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天后宮
荃灣天后宮或蕙荃路天后宮,古稱荃灣廟崗天后宮,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蕙荃路。 1995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並於2009年12月18日獲確認評級[1]
歷史
[編輯]荃灣天后宮位於石圍角以南昔日名為烏石崗的地方,建於清康熙廿六年(1721年),由鄉人集資興建,建廟之初分為三間,中為正殿奉祀天后神像,旁為東西兩廂設置太歲祠。乾隆八年(1743年)信士黎卿上敬送重逾百斤銅鐘一個,至今仍懸廟內。
道光丙午(1864年)首次重修;至光緒庚子(1900年)因廟宇歷時既久,又遭白蟻風雨侵蝕,經鄉中父老發起再次重修;民國七年(1918年)第三次重修,同年9月15日進行開光。經歷60年後廟貌復見頹廢,發起四次重修,於1976年11月興工至翌年2月間竣工。
1978年香港政府建造地下鐵路荃灣綫伸展至荃灣,須在廟前挖掘一道深坑以建築護土牆,嚴重影響廟宇地基,當時地方鄉紳組成「重修天后宮委員會」專責與理民府及地下鐵路公司會議並監督修建工程,於1983年開始興工重建,並在廟前加建一座牌樓及東西兩廊,至翌年秋季全部工程完竣,擇吉於1984年12月12日舉行重修開光大典。
建築概述
[編輯]門額有「天后宮」三字,保存乾隆九年(1744年)鑄造的大鐘及光緒廿六年(1900年)碑石一塊。門聯:「聖德宏深敷海國,母儀敦厚載蒼生」。
義勇祠
[編輯]荃灣古稱淺灣,清初康熙展界後鼓勵內陸移民南來,人口驟增,但當時匪患未靖,海盜猖獗,鄉民為避侵擾,紛紛靠向山區建村聚居,務農為生,並施行保甲制度以求自保,分為十二甲。逐漸發展成一個農村社會貿易市集,市場中設有一公秤提供衡量服務,並從中收取秤傭,撥作天后宮香油及鄉村事務費用。有小部份外來村民對徵收佣金不滿,又或因平時在田野間之宿怨成仇,偶然小故激起私鬥。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城門八鄉村民與荃灣村民因積怨發生械鬥,雙方激戰長達三年,直至鄰近川龍耆老出面調停才寢息鬥爭,各有17人戰死,荃灣村民念各人功在鄉井,乃於天后宮偏殿設立義勇祠以崇德報功。而城門一方亦在家廟設置神位恭奉,直到搬村後一同遷移到錦田城門新村的協天宮[2]。
用途
[編輯]荃灣天后宮除崇奉天后外,荃灣鄉事委員會之前身「全安局」於戰前已借天后宮處理鄉中之日常事務,調解鄉民糾紛。每年春秋二祭和天后誕期,各村村民雲集許福酬神,並公演木偶戲娛賓。而前「荃灣市集」認可之公秤,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一在天后宮公開競投,投標所得之秤傭,除用作廟宇維修、司祝薪金及酬神之用外,餘額則用作辦理鄉中各項福利經費。天后宮兩旁偏廂及左邊之兩座屋宇曾用作校舍,創辦「荃灣公學」,直至年前鄉中適齡學童增加,校舍不敷用,當時紳商才成立「籌建荃灣公學新校委員會」,最終建立具有小學及中學的校舍,其後發展成荃灣公立學校和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
參考資料
[編輯]- ^ List of the Historic Buildings in Building Assessment (as of 22 March 2011, #366) (PDF). amo.gov.hk. 2011-03-22 [2011-06-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7 May 2011) (中文(香港)).
- ^ 周樹佳. 「荃灣兩村血戰三年成大恨」.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貳》. 香港: 天地圖書. 2005年: 第130–133頁. ISBN 988211171-8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