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菜
外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6月23日) |
中國菜系列 |
---|
四大菜系 |
魯菜 - 川菜 粵菜 - 蘇菜 |
八大菜系 |
閩菜 - 浙菜 湘菜 - 徽菜 |
十大菜系 |
京菜 - 滬菜 |
十二大菜系 |
秦菜 - 豫菜 |
十四大菜系 |
遼菜 - 楚菜 |
十六大菜系 |
津菜 - 滇菜 |
新八大菜系 |
隴菜 - 杭菜 吉林菜 - 遼菜 浙菜 - 秦菜 晉菜 - 滬菜 |
閩系 |
福州菜 - 莆田菜 閩南菜 - 閩西菜 閩北菜 |
粵系 |
廣州菜 - 順德菜 客家菜 - 潮州菜 |
蘇系 |
淮揚菜 - 金陵菜 蘇南菜 - 徐海菜 |
東北系 |
遼菜 - 吉林菜 - 龍江菜 |
其他菜系 |
新疆菜 - 西藏菜 青海菜 - 內蒙菜 冀菜 - 贛菜 黔菜 - 桂菜 瓊菜 - 臺灣菜 香港菜 - 澳門菜 |
特種私房菜 |
宮廷菜 - 官府菜 譚家菜 - 紅樓菜 |
宗教飲食 |
清真菜 - 齋菜 - 道教飲食 |
海外中國菜 |
日式中餐 - 韓式中餐 娘惹菜 - 馬來西亞中國菜 印尼中國菜 - 菲律賓中國菜 印式中餐 - 巴式中餐 毛里裘斯中國菜 - 澳洲中國菜 英式中國菜 - 加拿大中國菜 美式中國菜 - 加勒比中國菜 拉美式中國菜 (波多黎各式中國菜 - 秘魯中餐) |
山西菜簡稱晉菜,為發源於山西的地方菜。山西菜的特點是口味偏酸咸香,以甜為輔。烹飪方法以蒸、煨、燴、燒、熘、扒、炒、爆等。[1]
山西菜一般分為南、北、中三個流派,傳統上分別稱為南路、北路、和中路。[2]
- 南路:又稱晉南菜,其特點是口味清淡,善制湯菜。可進一步細分為西南路(晉西南菜)和東南路(晉東南菜)。西南路以運城、臨汾為代表,其特點是善制河鮮海味,烹飪方法多用炒、熘、汆、燴,而口味則微酸偏辣,甜。東南路以上黨、長治、晉城為代表,其特點是烹飪方法多用蒸、燒、燜、鹵、熏。
- 北路:又稱晉北菜,以大同、忻州、五台山為代表。特點是口味咸香,重油色。
- 中路:又稱晉中菜或陽曲菜,兼收南路和北路之長。特點是香嫩酥爛,重油色,口味以咸為主,酸甜為輔。以太原、壽陽、榆次、祁縣、太谷為代表。[3]
山西菜代表菜品及地區分佈
[編輯]晉中菜:
- 頭腦
- 過油肉
- 糖醋佛手卷
- 山西燒鴨
晉北菜:
- 燜柏籽羊肉
- 鍋燒羊肉
- 烤白菜卷
- 鵪鶉茄子
晉東南菜:
- 燒大蔥
- 芙蓉雞
- 醬汁鴨子
晉西南菜:
- 拔絲葫蘆
- 油納肝
- 糖醋雞卷
- 醋熘肉片
山西菜代表菜品及圖例展示
[編輯]菜名 | 圖片 | 註釋 | |
---|---|---|---|
貓耳朵 | 形狀似貓的耳朵的麵食貓耳朵。 | ||
莜麵栲栳栳 | 莜麵栲栳栳,也叫做攸面栲栳栳、莜麵窩窩,是山西的特色食品,是一種用莜麵為主體的麵食形式。麵團由雙手揉搓成小卷或者小酒盅的形狀,排列在蒸籠中蒸熟後蘸特殊的醬料食用。 | ||
傅山頭腦 | 一種湯狀食品,常作早點,相傳由明末清初傅山發明。
其成分主要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1]、藕根、長山藥、黃芪、良姜等八種,因而亦稱「八珍湯」。吃時須佐以醃韭,類似藥引。 | ||
大同刀削麵 | 大同刀削麵的製作,即用削麵刀削麵團,煮熟後澆上臊子。臊子以豬肉臊子為主,亦有牛肉、羊肉等多種口味。大同人吃刀削麵時往往還要加一些小菜,如鹹菜、肉丸子、豆腐乾、豬手、燒肉等等,再根據個人口味,添加醋、香菜、辣椒。 | ||
抿八股 | 由莜麵和土豆製作而成的粗糧 | ||
平遙牛肉 | 平遙古城的特製滷牛肉 | ||
糖醋丸子 | 將炸好的丸子倒入糖醋醬煸炒而成 | ||
太谷餅 | 太谷餅,最早叫甘餅,是山西省傳統名吃,因產於太谷縣得名。始於清朝,以香、酥、綿、軟聞名。 | ||
花饃 | 又叫麵塑、面花、禮饃、花糕等。是一種裝飾精美的饅頭。 | ||
燜面 | 燜面是傳統麵食(湯麵)的革新性產品,其加工工藝就是——燜 | ||
炒麵(炒揪片) |
揪片是山西的特色傳統麵食之一,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面片口感爽滑,勁道。在山西無論城市與農村,揪片是一種家常便飯。 | ||
油茶 | 主要是將麵粉炒熟,然後加入牛油或者放入五仁等配料,熬成糊糊狀,作為早餐食用。入口軟糯咸香,回味悠長,是西北當地不可多得的美味特產。 | ||
柳林碗團 | 以柳林縣溝門前為代表的「柳林碗團製作技藝」2009年成為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蕎面為主料,形狀似燒餅,而中間稍厚,四周略薄。 |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這是一篇與中國菜相關的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