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教
理教 | |
---|---|
![]() | |
创始人 | |
楊來如 | |
主要分布地区 | |
臺灣、海外华人聚居区 | |
宗教经典 | |
《聖宗古佛真經集》、《在理真經新解》、《趙總領正理明大法師語錄》、《參經新解》(包括忠、孝、觀音、黃庭等經)、《理教研真錄》等 | |
网站 | |
http://www.liism.org |
中國民間信仰系列 |
中国民间信仰 |
---|
![]() |
理教,是中國宗教,又稱在理教,歷史上曾稱在理教,白衣道,各地還有門檻教、理善會、八方道等名稱。清朝中葉後成為公開的宗教團體,清末即已被官方承認,民國17年〈1928〉起正式在政府立案,成為全國性宗教組織。[1]
据统计,理教信徒若以省份论,乃河北第一、江苏第二,此外山东、河南、安徽、江西以及东北各地,亦有大量信徒,而天津作为理教发源地,为全国最盛的城市,全市教徒不下十余万人,北京、上海则分居二、三位。[1]
1949年后,理教在中国大陆势微,1965年随上海理教停止活动而彻底消失。如今以台湾为主要发展地区。
历史[编辑]
創始[编辑]
理教自明末清初,由杨来如(又稱羊來如,山东即墨人)创始。據說:杨氏乃崇祯十六年癸末进士,明亡后,不愿出仕;顺治三年三月初三日,在守孝时受仙人点化得道,后隐居直隶蓟州岐山澜水洞修心养性,康熙四十年,下山度道,康熙四十五年,返澜水洞设坛傳道,一时求道者络绎不绝。據說,杨氏于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了凡(去世),享年133岁。乾隆二十八年二月初八,尹来凤(天津人)受杨氏遗命,在天津梁家嘴子创立理教堂公所,理教由此发扬。[2]
清嘉庆年间,理教曾被清廷认为与白莲教有关而加以镇压,至道光年间,据传道光帝微服出巡时曾到天津理教坛房,见教坛导人向善,返朝后便要求加以保护辅导,自此公开活动。光绪二十四年,清廷飭令首都巡警總廳要求理教成立總機構,以免教徒眾多難以管理,乃選定北京前門外大馬神廟吾真堂為總公所,辦理登記。[3]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太后躲去長安,沿途見貧民百姓吸食鴉片者眾多,喟然長歎,李蓮英及其他重臣乃奏在理教戒煙忌酒之事,於是清廷鼓勵民眾參加在理教、並予嘉獎。[3]
民國2年(1913),李毓如、苑文鑒等人聯合北京理門領眾,組織中華全國理善勸戒煙酒總會,獲北洋政府內務部准予立案,並在北方各省發展分支機構。民國14年(1925)五卅慘案爆發,上海戚飯牛成立上海理教(五卅慘案)聯合後援後。同年,在上海成立上海理教聯合會。[4]
民國17年(1928)國民政府定鼎南京,上海理教聯合會發起成立中華全國理教聯合會,於民國21年(1932)召開第一次籌委會,由張一塵為主席。[5]
民國18年(1929),江蘇江陰縣民薛同曾,控告理教迷信,省府民政廳旋通知治安機構取締理教,勒令停止活動,張一塵及天津蔡俊元、李鼎藻等道首聞訊後,召開海內外理教聯合會,提出抗議,指此舉違憲,並推派代表赴京向中央請願,中央乃令江蘇省府撤銷禁令。[3]民國19年(1930),江蘇省勸戒煙酒總會經內政部核准,更名為中華理教總會,引起北方理教組織不滿,全國性組織無從落實。[5]
民國24年(1935年)5月22日,在南京成立中華理教總會,以奉行新生活運動、實行簡樸,並遵總理拒毒遺訓、消弭煙酒,舉辦慈善救濟事業為宗旨,王有才任主席。並於內政部及南京市府立案,會址設於南京市北瓦巷49號。[6]逐漸成為全國性理教組織。[5]
抗戰時期,中華理教總會隨政府西遷,理教未能擴大活動。抗戰勝利後,理教恢復發展,據民國37年(1948)統計,全國有理教堂公所共4850處,信徒約1400萬餘,其中天津信徒有45萬、上海信徒有22萬餘。[3]
國共戰爭爆發後,中共敵視理教,在其佔據區域鎮壓、解散理教活動,如1947-1948年間,安東省各地理教先後自動解散,房產充公;[7]1949年3月,山東魯縣將當地理教負責人曾明文、李曰都、尹福來三人處死,並宣佈理教為反革命組織;[8]上海理教遇仙堂堂主張順寶因在1949年前後發起「保皇起義」,反抗中共,於1951年4月被上海軍管會判處死刑;[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理教被視為五大會道門之一(其他為一貫道、先天道、一心天道、九宮道),[10]並相繼被各地定性為反動會道門,予以打擊取締,一如湖州民革人士邱壽銘所言:“革命風暴震撼了全國,理教是迷信機構,為新社會所不容許,乃歸消滅”。[11]各地取締行動,如江蘇省於1954年9月取締中華理教總會組織,1970-1980年代曾於蘇北地區曾一度恢復活動,仍被取締。[10]1955年春,蘭州以當地理教組織長期懸掛蔣中正畫像,具有一定欺騙性,且開壇造謠:「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蔣介石將反攻大陸……共產黨解放軍抓青年往蘇聯送……」等為由取締。[12]甘肅張掖則於1958年11月,以當地理教系陳立夫控制組織為由取締。[12]
此外,也有自動解散的地方,如1951年,天津地區在打擊一貫道等反動會道門後,天津理教人士惴惴不安,主動向中共宗教事務處試探申請,要求取得合法地位,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门回覆稱理門不屬於中國傳統宗教。天津理教徒得到答復後,審時度勢,認為不宜再繼續活動,於1957年自行宣佈解散,結束了天津理門三百餘年的歷史。[13]上海市在1965年10月尚剩2所理教會堂,因無宗教活動,也隨之關閉。[14]
在台灣發展[编辑]
民國38年(1949),理教追隨政府播遷台灣。理教道首、国军少将高参赵东书於1950年春召集自大陆来台的理教信徒商量复教事宜,同年5月25日获准以“中华理教总会”的名义重新登记,。民國40年(1951)3月4日,赵东书当选为中华理教总会理事长。民國42年(1953),蔣公為該教頒題「明禮尚義」。民國43年(1954),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和中华民国内政部指令拨出原来的日本佛教净土真宗在台北的西本愿寺寺址,作为“理教总公所”;赵东书出任总领正提点大法师。民國64年(1975)4月5日,总公所发生火灾,损失十分严重,赵东书重建总公所未果,于民國69年(1980)6月30日逝世。民國69年(1980)7月,陳志泉继任总领正提点大法师。[15]
理教在台發展期間,仍秉承愛國敬親宗旨,配合政府舉措,以恢復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並在東南亞一帶建立傳教公所。民國56年(1967)8月,理教組織教徒遠赴馬來西亞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及倫理道統,民國74年(1985),陳志泉作为台湾宗教团体领袖之一,应邀参加了美国总统雷根的就职典礼。[15]
理教在台以台北園山之巔的園山觀音洞公所最負盛名。此外,理教還辦有中國勝理書院等教內學校,培養傳道人員。據1997年的統計,理教在台有信徒15.2萬人。[15]
教义與經典[编辑]
理教祖師楊來如,見於明末人心陷溺,道德淪亡,認為是政教不能昌明,文化衰落,而引起亂世,尤以鴉片最是流毒,致民族衰弱,從此尊儒家之禮、奉佛家之法、修道家之行,集三家熔於一爐,信仰萬宗古佛,以古佛大慈大悲大聖大智之願力,普度眾生。以戒煙、戒酒為兩大戒律,也包括淫、盜、妄共五戒。教宗教孝為行道,包括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為濟世之宗旨。[16]
理教在台復教後,由總領正趙東書自大陸帶來抄稿,先後整理編著《理教史畫》、《理教彙編》、《理教規劃》、《理教述要》以及《聖宗古佛真經集》、《在理真經新解》、《趙總領正理明大法師語錄》、《參經新解》(包括忠、孝、觀音、黃庭等經)、《理教研真錄》等經典。[16]
历任理教教宗[编辑]
代序 | 姓名/法名 | 籍貫 | 陞退座時間 | 了凡或讓賢 | 享壽 |
---|---|---|---|---|---|
始祖 | 楊澤/來如 | 山東即墨縣 | 清順治三年三月初三-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 了凡 | 133歲 |
第2代 | 尹岩/來鳳 | 直隸鹽山縣 | 乾隆二十年四月初八 - 嘉慶十一年十二月初八 | 了凡 | 78歲 |
第3代 | 趙明山/來明 | 天津 | 嘉慶十一年臘月初八-道光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 了凡 | 75歲 |
第4代 | 李壽山/來洞 | 天津 | 道光三年七月二十一日-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 | 了凡 | 71歲 |
第5代 | 殷起龍/復興 | 天津 | 道光十九年二月十九日-同治二年九月十三日 | 了凡 | 68歲 |
第6代 | 楊國柱/復華 | 天津 | 同治二年十月六日-同治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 了凡 | 74歲 |
第7代 | 張來恩/本惠 | 天津 | 同治七年五月一日-同治十年四月二十八日 | 讓賢 | 76歲 |
第8代 | 陸千里/本里 | 天津 |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二日-同治十三年五月十日 | 讓賢 | 78歲 |
第9代 | 張成依/本成 | 天津 | 同治十三年五月十日-光緒二年五月十日 | 讓賢 | 73歲 |
第10代 | 張三山/合義 | 天津 | 光緒二年五月十日-光緒四年五月十日 | 讓賢 | 69歲 |
第11代 | 陳蔭五/合信 | 天津 | 光緒四年五月十日-光緒十六年六月十九日 | 了凡 | 64歲 |
第12代 | 儲建三/合仁 | 天津 | 光緒十六年六月十九日權法-光緒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 讓賢 | 70歲 |
第13代 | 祁海寬/教英 | 宛平 | 光緒十九年正月十五日-光緒二十三年十月一日 | 了凡 | 57歲 |
第14代 | 譚瑞崑/教崑 | 天津 | 光緒二十三年十月一日-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五日 | 了凡 | 80歲 |
第15代 | 解生元/教福 | 天津 | 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光緒三十一年六月二十日 | 了凡 | 78歲 |
第16代 | 李世元/教祿 | 河北省 | 光緒三十一年十月一日權法-宣統二年三月一日 | 讓賢 | 77歲 |
第17代 | 俞澤生/永賢 | 河北省 | 宣統二年三月一日-宣統三年六月一日 | 讓賢 | 85歲 |
第18代 | 劉世儲/永仁 | 河北省 | 宣統三年六月一日-民國3年8月1日 | 了凡 | 78歲 |
第19代 | 蔡俊元/先覺子 | 天津 | 民國3年8月15日-民國20年3月10日 | 了凡 | 81歲 |
第20代 | 李鼎藻/永林 | 河北省 | 民國20年4月10日-民國26年6月1日 | 了凡 | 76歲 |
第21代 | 張鶴亭/圓亭 | 天津市 | 民國26年6月1日- 民國38年 | 时局动荡,吉凶未卜[17] | |
第22代 | 趙東書/理明 | 吉林省雙城縣 | 民國39年4月8日-民國69年6月30日 | 了凡 | 83歲 |
第23代 | 陳志泉 | 浙江省蕭山縣 | 民國69年7月1日-民國79年2月4日 | 90歲 | |
第24代 | 周秋江/天江 | 台灣省彰化縣 | 民國79年2月13日-民國94年3月5日 | 了凡 | 72歲 |
第25代 | 陳俊宏/天心 | 台灣省彰化縣 | 民國93年元月初3日 | 在座 |
軼事[编辑]
北京人以前喜歡藉理教之由而拒绝别人請的菸酒,会婉称自己「在理兒」,或「有门槛」。[18]
引用[编辑]
- ^ 1.0 1.1 李世瑜,〈天津在理教调查报告(1940-1963)〉,收于氏著《社会历史学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页232。
- ^ 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67年年鉴》(正中书局,1978.12),页47。
- ^ 3.0 3.1 3.2 3.3 中华文化基金会,《中華文化百科全書》第4冊(1984),页735-737。
- ^ 邵雍,《中國會道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页165-166。
- ^ 5.0 5.1 5.2 濮文起等編,《天津民間宗教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8),页165-168。
- ^ 蔡鸿源、徐友春編,《民国会社党派大辞典》(合肥黄山书社,2012),页90。
- ^ 王云峰,〈安東的理教公所〉,收於政丹東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丹東文史資料》第5輯(1989),页139。
- ^ 尹崇智,〈九九歸一的中華里教會〉,收於政協魯山縣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魯山文史資料》第22輯(2004),页160-161。
- ^ 邵雍,《中國現代史辯疑與釋讀》(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页98。
- ^ 10.0 10.1 郁有满著、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江苏帮会志》(2004),页38。
- ^ 湖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湖州民国史料类纂与研究:个人遗作-邱寿铭专辑》(沈陽出版社,2015),页162。
- ^ 12.0 12.1 戴晨光,〈兰州取缔反动会道门亲历记〉,收於政協永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城关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1999),頁57、63。
- ^ 杨大辛著、天津市政協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津门古今杂谭》(2015),頁274。
-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著等编,《上海通志(干部读本)》(2014),頁621。
- ^ 15.0 15.1 15.2 林国平主编,《文化台湾,中华文化在台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頁362。
- ^ 16.0 16.1 中华文化基金会,《中華文化百科全書》第4冊(1984),页734。
- ^ 基隆清善堂公所.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中文(臺灣)).
- ^ 常锡桢编著,北京土话(北京文津出版社 , 1992),頁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