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史瓦西
马丁·史瓦西 Martin Schwarzschild | |
---|---|
出生 | 德意志帝国波茨坦 | 1912年5月31日
逝世 | 1997年4月10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兰霍恩 | (84岁)
国籍 | 德国 美国 |
母校 | 哥廷根大学[1] |
知名于 | 恒星结构 恒星演化 |
奖项 | 亨利·诺利斯·罗素讲座 布鲁斯奖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皇家学会会员[2]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学 天文学 |
机构 | 普林斯顿大学 |
马丁·史瓦西(德语:Martin Schwarzschild,1912年5月31日—1997年4月10日),德裔美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知名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的儿子。瑞士天文学家罗伯特·埃姆登的外甥。
生平
[编辑]马丁·史瓦西生于波茨坦一个在学术上相当杰出的德国犹太人家庭。根据他父亲卡尔·史瓦西的要求,马丁和它的家人于1916年举家迁往哥廷根。马丁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并于1936年12月通过了博士考试。同年他离开德国后先前往挪威,再迁往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丁任职于美军情报部门,战后他获颁美军功绩勋章和铜星勋章。之后他和天文学家 Barbara Cherry 结婚[3]。1947年马丁·史瓦西和他的一生好友莱曼·史匹哲一起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史匹哲在史瓦西去世前十日过世。
史瓦西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恒星结构和恒星演化。他的研究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脉冲星、太阳的较差自转、恒星在主序星阶段以后在赫罗图上的演化轨迹(包含恒星如何成为红巨星)、氢外层来源、氦闪以及星团的年龄等。他大部分的工作是和 Richard Härm 一起进行。而他在1958年出版的书《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Stars》则教一整个世代的天文学家如何应用电脑计算恒星结构与演化模型。
1950和1960年代,史瓦西是使用探空气球装载同温层望远镜观测天文的先驱。同温层望远镜是使用气球搭载天文仪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进行观测。第一个同温层望远镜拍摄到了高解析度的太阳米粒组织和太阳黑子,确认了太阳大气层中的对流存在。而第二次升空的望远镜则以红外线波段观测了行星、红巨星和星系核。在史瓦西晚年,他对椭圆形星系的动力学有极大贡献。史瓦西是当时天文界的重要人物,并且担任数个主要科学学会的领导职务。
1980年代史瓦西应用了他的数值计算技术建构了星系的三维模型[4]。
史瓦西是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天文讲座教授,他一生中多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研究[5]。
获奖记录
[编辑]- 1959年德国天文学会卡尔·史瓦西奖章
- 1960年亨利·诺利斯·罗素讲座[6]
- 1960年亨利·德雷伯奖章[7]
- 1963年爱丁顿奖章
- 1965年布鲁斯奖[8]
- 1969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
- 1992年布劳威尔奖[9]
- 1994年巴尔赞奖(与弗雷德·霍伊尔)
- 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著作
[编辑]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Star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8
命名事物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Institut für Astrophysik Göttinge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6-11.
- ^ L. Mestel. Martin Schwarzschild. 31 May 1912 — 10 April 1997: Elected For.Mem.R.S. 1996.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99-11-01, 45: 469–484 [2018-04-02]. ISSN 0080-4606. doi:10.1098/rsbm.1999.0031 (英语).
- ^ Virginia Trimble. Martin Schwarzschild (1912-1997) (PDF).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Pacific. December 1997 [2023-01-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Jeremiah P. Ostriker. Martin Schwarzschild (1912-97). Nature. 1997-07, 388 (6641): 430–430 [2018-04-02]. ISSN 1476-4687. doi:10.1038/4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AVID M. HERSZENHORN. Martin Schwarzschild, 84, Innovative Astronomer.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2, 1997 [201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rants, Prizes and Awards.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4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enry Draper Medal.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4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ast Winners of the Catherine Wolfe Bruce Gold Medal.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24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Winners of the Gold Med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4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 Published papers of Martin Schwarzschild on SAO/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 D. Merritt, Martin Schwarzschild's Contributions to Galaxy Dynamics
- Oral history interview with Martin Schwarzschild. Charles Babba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Schwarzschild describes his early training in automatic computing when he assumed the position of director of the Watson Scientific Computation Laboratory at Columbia University upon the resignation of Wallace Eckert. Schwarzschild describes the computational research he did there on stellar models, then turns to his experience during World War II at Aberdeen Proving Grounds, mentioning work of John von Neumann and other scientific consultants on the design of new automatic calculating equipment. Schwarzschild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 H. Kent and von Neumann. His final topic is the work during the 1950s he undertook on stellar interiors using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computer. He describes his experiences trying to use the computer for large scientific purposes, and recalls the reception of his computational research by the professional astronomy journ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