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华经
外观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3年12月3日) |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悲华经》(梵文:Karuṇāpuṇḍarīka-sūtram),总共有十卷,是大乘佛教经典,由北凉昙无谶汉译。此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阿閦如来的来历,也说明了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原因与因缘。本佛经也有1梵文本、2藏传译本,收于大正藏本缘部[1]。
版本
[编辑]本经虽然译出的很早,但在汉传佛教中并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明末有蕅益大师曾经为此经做序[2]。
汉译
[编辑]- 《悲华经》,十卷,北凉昙无谶汉译
- 《大乘悲分陀利经》,八卷,译者失传
汉译版本中,本经共分六品,分为转法轮品、陀罗尼品、大施品、诸菩萨本受记品、檀波罗密品、入定三昩门品。
藏译
[编辑]藏译本由印度僧侣胜友(梵Jinamitra)、天主觉(梵Surendra-bodhi)、智慧铠(梵Prajñā-varman),及西藏翻译官智慧军(藏Ye-śes-sde)共译而成,分为15卷5品。
梵文本
[编辑]1898年,印度佛教学者达斯(Das, Bahu Sarat Chandra)发表了梵文本,分为五品:转法轮、陀罗尼、弃施、菩萨授记、布施等五品。
参考文献
[编辑]- ^ 印顺导师认为本经编在“本缘部”不大适合,应编入(大乘)“经集部”
- ^ 蕅益智旭<<悲华经序>>:“大悲释尊,能为难事;较十方三世佛,偏称勇猛。而悲华一经,叙述尤详。此经亦名大乘大悲芬陀利经,谓:摄取净土菩萨、如余华;惟大悲苦行善萨,如芬陀利华也。然、释尊成佛,刹海微尘数劫;为众生故,于恒沙劫前,示作宝海大臣。其长子成佛,名宝藏。既劝轮王千子,及诸小王,供佛发心,各取净土;后独发悲誓,愿取秽土。呜呼!我辈垢重障深,久为十方佛所摈弃;聚此五浊世间,自非释尊彻底大悲,何由得闻出世法要?当知:今日四众弟子,无非昔日曾饮大悲血、食大悲肉、受用大悲头目脑髓、及余身份者也!释尊舍无量血肉身份,令我辈成菩提种;我辈犹复不思报恩,尚可为人乎?经云:“菩萨有四法懈怠:一、愿取净世界;二、愿于净众作佛事;三、愿成佛、不说声闻辟支法;四、愿成佛、寿命无量。有四种精进,一、愿取不净世界,二、不净人中作佛事,三、成佛说三乘法,四、成佛得中寿。”此经宗要,概不出此。然、懈怠菩萨,如恒河沙;而精进菩萨,迄今不满十人。故释尊虽自取秽土,仍劝秽土众生,求生极乐。苦口叮咛,不一而足。吾辈信大悲语,即同大悲心,生极乐已,方可速入不净世界,于不净人中,说种种法,数示生灭,为第一精进菩萨。 吴兴唐宜之,甫读是经,不禁感泣。山东耿暗然,适闻是经,便誓流通。此皆释尊真实眷属,一切人中芬陀利华也!此经久行世间,五浊不难度尽。深心随喜,为之序。”