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16日 (六) 20:04 (补救1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呼伦贝尔市 · ᠺᠥᠯᠦᠨ
ᠪᠦᠢᠷ
ᠬᠣᠲᠠ
地级市
呼伦贝尔市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
呼伦贝尔市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
坐标:49°12′42″N 119°45′57″E / 49.2118°N 119.7657°E / 49.2118; 119.7657坐标49°12′42″N 119°45′57″E / 49.2118°N 119.7657°E / 49.2118; 119.7657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治區内蒙古自治区
設立2001年10月10日
語源呼伦湖贝尔湖
政府駐地海拉尔区
下级行政区2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4个、3个自治旗
政府
 • 市委書記秦义
 • 人大常委會主任赵立华(女)
 • 市長于立新蒙古族
面积
 • 地级市252,777 平方公里(97,598 平方英里)
 • 市區1,309 平方公里(505 平方英里)
面积排名全区第1位(佔全内蒙古自治区21.89%)
最高海拔1,520 公尺(4,990 英尺)
人口(2015)
 • 地级市252.65萬人
 • 排名全区第5位(佔全内蒙古自治区10.06%)
 • 密度10人/平方公里(30人/平方英里)
 • 城镇(2015)178.98萬人
語言
 • 母语方言汉语东北官话蒙古语巴尔虎方言、蒙古语、达斡尔语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021000
電話區號470
車輛號牌蒙E
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
年均温-0.1 ℃
年降水367.3毫米
行政区划代码150700
舊稱呼伦布雨尔
国内生产总值(2015)¥1,596.01亿(全区第6位,佔全内蒙古自治区7.76%)
256.25亿美元汇率
人均¥63,133(全区第7位
10,136美元(汇率)
網站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象征
兴安杜鹃[2]
樟子松[1]
本表面积、人口、经济数据参考《内蒙古统计年鉴-2016》

呼伦贝尔市蒙古语ᠺᠥᠯᠦᠨ
ᠪᠦᠢᠷ
ᠬᠣᠲᠠ
鲍培转写Kölön buyir qota西里尔字母Хөлөнбуйр хо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原名呼伦贝尔盟,以境内呼倫湖貝爾湖得名,首府海拉尔清朝时称呼伦布雨尔。市境南接兴安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邻黑龙江省黑河市,北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西与俄罗斯蒙古国相邻。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大兴安岭纵贯市境,将市境分为三大部分,西部为呼伦贝尔草原,中部为大兴安岭林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西缘额尔古纳河为中俄界河,于市境北端与石勒喀河交汇后称黑龙江,东缘嫩江为与黑龙江省的界河。全市总面积25.28万平方公里,人口252.65万,漢族人口占82%,蒙古族人口占9%。市政府驻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曾经是名義上全世界陸地面積最大英语List of largest cities by area地級市行政單位[註 1],其面积大小与英国相当。这一纪录被2018年新成立的地级市那曲市打破[3]

历史

呼伦贝尔的历史可追溯到二至三万年前[4],自古即為游牧民族的牧場,境內大興安嶺為古代鮮卑族居住之地[5]。元朝时为齐王封地。

清朝時期为黑龍江將軍轄地。岭西为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管辖索伦八旗、巴尔虎八旗、厄鲁特旗、鄂伦春旗。岭东为西布特哈总管公署管辖布西、巴彦等四旗。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黑龍江省,為該省所轄之區。

民国初期,曾呼應外蒙古独立運動,以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名義成立呼倫貝爾自治政府,民國九年(1920年)取銷自治併回黑龍江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日軍侵佔中国东北,并在此成立“满洲国”,属兴安总省

興安省

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設興安省,面積與呼倫貝爾盟相同。

1945年11月,在扎兰屯成立兴东地区行署。1946年3月27日,岭东地区成立纳文慕仁省政府,受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领导,原兴东地区行署撤销;5月26日,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撤销,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与兴安省政府,为此于6月7日纳文慕仁省改为纳文慕仁盟政府,受兴安省政府领导。

岭西地区的民族上层人士于1945年10月1日成立呼伦贝尔省自治政府,1946年3月改为呼伦贝尔临时地方政府。后于1948年1月1日改为呼伦贝尔盟,加入内蒙古自治政府。1946年5月中旬,苏军撤退回国,东北民主联军以中东铁路护路队名义,进驻滨洲铁路沿线扎兰屯、博克图、免渡河、牙克石、海拉尔、满洲里,并成立“中共海拉尔、满洲里临时工作委员会”。1946年6月下旬,在海拉尔成立中共兴安省委北分委。1946年10月,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正式批准呼伦贝尔地方自治,设立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

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与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1950年1月,呼纳盟政府改称呼纳盟人民政府。1953年1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东部呼纳、兴安、哲里木等盟,保留昭乌达盟,合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2月1日,内蒙古东部行政公署在乌兰浩特市成立。1954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撤销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与呼纳盟合并,改为呼伦贝尔盟,盟人民政府设在海拉尔市,辖17个旗县行政单位,即乌兰浩特市海拉尔市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左翼旗新巴尔虎右翼旗(1959年改称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索伦旗额尔古纳旗喜桂图旗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布特哈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

1955年8月,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建制撤销,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所行使的一级政权职能宣告结束。

1969年8月,呼伦贝尔盟大部分划归黑龙江省,剩余小部分划入吉林省管辖。1979年7月,呼伦贝尔盟改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伦贝尔盟管辖区域恢复到1954年的状况。

2001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原县级海拉尔市改设海拉尔区

地理

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52,777平方公里,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6]。呼伦贝尔市北与俄罗斯联邦,西与蒙古国,南与兴安盟,东与黑龙江省相邻。大兴安岭横穿中部,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为内蒙古高原的延伸。境内主要有嫩江额尔古纳河克鲁伦河等河流和呼伦湖贝尔湖等湖泊。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气象数据(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1.0
(30.2)
4.3
(39.7)
16.2
(61.2)
29.4
(84.9)
33.7
(92.7)
38.8
(101.8)
39.5
(103.1)
36.9
(98.4)
33.2
(91.8)
26.2
(79.2)
12.2
(54.0)
2.4
(36.3)
39.5
(103.1)
平均高温 °C(°F) −19.2
(−2.6)
−13.5
(7.7)
−3.4
(25.9)
9.5
(49.1)
18.4
(65.1)
24.4
(75.9)
26.1
(79.0)
24.3
(75.7)
17.6
(63.7)
8.0
(46.4)
−5.8
(21.6)
−16.2
(2.8)
5.8
(42.5)
日均气温 °C(°F) −24.8
(−12.6)
−20.3
(−4.5)
−9.9
(14.2)
3.0
(37.4)
11.6
(52.9)
18.0
(64.4)
20.4
(68.7)
18.3
(64.9)
10.8
(51.4)
1.2
(34.2)
−11.7
(10.9)
−21.4
(−6.5)
−0.4
(31.3)
平均低温 °C(°F) −29.2
(−20.6)
−25.7
(−14.3)
−15.8
(3.6)
−3.0
(26.6)
4.4
(39.9)
11.4
(52.5)
14.9
(58.8)
12.8
(55.0)
5.0
(41.0)
−4.0
(24.8)
−16.3
(2.7)
−25.7
(−14.3)
−5.9
(21.3)
历史最低温 °C(°F) −42.9
(−45.2)
−42.3
(−44.1)
−32.5
(−26.5)
−21.6
(−6.9)
−8.4
(16.9)
0.1
(32.2)
5.3
(41.5)
2.5
(36.5)
−7.9
(17.8)
−20.5
(−4.9)
−38.0
(−36.4)
−40.1
(−40.2)
−42.9
(−45.2)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4.6
(0.18)
3.6
(0.14)
6.0
(0.24)
13.9
(0.55)
22.7
(0.89)
55.1
(2.17)
94.0
(3.70)
88.0
(3.46)
33.6
(1.32)
16.7
(0.66)
6.4
(0.25)
7.4
(0.29)
352.0
(13.86)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7.6 5.9 5.6 5.9 7.0 12.9 14.5 12.4 9.5 6.2 7.1 9.6 104.2
平均相對濕度(%) 78 78 69 52 46 59 69 70 64 62 73 79 67
月均日照時數 167.0 195.6 244.1 246.2 298.0 285.9 279.8 268.7 218.6 210.1 165.3 139.4 2,718.7
可照百分比 63 69 67 60 63 59 58 60 58 63 60 55 61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1971−2000年间的降水天数和日照数据)[7][8]

政治

现任领导

呼伦贝尔市四大机构现任领导人
机构
中国共产党
呼伦贝尔市委员会
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呼伦贝尔市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

市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呼伦贝尔市委员会
主席
姓名 于立新[9] 汪海涛[10] 姜宏(女)[11]
民族 蒙古族 满族 汉族
籍贯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出生日期 1965年11月(58歲) 1963年11月(60歲) 1971年4月(53歲)
就任日期 2018年3月 2018年1月 2018年7月

历任领导

行政区划

呼伦贝尔市現辖2个市辖区、4个、3个自治旗,代管5个县级市

其中,满洲里市为自治区准地级计划单列市,代管扎赉诺尔区(原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

此外,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有实际由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管辖的加格达奇区松岭区两个不列入国家行政区划序列的“地辖区”。

呼伦贝尔市行政区划图
区划代码[12] 区划名称
蒙古文
汉语拼音
拉丁转写[13]
面积[註 2][14]
(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註 3][15]
(2018年末)
政府驻地 邮政编码 乡级行政区划[16]
街道
办事处
其中:
民族乡
苏木 其中:
民族苏木
150700 呼伦贝尔市
ᠬᠥᠯᠥᠨ
ᠪᠤᠶᠢᠷ
ᠬᠣᠲᠠ
Hūlúnbèi'ěr Shì
Kölön buyir qota
252,777.38 2,563,775 海拉尔区 021000 36 68 19 13 19 1
150702 海拉尔区
ᠬᠠᠶᠢᠯᠠᠷ
ᠲᠣᠭᠣᠷᠢᠭ
Hǎilā'ěr Qū
Qayilar toγoriγ
1,308.78 285,654 正阳街道 021000 7 2
150703 扎赉诺尔区
ᠵᠠᠯᠠᠢᠨᠠᠭᠤᠷ
ᠲᠣᠭᠣᠷᠢᠭ
Zhāláinuò'ěr Qū
J̌alainaγur toγoriγ
312 85,618 第三街道 021400 5 1
150721 阿荣旗
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Āróng Qí
Arun qosiγu
11,073.31 321,339 那吉镇 162700 8 4 4
150722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ᠮᠣᠷᠢᠨ
ᠳᠠᠪᠠᠭ᠎ᠠ
ᠳᠠᠭᠤᠷ
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 ᠦ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ᠬᠣᠰᠢᠭᠤ
Mòlìdáwǎ Dáwò'ěrzú Zìzhìqí
Morin dabaγ-a
daγur ündüsüten-ü
öbertegen ǰasaqu qosiγu
10,356.13 319,569 尼尔基镇 162800 11 4 2
150723 鄂伦春自治旗
ᠣᠷᠴᠣᠨ ᠤ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ᠬᠣᠰᠢᠭᠤ
Èlúnchūn Zìzhìqí
Orčon-u öbertegen
ǰasaqu qosiγu
54,687.96[註 4] 248,462 阿里河镇 165400 8 2
150724 鄂温克族自治旗
ᠡᠸᠡᠩᠬᠢ
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 ᠦ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ᠬᠣᠰᠢᠭᠤ
Èwēnkèzú Zìzhìqí
Evengki ündüsüten-ü
öbertegen ǰasaqu qosiγu
18,656.54 137,863 巴彦托海镇 021100 4 1 1 5
150725 陈巴尔虎旗
ᠬᠠᠭᠤᠴᠢᠨ
ᠪᠠᠷᠭᠤ
ᠬᠣᠰᠢᠭᠤ
Chén Bā'ěrhǔ Qí
Qaγučin barγu qosiγu
17,457.63 55,239 巴彦库仁镇 021500 3 4 1
150726 新巴尔虎左旗
ᠰᠢᠨ᠎ᠡ
ᠪᠠᠷᠭᠤ
ᠵᠡᠭᠦᠨ
ᠬᠣᠰᠢᠭᠤ
Xīn Bā'ěrhǔ Zuǒ Qí
Sin-e barγu ǰegün qosiγu
20,107.18 41,991 阿木古郎镇 021200 2 5
150727 新巴尔虎右旗
ᠰᠢᠨ᠎ᠡ
ᠪᠠᠷᠭᠤ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Xīn Bā'ěrhǔ Yòu Qí
Sin-e barγu baraγun qosiγu
24,839.47 35,223 阿拉坦额莫勒镇 021300 3 4
150781 满洲里市
ᠮᠠᠨᠵᠤᠤᠷ
ᠬᠣᠲᠠ
Mǎnzhōulǐ Shì
Manǰuur qota
734.56[註 5] 86,753 东山街道 021400 5 1
150782 牙克石市
ᠶᠠᠭᠰᠢ
ᠬᠣᠲᠠ
Yákèshí Shì
Yaγsi qota
27,802.84 325,815 新工街道 022100 6 10
150783 扎兰屯市
ᠵᠠᠯᠠᠨ
ᠠᠶᠢᠯ
ᠬᠣᠲᠠ
Zhālántún Shì
J̌alan ayil qota
16,784.63 406,596 兴华街道 162600 7 8 4 3
150784 额尔古纳市
ᠡᠷᠭᠦᠨ᠎ᠡ
ᠬᠣᠲᠠ
È'ěrgǔnà Shì
Ergün-e qota
28,958.01 79,942 拉布达林街道 022200 2 3 3 2 1
150785 根河市
ᠭᠡᠭᠡᠨ
ᠭᠣᠣᠯ
ᠬᠣᠲᠠ
Gēnhé Shì
Gegen γool qota
20,010.33 133,711 河西街道 022300 4 4 1 1

人口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54.9278万人[1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减少187265人,减少6.84%。年平均增长率为-0.71%。其中,男性人口为1311382人,占51.44%;女性人口为1237896人,占48.56%。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94。0-14岁人口为312299人,占12.25%;15-64岁人口为2030088人,占79.63%;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6891人,占8.12%。

民族

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098400人,占82.31%;蒙古族人口为230008人,占9.02%;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220870人,占8.66%。

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清朝初期,呼伦贝尔草原孕育了中国北方的诸多少数民族。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游牧、转徙。

17世纪40年代和18世纪30年代,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迁入呼伦贝尔盟岭东岭西地区。这一地区开始有较稳定的定居民族。

全市有31个民族。这些民族是: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锡伯、壮、俄罗斯、苗、藏、土家、柯尔克孜、侗、赫哲、羌、彝、高山、维吾尔、黎、哈萨克、纳西、白、瓦、瑶、畲、普米、布依、水族等。[18]

呼伦贝尔市民族构成(2010年11月)[19]
民族名称 汉族 蒙古族 满族 达斡尔族 回族 鄂温克族 朝鲜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锡伯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数 2098380 230007 80794 68974 29766 24897 6803 4354 3147 871 1259
占总人口比例(%) 82.31 9.02 3.17 2.71 1.17 0.98 0.27 0.17 0.12 0.03 0.05
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 51.01 17.92 15.30 6.60 5.52 1.51 0.97 0.70 0.19 0.28

经济

工业有畜产品加工、民族用品、煤炭,电力等。

呼伦贝尔的发展依托旅游业,形成了高速的发展态势,现已陆续在境内发现了大规模煤田和油田多处,为中国第二个大庆。并着重推出以草原、森林、民族风情为主要观光内容的旅游项目。

农业是该地区的又一主要依托,其中以马铃薯和春小麦的播种为主要粮食作物。形成各民族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交通

铁路

航空

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
  • 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 距离海拉尔市区仅三公里,为全国距离市区最近的民用机场。
  • 呼伦贝尔满洲里西郊机场
  • 呼伦贝尔扎兰屯机场
  • 加格达奇嘎仙机场(属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 民用通勤通用机场3座:根河机场、莫旗尼尔基通用机场、新巴尔虎右旗宝格德机场。

公路

国道
省道

文物古迹

名胜与旅游

游览地有陈巴尔虎草原旅游区,额尔古纳西山湿地,室韦俄罗斯民族乡,白桦林,中俄边境游,鄂温克草原旅游区,大兴安岭森林区,满洲里国门,扎兰屯秀水山庄,扎兰屯柴河天池景区,扎兰屯泓森漂流度假村,海拉尔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重大事故

1981年10月20日,由加格达奇站开往三棵树站的274次列车运行到讷尔克气站朝阳村站(兩站均在鄂倫春自治旗)间,由于罪犯实施爆炸,造成旅客3人死亡,65人烧伤,客车大破1辆,中断行车2小时50分。[20]

名人

注释

  1. ^ 海南省三沙市面積遠遠大於呼倫貝爾市,甚至也大於其上級行政區内蒙古自治区,然而三沙市市境絕大部份為海域,陸地僅佔13平方公里。
  2. ^ 土地面积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数据。
  3. ^ 户籍人口为公安机关登记数据。
  4. ^ 包含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所辖面积18,169平方公里。
  5. ^ 含扎赉诺尔区。

参考文献

  1. ^ 呼伦贝尔概况/市树.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 [2015-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2. ^ 呼伦贝尔概况/市花.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 [2015-04-23]. 
  3. ^ 那曲地区撤地设市.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4. ^ 呼伦贝尔日报. 呼伦贝尔最早的猎人 ——扎赉诺尔人. 正北方网.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5. ^ Tang, P. S. H. Russian and Soviet policy in Manchuria and Outer Mongolia 1911-1931. 杜伦大学. : P81. 
  6. ^ 呼伦贝尔概况/自然地理.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 [2015-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7.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国气象局. [2020-04-15]. 
  8.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国气象局. 
  9. ^ 于立新 简历. 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 [2017-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10. ^ 呼伦贝尔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简历(主任汪海涛). 中国经济网.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11. ^ 姜宏 简历. 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19-11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13. ^ 《蒙汉字典》.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9年. 
  14. ^ 《呼伦贝尔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呼伦贝尔市国土资源局. [201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15. ^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内蒙古统计年鉴—2019》.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年11月 [2020-07-23]. ISBN 978-7-5037-82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3). 
  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17. ^ 呼伦贝尔市统计局. 《呼伦贝尔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8. ^ 呼伦贝尔人口民族. [2018-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19. ^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年11月. ISBN 978-7-5037-6541-4. 
  20. ^ 历年铁路事故回顾. 騰訊評論. 2011年07月24日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9).  原刊於中国新闻网.(原文將「訥爾克氣」誤植為鄂尔格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