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續資治通鑒長編
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料名称续资治通鉴长编
别名“长编”
作者李焘
开始编写时间1140年代
结束编写时间1184年
语言文言文

续资治通鉴长编》,共九百八十卷,南宋李焘编撰,费时约40年。记载起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记北宋九朝167年史事。

成书

[编辑]

李焘在任华阳县主簿时,即有心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并开始准备材料。据周密的《癸辛杂识》载,李焘在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因卷秩庞大,前后分4次上进。加上《举要》68卷,《修换事总目》10卷,《总目》5卷,总计1063卷。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乾道四年(1168年)、淳熙元年(1174年),分别奏上书稿。隆兴元年(1163年),李焘第一次奏进17卷《续资治通鉴长编》,进书状中有说明,“臣尝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吏,纷错难言。”乾道四年(1168年),又奏进太祖至英宗五朝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共108卷。淳熙元年(1174年),进书神宗至钦宗四朝。淳熙九年(1182年)全书完成,并称“臣累次进所谓《续资治通鉴长编》,今重别写进,共九百八十卷计六百册。”。为了这部巨著,李焘“网罗收拾40年”,“精力几尽此书。”由秘书省抄写,藏于皇家秘室。

评价

[编辑]

李焘遍取正史、实录、政书,“旁采异闻,补实录,正史之阙略;参求真是,破巧说、伪辨之纷纭”,体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本于“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长编内容异常“翔实”﹐史料丰富,宋神宗朝每年史事记有9卷,宋哲宗朝每年史事记有15卷[注 1],有记载不同者,则旁征博引,“使众说咸会于一”,并仿《资治通鉴考异》之法,自撰注文,以存异说。如《长编》卷20,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记杨继业事,依据路振九国志》之说;但李焘在注文中又引《三朝国史·杨业传》的记载,别为一说,且云:“今但从《九国志》,更须考之。”

李焘“耻读王氏(安石)书”,但在《长编》的正文和注文中也能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曾布云,熙宁三年九月二十五河仓条贯。按此乃是八月二十七日立仓法,旧纪书癸末诏诸仓给受概量者,临时多寡,并缘为奸,刻军食十当三四,其增诸仓役人禄,立勾取重法,由是岁减运粮卒,坐法者五百余人,奸盗以故得不纵,后推及内外吏,吏始重仍法。新纪削去,削去其谀辞可也,如立仓法安可不书。”[1]

南宋学者叶适说:“李氏《续通鉴》,《春秋》之后才有此书”。

朱彝尊认为:“宋儒史学以文简为第一,盖自司马君实欧阳永叔书成,犹有非之者,独文简(李焘)免于讥驳。”

四库总目提要》说:“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但也提到缺点:“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未见,未必一一皆衷于至当。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于《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2]

卷数与佚补

[编辑]

赵希弁《读书附志》及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述,《续通鉴长编》各纪卷数为:宋太祖朝十七卷,宋太宗朝二十六卷,宋真宗朝四十五卷,宋仁宗朝七十八卷,宋神宗朝二百二十八卷,宋哲宗朝二百二十卷,宋徽宗朝三百二十三卷,宋钦宗朝三十四卷。

然而原本卷帙浩繁,在宋元间就多有亡佚,所谓的“今本”是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但各朝卷数与上述记载多有出入:宋真宗朝多出十二卷,宋仁宗朝多出二十二卷,宋神宗朝缺八十五卷,宋哲宗朝缺五十二卷,宋徽宗、钦宗朝全缺。在纪年上表现为: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四月至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二月至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期间的纪事。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有张金吾活字排印“爱日精庐本”。光绪七年(1881年),浙江巡抚谭钟麟秦缃业黄以周等取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以补李书之缺(《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今存520卷。

研究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黄廷鉴以此评价很高,认为“其中分注考民划详引他书,而于神、哲之代尤多。”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熙宁三年(1070年)八月癸末
  2.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资治通鉴长编提要》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