰當,因为性别本身已有差異之意[1]:45;gender在英語中强调「社会与文化因素對性别的建构」,sex則是指「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1]:44

参考文献

  1. ^ 1.0 1.1 潘绥铭; 黄盈盈. 性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ISBN 9787300133171. 
  2. ^ 2.0 2.1 2.2 2.3 2.4 Udry, J. Richard. The Nature of Gender (PDF). Demography. 1994, 31 (4): 561–573 [2016-12-05]. JSTOR 2061790. PMID 7890091. doi:10.2307/206179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9-02).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Haig, David. The Inexorable Rise of Gender and the Decline of Sex: Social Change in Academic Titles, 1945–2001 (PDF).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4, 33 (2): 87–96. PMID 15146141. doi:10.1023/B:ASEB.0000014323.56281.0d.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6-15). 
  4. ^ 4.0 4.1 4.2 4.3 What do we mean by "sex" and "gend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30). 
  5. ^ Kevin L. Nadal, 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Gender (2017, ISBN 1483384276), page 401: "Most cultures currently construct their societie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binary—the two gender categorizations (male and female). Such societies divide their population based on biological sex assigned to individuals at birth to begin the process of gender socialization."
  6. ^ GENDER. Social Science Dictionary. [201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2). 
  7. ^ Lindsey, Linda L. Ch. 1.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PDF). Gender Role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Pearson. 2010. ISBN 978-0-13-24483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05). 
  8. ^ Guideline for the Study and Evalu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rugs (PDF). [2014-08-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06). 
  9. ^ Evaluation of Sex-Specific Data in Medical Device Clinical Studies –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taff.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14-08-22 [2019-02-26]. 
  10. ^ Yudkin, M. Transsexualism and women: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eminist Studies. 1978, 4 (3): 97–106. JSTOR 3177542. doi:10.2307/3177542. 
  11. ^ Pokorny, Julius (1959, reprinted in 1989) 'gen', in Indogermanisches 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 Bern: Francke, pp. 373–375.
  12. ^ 'genə-'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4 July 2007., in 'Appendix I: Indo-European Roots', to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0).
  13. ^ 'Gen'. Your Dictionary.com
  14. ^ Skeat, Walter William. 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82: 230. 
  15. ^ 15.0 15.1 Holmes, Brooke. Introduction. Gender : Antiquity and its Leg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1–2. ISBN 9780195380828. For as it turns out, what we call gender is a fairly recent concept. It's not that people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didn't talk and think and argue about the categories of male and female, masculine and feminine and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exual difference. They did in [ways] both similar to and ver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The problem is that they didn't have the concept of gender that has grown so influential in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16. ^ Holmes, Brooke. Introduction. Gender : Antiquity and its Leg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3–4. ISBN 9780195380828. The concept of gender, as I've just said, is recent. So what is it and where does it come from? Simone de Beauvoir famously wrote: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woman'...But the term 'gender', which had long been associated with grammar, only started to move towards what she was describing in the later 1950s and 1960s. 
  17. ^ Render, Meredith. (2006) "Misogyny, Androgyny, and Sexual Harassment: Sex Discrimination in a Gender-Deconstructed World".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Gender. Vol. 29(1) (Winter). pp. 99–150.
  18. ^ Greenberg, Julie A. Defining Male and Female: Intersexuality and the Collision Between Law and Biology. Arizona Law Review. 1999, 41: 265. 
  19. ^ J.E.B. v. Ala. ex rel. T.B., 114 S. Ct. 1419, 1436 n.1 (1994)
  20. ^ Aristotle. Rhetoric. 由Roberts, William Rhys翻译. Mineola, NY: Dover. 2004 [1st pub. Modern Library NY, 1954]. ISBN 978-0-486-43793-4. OCLC 55616891. A fourth rule is to observe Protagoras' classification of nouns into male, female and inanimate. 
  21. ^ Fowler's Modern English Usage, 1926: p. 211.
  22. ^ Money, John; Hampson, Joan G; Hampson, John. An Examination of Some Basic Sexual Concepts: The Evidence of Human Hermaphroditism. Bull. Johns Hopkins Hosp. 1955, 97 (4): 301–19. PMID 13260820. By the term, gender role, we mean all those things that a person says or does to disclose himself or herself as having the status of boy or man, girl or woman, respectively. It includes, but is not restricted to sexuality in the sense of eroticism. Gender role is appraised in relation to the following: general mannerisms, deportment and demeanor, play preferences and recreational interests; spontaneous topics of talk in unprompted conversation and casual comment; content of dreams, daydreams, and fantasies; replies to oblique inquiries and projective tests; evidence of erotic practices and, finally, the person's own replies to direct inquiry. 
  23. ^ gender, n..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nse 3(b). [2017-01-05]. 
  24. ^ Usage note: Gender,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6-03-21.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25. ^ Mikkola, Mari (2008-05-12).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Sex and Gender." Stanford University.
  26. ^ 26.0 26.1 26.2 Butler (1990)
  27. ^ Snow, D.A. and Oliver, P.E. (1995). "Social Movements and Collective Behavior: Social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and Considerations", pp. 571–600 in Karen Cook, Gary A. Fine, and James S.House (eds.)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ocial Psycholog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8. ^ Taifel, H. & Turner, J.C. (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7–24 in S. Worchel & W.G. Austin (eds.) The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Hall. ISBN 0-8185-0278-9.
  29. ^ Terry, D.J.; Hogg, M.A. Group norms and the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 A role for group identific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6, 22 (8): 776–793. doi:10.1177/0146167296228002. 
  30. ^ Pathak, Sunita, and Pathak, Surendra "Gender and the MDGs with Reference to Women as Human". Academia.edu.
  31. ^ Galdas, P. M.; Johnson, J. L.; Percy, M.E.; Ratner, P.A. Help seeking for cardiac symptoms: Beyond the masculine–feminine binar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0, 71 (1): 18–24. PMC 5142841可免费查阅. PMID 20398989. doi:10.1016/j.socscimed.2010.03.006. 
  32. ^ 32.0 32.1 Warnecke, T. Entrepreneurship and Gender: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013, 47 (2): 455–464. doi:10.2753/JEI0021-3624470219. 
  33. ^ Spade, J., Valentine, C. (2011). The kaleidoscope of gender: prisms, patterns, and possibilities. Pine Forge Press. 3rd edition
  34. ^ Tong, Rosemarie (2009). Feminist thought :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 Rosemarie Tong.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ISBN 0-8133-4375-5.
  35. ^ Vigo, Julian. 'The Body in Gender Discourse: The Fragmentary Space of the Feminine.' La femme et l’écriture. Meknès, Maroc, 1996.
  36. ^ Bornstein, Kate (1995). Gender Outlaw – On Men, Women and the rest of us, Vintage, ISBN 0-679-75701-5 pp. 51–52
  37. ^ Birke, Lynda (2001). "Chapter 24, In Pursuit of Difference." The Gender and Science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pp. 309–22.
  38. ^ Ehrensaft, Diane. Gender nonconforming youth: current perspectives. Adolescent Health,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 2017-05-25, 8: 57–67. ISSN 1179-318X. PMC 5448699可免费查阅. PMID 28579848. doi:10.2147/ahmt.s110859 (English).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